劉姓的历史源流
http://bbs.szhome.com/commentdetail.aspx?id=16454174
一、刘姓的祖源
1、劉姓的根
从字形结构看,“劉”字是个形声字,它“从金、从刀,卯声”。从文字学的角度看,
构成“劉”字的这3个偏旁部件中,“卯”是刘字的声符,代表刘字的语音;“金”和
“刀”才是劉字的义符,代表劉字的字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推出,劉字的本义与刀
和金属有关。 “劉”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战斧。在现在最古老的汉语
传世文献《尚书》中,就有关于劉这种兵器的记载。《尚书》的《顾命》篇有“一人冕执
劉,立于东堂”一句。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选用劉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做自己血缘的徽记(姓氏)呢?原来,
斧钺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
为人的重要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 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
一。劉,又正是原始的斧钺中的一种 (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
刘)。
当然,最原始的劉(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
也许极为粗糙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
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劉这种粗糙原始的石
器,来披荆斩棘、砍伐森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人们也是靠着这种石器才得已抵御猛兽
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劉又成为原始人类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这时,斧头因用于战争又被称做战斧,劉就是战斧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
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
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来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盘
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劉。 你瞧,那原始
的巨斧----劉,是多么的神圣而伟大有力啊!
原始漢语部落从中亚向昆仑山播迁,后在甘肃与藏缅分家,东向占领汾渭流域,最后占
领华北平原西部,使当地土著(蒙古群)臣服。这些漢族先民中的一支氏族定居刘邑(今河北
唐县),在征服自然和社会阅历中,充分认识和感悟到劉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
于是便用劉来作为氏族的图腾,开始对它顶礼膜拜起来。久而久之,劉便成为该氏族区别于
其他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认同。
2、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神农氏(首都淮阳)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
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
蟜氏。 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 有牛氏与有蟜氏婚姻繁衍
成炎帝部落。 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
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
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
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 炎帝八世孙榆罔氏
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
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
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
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
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
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
“帝丘”。 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
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
流,黄帝的史官仓颉创制了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后世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黄帝有25个儿子,建立12个姓氏。其中,黄帝正妻嫘祖生两子:长子玄嚣(青阳),被分
封,居住在江水;次子昌意,也被分封,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
生下高阳。黄帝死后,由孙子高阳继位,即颛顼帝。
颛顼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
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
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颛顼都帝
丘,死后亦葬于帝丘。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
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
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
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
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
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
写成丹陵。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
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
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
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
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 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
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
个瞳孔,头发特别长。
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
氏”。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
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
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有10子,其中第九子源明(监明),号丹朱,继承了陶唐
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
尧当上天子后,为便于统治天下,也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胁,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
(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
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
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
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
活儿。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又命令和
叔,住在北方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后来,尧老了,认为儿子丹朱的德行,做刘邑陶唐氏族首领还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够
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荐了鲧。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
三大支。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
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
为妻,生下禹。鲧后来东迁,返回中原,被尧封于崇(嵩山)。后鲧因治水失败丧失了继承天
子的资格。
后来四岳又推荐了虞舜。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
慢,但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
行。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
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
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的理顺五伦之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虞舜参与百官的
事,亦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
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 正月初一,舜
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尧帝在位长达98年,于辛巳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领前来
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
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重登天子之位。
3、早期刘姓的演变
刘累是监明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手掌中就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
是 “累”字。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
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
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因此我们可以称刘累为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因为
他是目前可知的有正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
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
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
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在位的第三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
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
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
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
工作非常满意,于是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
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赐给刘
累作为他的封邑。 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南迁到豕
韦。
颛顼孙子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唯一的儿子陆终娶炎帝四岳族的一支鬼方氏
的女媸为妻,生有六个儿子:樊、惠连、篯铿、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
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部落;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部落;篯铿封大彭,
后裔形成彭姓部落;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妘姓部落;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部落;季连封
楚,后裔形成芈姓部落。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部落和从曹姓分出的斟
姓部落,合称“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向南发展至河汉之间。
三子篯铿,又叫彭祖、大彭。黄帝氏族部落联盟以龙为图腾,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
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图腾崇拜。彭祖的得名,与其氏族部落善于养豕及用豕皮
做大鼓有关。这个部落在典礼、祭祀或作战时,都以击鼓为乐,久而久之,便以大鼓为图腾
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声而姓彭。彭祖擅长调养,做的肉汤特别有营养。他因常做山鸡
汤献给帝尧喝,得到赏识,被封于彭城,称大彭国。大彭氏族部落中,有以黄帝的龙图腾为
称号的,也有以大鼓或豕(猪)为图腾徽号的。到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时,彭寿
任彭祖氏族部落长,和禹的关系亲密。颛顼-炎帝共工后裔禹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大会诸侯
时,彭寿亦去参加。禹建立夏朝后,唐尧、虞舜旧国大彭国仍列夏朝诸侯。夏王启十一年,
封于西河(邑城在今山西汾阳,辖地相当于今山西西南及陕西关中华阴、大荔等黄河以西的地
区)的启长子武观反叛,彭寿奉命带大彭国军去征讨。武观投降,回朝(今河南巩义市)向父
王启请罪,被赦免为朝臣。彭寿因功被晋爵为“伯”,其封国亦称彭伯国,是夏代东方的一
个大诸侯国。彭伯国与夏朝同为颛顼-炎帝后裔,一直忠于夏王室,与夏王室关系亲密。后
羿、寒浞篡夺夏政权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来又出兵助少康夺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
康登上王位后,论功封赏,便封彭寿的庶孙元哲于韦地(今河南滑县东南50里的废韦城,今名
妹村)立国。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夏代时,
彭伯国势力大,地位高,其分支豕韦国地位也较高。后来彭伯国迁往今河南原阳,周武王时
被灭。
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
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
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再次索求龙肉。刘累无法拒绝,又不
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继派人
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
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
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迁到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 刘累的族人,
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豕韦一带。
刘累因“屠龙事件”逃到鲁山后,原来的刘氏族(即御龙氏)中有一部分随他迁到今河南
鲁山一带居住下来。为了避免招摇,刘累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赐给他们的御龙氏的名号,对
外仍以他们原来的旧氏族名称----刘氏相称。 这支迁到鲁山的刘氏部族,仍然尊尧帝为本
族的始祖。
迁到鲁县的这支刘氏族,后来又因为某种原因(也许是想进一步隐居避祸吧)而继续迁
徙,最后向北到达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一带,在此定居下来。 于刘氏族长期居住生活于此,
这一带后来出现了一系列与刘氏有关的地名:刘累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刘氏久居之地后
来就叫做刘聚(偃师县南40里缑氏镇之南20里的刘庄),此外这里还有刘亭、刘水、刘涧等地
名。 这支刘氏族的生命力非常强,他们在河南偃师一带以“刘”为族姓徽记顽强地生存下
来,历经夏商周数百年,一直到西周初年才被周成王征服、吞并。但生活在这里的古老的刘
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姬姓周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后
来郑国日益扩张,偃师的刘氏族被郑国吞并,刘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公民。他
们一部分仍留居郑国,另一部分向东迁徙到今山东曲阜附近,并在那里留下了"刘"的地
名。 前712年,东迁洛阳的周平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等4处地方,使之变
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前599年,周定王又将刘封给他的弟弟季子做领地,建立起
姬姓的刘子国。季子去世后被谥为"康",因此又被称为刘康公。季子的后人,以采邑为氏,
称刘氏。于是刘子国的王族是姬姓刘氏,百姓则是祁姓刘氏。
刘氏家族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子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职,负责周
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 春秋时期,姬姓刘氏又与晋国的范氏世代结为婚姻。姬、
祁两支刘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这也是刘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如,始祖刘康公就娶
范氏为妻,生子刘夏。刘夏,史称刘定公,周景王时(公元前544--520年),刘夏出任周王室
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刘定公也娶范氏为妻,生
子刘挚,史称刘献公。这个时期周朝王室的朝政,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刘氏家族控制操纵。
刘献公没有嫡子,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刘文公。刘卷拥立太子姬猛为周
王(即周悼王),不久,周悼王去世,刘卷又拥立悼王的弟弟姬匄为新的周王(即周敬王)。公
元前510年,刘文公在诸侯的帮助下,修建成周城,将周敬王从王城迁到成周。刘文公的儿
子是刘桓公。刘桓公之后,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
定王时期(前468--441年),刘氏家族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
子国也被王室灭掉。姬姓刘氏家族,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刘子国的祁姓刘氏仍然存
在,成为现在刘姓的先祖之一。
刘累出奔鲁县后,孔甲就削了他的御龙氏称号,又收回了刘累的封地豕韦,把它重新赐
给它的旧主人大彭族的豕韦氏,而将居豕韦的刘氏族驱逐出境。刘累的这部分未来得及逃走
的族人被赶出豕韦之后,只得重又回到原来的祖居旧地刘邑居住。他们这时已被迫取消御龙
氏的族称,仍旧以刘氏为自己的氏族名称,仍奉祀尧帝。
夏商鼎革之际,因刘邑靠近商的勃兴地滦河、永定河,且双方同为帝喾后裔,所以率先
归顺商朝,并一起攻打夏王朝。夏桀二十八年,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朝的彭姓豕韦、顾、
昆吾等国,就将留居在陶唐氏旧地的这支刘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
氏族称号。
但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豕韦氏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
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取消豕韦氏称号,仍回到刘邑。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前
1250─1192在位)中兴,于武丁55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彭
姓豕韦氏亡国后,一部分旧贵族辗转逃到了今陕西扶风县境内,建立了韦方国,依附于以周
原(今属扶风与岐山县交界地区)为都的西周。周武王灭商时,韦国君遐率军参加。这样,经
过几次反复,刘氏族便又从刘邑迁回豕韦(从今河北唐县来到河南滑县韦乡),而且再改陶唐
刘为豕韦氏。
公元前1160年,商王封自己的小儿子于豕韦,将居住于那里的祁姓豕韦氏(刘氏族)举族
迁移到尧都平阳附近的夏墟(今山西冀城西),与夏遗民杂居,首领仍号称唐侯,国号又由豕
韦氏改为唐。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的一支后裔封于蓟
(今北京市广安门)之后,又将已经存在的亦属尧帝后裔的商朝旧国唐国加以追认,仍封唐
侯。
周武王为表彰韦伯遐的功绩,便恩准韦方国返其祖先的豕韦故地(今河南滑县东南50里
的妹村),称韦伯国;又准其同宗的彭伯国在今河南原阳县复国。
云卷云舒未必空
4、刘姓的正式形成 西周建立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旧主商人暗通款曲、最后联合作乱,周成王(前1042─ 1021年)在位便灭掉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唐国人迁徙到首 都镐京附近的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加以监视,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至此,刘 氏族又从今山西冀城西迁到杜城,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并从此由唐国人改称为唐杜 氏。这样唐杜氏的后人一部分以原居地刘为姓,一部分以官名唐为姓(唐叔虞的后代中也有 姓唐的)。 周公东征平叛,周成王又迁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荷泽东南成武),去加强对东夷的统 治。韦国历史上数次被商朝-陶唐欺压,幸亏西周帮其复仇,所以一直都忠于周王室,与 齐、鲁共同监视东夷,护卫周王室。东周时期,韦伯国弱小,被鲁国逼迫,又南迁于同宗的 大彭国的故地彭城(今徐州),仍称韦伯国。韦伯国传到周赧王时期,与彭伯国同时灭亡。彭 伯国人由河南原阳逃回故地彭城,与同宗韦伯国人会聚。 公元前785,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 大多(姓刘姓唐的)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杜伯的儿子隰叔,从杜国逃到晋国避难,在晋国受到重用,先任晋国的大夫,不久又官 任士师(负责掌管法律、刑罚、诉讼)。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隰叔生二子,分 别叫做士蒍、士荐。士蒍字子舆,他继承父业,最初也做晋国的士师,因政绩突出,升任司 空(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晋国君主为了嘉奖士蒍的功绩,特将随地(今山西介休东 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蒍的族人又来到随地定居。士蒍的后人,有一支就以他所封的 采邑随地地名为氏,称为随氏。士蒍的后裔除一支姓士氏、一支改姓随氏外,另有一支又以 士蒍所担任的官名----司空为氏,还有一支则以他的名字士蒍为姓氏。 士蒍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 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 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 显祖。士会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前636----628年在位)、晋襄公(前627——621年 在位)。前633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 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 幼。大臣们决定废除太子,另拥立襄公的弟弟(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 君主。因公子雍正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人派士 会与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国,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 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的国内政局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620年,以赵 宣子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复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即晋灵公),并 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为此,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 秦军大败。士会不能再回晋国,被迫出逃到秦国避难,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 妻子儿女和和大部分族人随后也纷纷从晋国逃到秦国,与他会合。 秦国在士会的帮助下,为了报复晋人,多次出兵攻打晋国,夺取了晋国的武成、羁马等 地,晋国军队从此彼于奔命。 鉴于秦国重用士会给晋国造成的巨大威胁,前614年,晋国的 六大臣决定为士会平反昭雪,将他请回晋国。士会返回晋国后,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将军 (晋国三军统帅之一,地位仅次于中将军即元帅)。公元前593年,士会因消灭赤狄有功,被晋 景公封为中将军,并兼作太傅之职,从此开始执掌晋国国政。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 公在其已有的领地随邑的基础上,加封另一个领地----范邑(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范城)。后 来士会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武”,因此史称他为“范武子”或“随武子”。士会 子孙,又随士会迁徙到新的领地----范邑定居。他们的后代,就以新的采邑名称----范,作 为他们的姓氏。 前614年,当士会和他的大部分族人重返晋国时,他的一支子孙后裔,却继续留在生活 了7年之久的秦国。这支留居秦国的士会后裔,从此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来。他们 因为失去了随、范等领地,又没有司空、御龙、士师的官衔,于是便去掉士氏、随氏的氏姓 称号,而选择他们的著名显祖----刘累的姓氏,正式恢复刘姓。他们就是今日中国第四大姓 刘姓的复姓始祖。 这样,刘姓自从舜时监明子刘式封刘得姓,至夏朝孔甲改称御龙氏,此后又相继改称豕 韦氏、唐国人、唐杜氏、士氏、随氏,至此正式恢复了“刘”的血缘徽记。纯粹的中华刘姓 的历史,至此才完成序幕,开始进入正场。 5、刘姓的发展 复姓大始祖定居秦国之后,生子刘明,刘明生刘远,刘远生刘阳。刘明之后,这支定居 秦国的刘姓家族都没有封侯进爵,为官任职,只是作为秦国的一个普通姓氏和普通家族而生 存繁衍下来。他们象一般的秦国百姓一样,要服兵役和徭役。到战国时期,这个刘氏家族在 秦国已传递繁衍了十多代。 大约公元前3世纪初,有一个当时正在秦国服兵役的刘阳的第10代孙,在随秦国大军一 起攻打魏国的战争中中被魏国俘虏,遂滞留在魏,并且一去不复还。这样,刘氏宗族的一支 又从秦国迁到魏国。 这位刘氏祖先因被俘而迁居魏国后,竟然受到了魏国的优待和信任, 成为魏国的大夫。 魏大夫刘某一家居住在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这位大夫还在 这里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清,就是刘邦的曾祖父。 公元前231年,秦国灭亡魏国后,就强迫大梁的居民向东远迁到泗水郡沛县丰邑。正是 在这种情况下,刘清又不得不率领这支刚从秦国迁移到大梁不久的刘氏家族,随大梁居民一 起再次从今河南开封远距离迁徙到沛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 砦一带)。中阳里力村疃,东南距离当时的丰邑有12里,原是白银河边的一个地荒人稀、交 通不便的小村寨。后来,因为刘姓宗族在此拓荒创业,此地才渐渐地人烟繁盛起来。 刘清迁到力村后,为了避免秦朝的迫害(因为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刘氏家族也就属 于秦国要防患的对象),曾隐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后来时间长了,大难已过, 金流便又恢复刘姓,仍名刘清。因曾姓金,又复姓刘,刘氏宗族遂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力村 疃改名为"金刘庄",以作纪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因人们在此挖土筑砦,金刘庄又改称 为"金刘砦"。 刘清娶妻李氏、程氏,生二子:刘仁、刘发。刘发是燕王刘泽的爷爷。 刘仁,本名刘 荣,字仁,号丰公,是刘邦的爷爷。 传说刘仁善于治家,生财有道。在他的辛勤经营和治 理下,刘家很快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刘丰不但会理财,为人还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 大慈善家。 刘仁娶妻赵氏、梁氏,生二子,老大名叫刘煓,老二就是荆王刘贾(绝嗣)的父亲。 刘 煓(或作刘湍),字执嘉,就是汉朝著名的太上皇。 刘煓年轻时就仁爱侠义、豪爽洒脱,爱 酤酒卖饼、斗鸡蹴鞠,又喜欢结交市井豪杰、江湖朋友。刘煓平时为人也乐善好施,颇有乃 父丰公的风范,因而深受当地乡邻的敬重,被人们尊称为"太公"。 刘煓娶妻王氏,名叫含始,史称刘媪。刘媪在汉建立以前逝世,后来母以子贵,被追谥 为"昭灵夫人"。刘煓与王含始共生育了4个儿子:伯、仲、季、交。 刘伯早年去世,其子刘 信封羔颉侯。刘信也无子早死,刘邦就把庶长子刘肥过继给长兄刘伯为嗣。次子刘仲(又名 刘喜),汉朝建立时封为代王,他的儿子刘濞后来又被封为吴王。第三子刘季,就是刘邦。 第四个儿子刘交,汉朝开国后被封为楚元王,南朝宋刘裕就是刘交的后代。刘邦建立汉朝 后,刘煓被尊为太上皇,刘氏家族也举家从古丰邑迁到长安皇宫居住。 刘邦做皇帝后,接受部下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迁到了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 刘,另外还赐项伯的族人姓刘。 刘邦封自己的部下刘富为红(今安徽萧县西的红亭)侯,刘 富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五代时,吴越王名叫钱刘,那里的刘氏为了避他 的名讳,改刘姓为金姓,成为金姓的另一支。 二、刘家的鼎盛:汉朝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今山东定陶汜水北岸称帝,开创了刘氏汉家天下,一个强大统一 的汉帝国,矗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我们统一的汉族和伟大的汉文明的 基础。汉字、汉语、汉族、汉文化,至此也因刘姓开创的汉帝国而定名。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王者达66人,如东汉、西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 汉、后汉、北汉、伪齐(刘豫)等政权。前后历时650年余。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 姓氏。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2年,三 汉共计45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长的一个朝代。 近500年的汉家天下,刘邦的龙子龙孙们在最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几何级不继繁衍增 长。终西汉一代,刘姓就建立有30多个王国,400多个侯国。到西汉末年,可以享受免税特 权的刘姓皇族就达10万之多。两汉加起来,刘姓封王者和继者王位者数以千计,而封侯者和 世袭为侯者数以万计。到蜀汉三国之世,刘姓已由丰沛刘氏开基始祖刘清一人之身发展为当 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拥有上百万之众,分布于全国各地,"遍地刘"的格局基本形成。 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刘姓宗族成员,都宣称出自汉朝皇族,自称为汉之子孙、汉室之后。 刘氏家族中甚至流行有"汉后无二刘"的说法。 两汉历史上的刘姓汉家皇朝共有个26皇帝、数百个亲王,上万万个诸侯。这些众 多的汉家刘氏宗族皇室成员,主要又可以分为如下几大宗派: 1、 非嫡系大宗派。 属于与刘邦关系比较疏远的早期西汉皇族,如刘邦堂兄弟荆王刘贾和再从兄弟燕王刘泽 家族。燕王刘泽家族的后嗣现在已经断绝无人,但现在还有刘姓族人自称出自刘贾之后。 2、 刘邦二哥代王刘喜大宗。 刘仲(刘喜)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最得太上皇喜欢。当年太上皇就多次拿刘邦与老二 刘仲相比,说刘邦不如刘仲,骂他好逸恶劳,没出息。前201年正月,刘邦将刘仲封为代 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匈奴于前200年入侵代国,毫无军事才能的刘仲只好独自弃国 逃回洛阳。刘邦大怒,便于前199年9月革去刘仲的王位,贬为合阳侯。刘仲后裔现在人数不 是很多。 刘仲有两个儿子:刘濞、刘广。 荆王刘贾死后无人继位,刘濞便由沛侯晋升为吴王,统辖东南3郡53城,定国都于吴(今 苏州市)。前154年,刘濞便带领楚、赵等7国公开叛乱,后被周亚夫击败,刘濞被杀,吴国 灭亡。刘濞的子孙,除太子刘驹逃亡闽越外,其他均不知下落。 刘广被封为德侯。前185年,刘广之子刘通嗣任第二代德侯。前151年,刘通之子刘龁嗣 封第三代德侯。刘龁子刘何于前113年嗣封为第四代德侯。刘何做德侯仅1年,便在汉武帝削 藩政策之下被削除侯爵,德侯王国灭亡。前62年,汉宣帝下诏恢复从前被废爵位,改封德侯 刘广玄孙长安大夫刘猛为泰山侯。前1年五月,汉帝哀又下诏将刘广玄孙之孙刘勋封千户 侯。公元9年王莽篡位,泰山侯国被废除。 刘广这一支到东汉时产生了司徒刘崎和太尉刘 宽父子。 刘广后裔到隋唐时期非常兴旺,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刘 氏。 3、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大宗。 这一派人数众多,构成后世彭城刘氏中的主要部分。 刘交因跟随高祖打天下有功,被封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市)。 楚国当时统辖薛 郡、东海、彭城共3郡36县。刘交的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7个:太子刘辟非,早逝;次子 刘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后承嗣王位;刘礼封平陆侯;刘富封休侯;刘岁封沈犹 侯;刘艺封宛朐侯;刘调封枣乐侯。 刘郢客在位4年去世,传位给长子刘茂。刘茂响应吴王 刘濞,成为"七国之乱"的骨干,后兵败自杀。刘交第三子刘礼继任为第四任楚王。刘礼传子 刘道,刘道传子刘注,刘注传子刘纯,刘纯传子刘延寿。刘延寿认为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 胥很有可能当皇帝,便极力巴结依附他。结果,被汉武帝处死,楚国灭亡。 刘延寿的后裔 有名叫刘璠者,从彭城徙居南康(今江西赣州市),后裔发达,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 望--南康刘氏。 刘富原被封为休侯,后来,汉景帝改封刘富为红侯(红侯国地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北)。 刘富生5子:长子刘登继位为红怀侯,次子刘辟强和3个弟弟留居首都长安,在汉朝廷任 职,以便供养祖母楚元王夫人。红怀侯刘登传子红敬侯刘嘉,刘嘉传子红哀侯刘章,前124 年,刘章无子绝嗣,红侯国灭亡。 然而,红侯刘富留居京师的那一支子孙,日后却极为兴 盛发达,成为刘氏宗氏中最优秀的代表。86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起用宗室成员,刘辟 强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长乐卫尉,不久又升任宗正之职,当时已80岁高龄了。刘辟强的儿子 刘德,字路叔,父亲去世后,刘德接替宗正一职,后因被人陷害,被免职贬为庶民。后来在 霍光夫关照下,刘德复出,任青州刺史,后又复任宗正。汉宣帝即位后,刘德因拥立有功, 被封为关内侯,后又改封为阳城侯。刘德于前63年去世,儿子刘安民承袭为第二代阳城侯。 刘安民传子刘庆忌,刘庆忌传子刘岑,刘岑儿子的时候,爵位被王莽废绝。 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的弟弟刘向,专心研思儒家经术,著作有《洪苑行传论》、《新 序》、《说苑》、《别录》及辞赋等数十篇,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也因 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的子孙后裔,便以"天禄"、"藜照"、"藜阁"等为堂号,自 称藜阁刘氏,以纪念刘向这位杰出的显祖。 刘向生了3位优秀的公子:长子刘伋,《易》学 教授,官至郡太守;中子刘赐,官任九卿丞,早逝;少子刘歆,便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 和政治家。 刘歆好古,现在的《左传》,就是由他整理后流传于世的,他因此成为西汉 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刘歆所著《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刘歆因少时 与王莽同为黄门郎,关系密切,王莽篡汉后,刘歆被王莽重用,被封为红休侯,后又升任新 朝国师,封嘉新公,成为新朝群臣中仅次于太傅王舜和大司徒平曼的显贵重臣。然而,刘歆 毕竟姓刘,不满意王莽篡汉,公元23年,刘歆被迫自杀。刘歆生有3子1女,女儿嫁给王莽的 儿子王临为妻。 刘向、刘歆的家族,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宗室分支,子孙们兴旺发达,并繁 衍成今日刘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阁刘氏。 刘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丛亭里、绥舆里、安上 里和丰县、沛县、吕县等处。 枣乐侯刘调,是刘交的第六子。刘调传子刘应,刘应传子刘庆。刘庆因汉武帝削藩,被 削去侯爵,枣乐侯国灭亡。枣乐侯族的后裔,主要居于沛国相县(治所今安徽淮北市濉溪 县),隋唐时期子孙发达,蔚为当时刘氏的一大郡望---沛国相县刘氏。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字伯伦,是刘交后裔。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初,召对策 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 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 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 著《酒德颂》一篇。 4、刘邦庶长子刘肥大宗。 这一大宗在现代刘姓中还有后裔,人数比较多。 汉高祖刘邦共生育了8个儿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友、刘恢、刘建、刘 长。 除嫡子刘盈和四子刘恒先后继位做皇帝外,其余6子均被封为亲王。但其中汉惠帝 无后绝传;赵隐王刘如意和赵共王刘恢均被吕后杀害,无子嗣封,族亡国废;燕灵王刘建在 位15年去世,本来有个庶子,也被吕后杀害,以致绝后国亡;赵幽王刘友一支人丁凋落,仅 传3代便绝后。这样,刘邦8子中,仅有3房有后裔延续下来,即长房刘肥、第四房文帝刘恒 和幺房淮南王刘长等4支子孙。 刘肥的后裔,大多都散居于中国北方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刘 姓的25个郡望中,就有高密(青岛潍坊之间)刘氏、琅邪刘氏、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刘氏等郡 望是刘肥之子刘章的后裔。据族谱记载,今山东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带的刘氏宗族,也是齐王 刘肥的后裔。 刘肥,是刘邦长子,但刘肥的生母曹氏,只是刘邦年轻时的情妇,按嫡长子继承制,刘 肥没有资格成为太子。刘邦称帝后,封刘肥为齐王,建都临淄,统辖胶东、胶西、临淄、济 北、博阳、城阳等6郡73县,齐国不仅大,而且非常富饶。刘肥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13 个:刘襄、刘章、刘兴居、刘罢军、刘宁国、刘信都、刘安、刘将闾、刘辟光、刘志、刘 卬、刘贤、刘雄渠。 刘肥去世后嫡长子刘襄继位为第二代齐王。不久,惠帝去世,吕太后 篡权。吕后对齐国刘氏家族这个最大的藩王很不放心,便采取又打又拉的双管齐下政策。她 先是将齐国所辖的济南郡割给她的侄儿吕台,封吕台为吕王。不久又将齐哀王的两个弟弟朱 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封为侯爵,调到长安。几年后,吕后又削掉齐国的琅邪郡封给琅邪 王刘泽。吕后死后,齐哀王与琅邪王都起兵攻打长安,朱虚侯刘章则在长安做内应,一举消 灭了吕氏势力。汉文帝刘恒登基后,将被吕后削除而原属齐国的城阳、琅邪和济南等3郡都 还给齐国。刘襄传子刘则后,汉文帝划出齐国的城阳、齐北2郡,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 封东牟侯刘兴居为齐北王。两年后,汉文帝又将刘肥的其余10个儿子均封为列侯:四子刘罢 军封管侯,五子刘宁封丘侯,六子刘信都封营平侯,七子刘安封杨丘侯,八子刘将闾封杨虚 侯,九子刘辟光封朸侯,十子刘志封安都侯,十一子刘卬封平昌侯,十二子刘贤封武成侯, 十三子刘熊渠封白石侯。刘则绝嗣,刘肥长子刘襄一支至此灭亡。这时,汉王朝决定将齐国 削弱。汉文帝下诏将齐国分割成许多小王国,分别封给刘肥的6个儿子:老八杨虚侯刘将 闾,嗣封为新的齐王,继承刘肥的爵位;九子刘辟光晋封为济南王;十子安都侯刘志晋封为 济北王,取代因谋反被杀的原济北王刘兴居;十一子刘卬晋封为胶西王;十二子刘贤晋封为 湽川王;十三子刘熊渠晋升为胶东王。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齐藩家族 大都卷入了这场叛乱,7个叛乱国中,齐藩刘肥一族便占有4个:即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 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另外,齐藩系的管侯刘戎奴、氐丘侯刘偃、营平侯刘广也 都参加了叛乱。平乱后,汉景帝没有废除齐国,而是让刘将闾的太子刘寿继任为齐王。同时 将参加叛乱的齐藩刘肥一族的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渠、淄川王刘贤和济南王刘辟光等处 死,并废除了这4个诸侯王国,将其封地收归中央所有。同时被诛的还有参加叛乱的管侯刘 戎始、氏丘侯刘偃和营平侯刘广等。齐藩王族经此打击之后,一蹶不振,日益衰落。刘寿传 子刘次景,刘次景死后无子,齐国绝传,汉武帝因此趁机将齐国废除,收归中央。齐国灭亡 后,齐藩家族的众多王侯大都被削除,仅剩下城阳和淄川两个王国。 城阳王国的创建者刘章,是刘肥的第二个儿子。刘章娶吕禄之女为妻,生子刘喜。此后 历经、刘延、刘义、刘武、刘顺、刘恢、刘景、刘云、刘俚,直至公元6年王莽篡位,城阳 王国被废。 第六代城阳王刘顺生育了许多儿子,长子刘恢承嗣为城阳王,次子刘丘封都平 侯,三子刘山封枣原侯,四子刘文封箕愿侯,五子刘勋封高广侯,六子刘佼封即来侯,七子 刘谈封庸侯,八子刘兴封昆山侯,九子刘根封折泉侯,十子刘渊封博石侯,十一子刘用封要 安侯,十二子刘勇封房山侯,十三子刘宪封式侯。式侯刘宪生数子,长子刘霸承袭爵位为第 二代式侯,刘霸无子,刘宪的次子刘萌继任第三任式侯。王莽废式侯国。刘萌有多个儿子, 长子刘恭,更始时官任侍中,袭爵为第四任式侯;第二个儿子是刘茂;第三个儿子就是赤眉 军皇帝刘盆子。 城阳王刘章九世孙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今沂水县)。其后裔有刘 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书右仆射。还有刘勰,为南朝梁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 《文心雕龙》传世。 刘志是刘肥的第十个儿子,最初封安都侯。原齐北王刘兴居谋反被杀后,刘志被汉文帝 晋封为齐北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原淄川王刘贤被杀,刘志又被改封为新的淄川王。历经刘 建、刘遗、刘终古、刘尚、刘横、刘友、刘永,至王莽篡汉,淄川国被废。 5、刘邦儿子淮南王刘长大宗。 这一派的刘姓后裔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刘氏。这派刘氏人数不多,主要 分布在今安徽、江苏等地。 刘长的生母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姬妾。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被杀后,刘邦封小儿 子刘长为新的淮南王。刘长在前174年派儿子刘但阴谋勾结匈奴与闽越,公开发动叛乱,败 露后,刘长的王位废除,发配到蜀地。前164年,文帝将原淮南王国的故地一分为三,分别 封刘长所生的3个儿子:刘安承袭刘长的爵位,出任第二代淮南王;刘勃晋封为衡山王;刘 赐晋封为庐江王。第二代淮南王刘安则是汉初皇族中最优秀杰出的人才,把为政、治学、做 人的讨论汇编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淮南子》。刘安在炼丹的过程中,还发明了豆腐。 刘安晚年阴谋篡位,被朝廷发觉,他畏罪自杀。武帝废除淮南王国,将淮南故地收归中 央,改为九江郡。淮南王宗族至此灭亡。 刘勃原封衡山王,前153年改封为济北王。刘勃有7个儿子,长子刘胡继承王位,其余6 个儿子在公元前126年被汉武帝同日封为列侯:刘不封阳安侯,刘骞封荣关侯,刘何封周望 侯,刘则封陪缪侯,刘信封前侯,刘乐封安阳侯。刘胡传位给刘宽,刘宽因谋反被朝廷处 死,济北王国也被废除,改为北安县。刘宽的另外5个兄弟也都被封为列侯:刘曜丘封五据 侯,刘龙封富侯,刘遂封平侯,刘成封羽侯,刘楚封胡母侯。其中,老五羽侯刘成一支,终 西汉一朝一直延续有后,直至王莽篡汉时才被削去爵位。 淮南王刘长的第三子刘赐原被为庐江王,后被改封为衡山王。因参与淮南王刘安的叛乱 阴谋,畏罪自杀。衡山王国也被朝廷废为衡山郡。 淮南王刘长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是今日刘姓中较小的一个分支。六 朝隋唐时期刘姓25望中的高平(今山东巨野)刘氏,就是出自淮南王刘长之子济北贞王刘勃一 支。 6、汉文帝次子梁王刘武、三子代王刘参大宗。 这一派人数也较少,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山东、江苏地区。 汉文帝刘恒有3个儿子:刘启、刘武、刘参。其中,长子刘启继承帝统,即汉景帝;次 子刘武封梁王;三子刘参封代王。 刘武前178年被封为代王,二年后改封为淮阳王。前168年,因原梁王刘揖死后无子继 统,刘武又被文帝改封为梁王。梁王国建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统辖从河南开封到山东 泰安一带的40多坐城市。梁国疆域辽阔,土地肥沃,是西汉中期势力最大的几个藩国之一。 刘武与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因而成为汉景帝时与景帝关系最亲近的藩王。“七国之乱” 爆发后,刘武一方面坚守睢阳城,同时还派出大军攻打吴、楚叛军。刘武与王后李氏等共生 育了5子5女。景帝于前144年下诏将梁国一分为五,分别封给刘武的5个儿子: 长子 刘买承袭刘武的爵位,出任第二代梁王;老二刘明晋封济川王;老三刘彭离晋封济东王; 老四刘定晋封山阳王;老五刘不识晋封为济阴王。 刘武的5个儿子虽然都被封为王, 但除长子梁共王刘买一支传国久远之外,其余4个儿子的家族都不兴旺。其中,济川王刘明 因犯杀人罪,被发配到房陵(今湖北房县),此后便下落不明。济东王刘彭离也因犯杀人罪被 流放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后裔不详。山阳王刘定和济阴王刘不识,则都因死后无子继承 王位而灭国。 因此,后世梁藩后裔子孙,大都出自梁共王刘买一支。刘买传位于长子刘 襄。刘襄传子刘无伤,刘无伤传位于刘定国。刘定国有15个儿子:长子刘遂在前45年继位为 第六代梁王;其余14个儿子则被封为列侯:刘平封贳乡侯,刘义封乐侯,刘延年封中乡侯, 刘罢军封郑侯,刘顺封黄侯,刘迁封平乐侯,刘就封菑乡侯,刘方封东乡侯,刘訢封陵乡 侯,刘钦封溧阳侯,刘固封釐乡侯,刘发封高柴侯,刘未央封临都侯,刘舜封高质侯。刘定 国的第十个儿子刘訢封陵乡侯,从睢阳移居中沛郡丰县金刘砦汉皇故里,世守汉朝皇帝祖陵 墓地,后裔遂繁衍成今日汉家刘氏的正宗之一----江苏丰县金刘砦汉里堂刘氏,又称古丰刘 氏或丰沛刘氏。 刘遂传位于刘嘉,刘嘉传子刘立。刘立被朝廷发配汉中,梁藩王国被废 除。梁王刘武的这支刘氏宗族,后裔子孙多散居在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一带,其中又 以当时的沛郡最多。 刘参前178年被封为太原王,三年后,因原代王刘武改封为淮阳王,刘参又被文帝改封 为代王,并兼有太原故地,建都于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刘参传子刘登,刘登有10个 儿子,长子刘义,继任第三代代王;其余9子均被封为列侯:离石侯刘绾,邵侯刘顺,利昌 侯刘嘉,兰侯刘罢军,临河侯刘贤,湿成侯刘忠,土军侯刘郢客,皋琅侯刘迁,千章侯刘 遇。代王刘义在位19年,后被朝廷改封为清河王。刘义有8个儿子:长子刘阳承嗣清河王 位;刘禄,封蒲领侯;刘迁,封南曲侯;刘寅,修市侯;刘成,东昌侯;刘豹,新乡侯;刘 福,修故侯;刘弘,东阳侯。刘阳传子刘年。刘年流放房陵(今湖北房县),清河王国废除。 2年,汉平帝兴灭国,继绝世,又封刘参玄孙的儿子刘如意为广宗王,以继承代王刘参的香 火。刘如意被篡汉的王莽贬为庶民,广宗王国灭亡。 刘参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 西、河北一带地区。 7、汉景帝派下 汉代各帝中,景帝刘启的儿子最多,有14个。除第十子刘彻继位称帝外,其余13子都被 封为藩王。但景帝14子之中,长子刘荣以太子身份被废为临江王后不久就自杀绝后,第三子 临江王刘阏、第八子胶西王刘端、第十三子清河王刘乘均早年夭折,无子绝传。这样,景帝 刘启的后裔实际上只传有10支。 今日世界刘姓,有很大部分都出自汉景帝之后,如著名的 长沙刘氏、中山刘氏和彭城刘氏的一部分。 刘德,是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的生母是栗姬。前155年,刘德被封为河间王,建都 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后裔遂形成河间刘氏。刘德长子刘不害继任第二代河间王,刘德还 有12个儿子,他们均被封为列侯:兹侯刘明,旁光侯刘殷,距阳侯刘匄,蒌侯主退,阿武侯 刘豫,参户侯刘免,州乡侯刘禁,平城侯刘礼,广侯刘顺,盖胥侯刘让,重侯刘担,沈阳侯 刘自为。 刘不害传子刘基,刘基传刘授,刘授刘庆。 刘庆有6个儿子,长子刘元继承 王位,二子刘雍封景成侯,三子刘招封平堤侯,四子刘佟封乐乡侯,五子刘盖封高郭侯,六 子刘昌封阳兴侯。前38年,刘元被发配房陵,河间王国被废除。5年后,朝廷又封刘元的弟 弟上郡库令刘良为河间王。刘良传子刘堂,刘堂被王莽贬为庶民,河间王国灭亡。河间王族 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西一带。 刘馀,是汉景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程姬。刘馀于前155年被封为淮阳王,第二 年改封鲁王,建都鲁县(今山东省曲阜县)。鲁国的王宫正好是当年孔子的住宅,刘馀为了给 自己修造宫殿,拆毁了孔子的旧宅,竟然从孔子家的墙壁夹层中发现了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 《尚书》、《逸礼》等几十篇儒家经典文献。 刘馀传长子刘光,刘馀的另6个儿子被封为列 侯:广戚侯刘将,宁阳侯刘恬,瑕丘侯刘政,公丘侯刘顺,郁桹侯刘骄,西昌侯刘敬。刘光 传子刘庆忌,刘庆忌传位给刘劲,刘劲传位给刘睃。刘睃公元前6年去世,因无子继位,鲁 国被废除。2年后,刘劲的庶子刘闵又被汉哀帝立为鲁王。王莽篡汉,鲁国再次被废除。 鲁藩王族的后裔比较兴旺,主要分布在今华北地区。东汉末年割据荆州的刘表家族和割据 益州的刘焉家族,就都是鲁藩王族的后裔。六朝隋唐时期刘姓25大郡望中的东平刘氏、竟陵 (今湖北钟祥)刘氏、高平(今山东巨野)刘氏,也都是刘馀的后裔。 刘非,是汉景帝的第五个儿子。刘非原被封为汝南王,"七国之乱"时,攻打吴国有功, 被景帝改封为江都王。江都王国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管辖原吴国的地域。刘非有6个 儿子:长子刘建,前127年继承王位;刘敢,丹阳侯;刘蒙之,盱台侯;刘胥,胡孰侯;刘 缠,秣陵侯;刘定国,淮阳侯。刘建是个荒淫无耻、胡作非为到了极点的家伙,江都王国也 因此被废除,改为广陵郡。公元2年,朝廷又立盱台侯刘蒙之后裔刘宫为广陵王,不久王莽 篡汉,广陵王国又被废除。刘非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和山东一带。 刘彭祖,是汉景帝的第六个儿子。前156年,刘彭祖受封为广川王,4年后改封为赵王, 建都邯郸。刘彭祖生养了很多儿子,记载的就有28个之多:王太子刘丹、尉文侯刘丙、封斯 侯刘胡、榆丘侯刘受福、邯会侯刘仁、朝侯刘义、东城侯刘遗、阴城侯刘苍、邯平侯刘顺、 武始侯刘昌、易安侯刘平、柏畅侯刘终、高安侯刘延年、漳北侯刘宽、南陵侯刘庆、安檀侯 刘福、爰戚侯刘当、栗侯刘乐,列侯刘建、刘贺、刘佗、刘舟、刘周舍、刘起、刘侯道、刘 屈釐、刘卓子、平干王刘偃等。 刘彭祖的长子刘丹被废为庶民,武始侯刘昌继承王位。刘 昌生有6个儿子:王太子刘尊、邯沟侯刘偃、乐阳侯刘说、桑中侯刘广汉、张侯刘嵩以及王 子刘高。刘尊因无子继位,赵王国一度绝传。汉宣帝又下诏封刘尊的弟弟刘高为赵王,刘高 传子刘充,刘充传子刘隐。直到王莽篡汉,刘隐被贬,赵国灭亡。 平干王刘偃家族,仅传 国一代,到他的儿子刘元时,就因犯罪亡国。 赵王宗族支系众多,人丁兴旺。这支刘氏皇 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六朝时期刘姓25大郡望中,广平(今河北鸡泽)阴城刘氏一 支,就是刘彭祖的后裔。 阴城侯刘苍的后裔,有部分流传在今湖南、江西一带。 刘越,是景帝的第十一个儿子,生母是王夫人。前155年,刘越受封为广川王,建都信 都(今河北省冀县),刘越生了7个儿子:长子刘齐继承王位;其余是蒲领侯刘嘉,西熊侯刘 明,枣强侯刘晏,毕梁侯刘婴,列侯刘则,沂陵侯刘喜。 刘齐传子刘去,刘齐的另几个儿 子也封为列侯:甘井侯刘光,襄堤侯刘圣,东襄侯刘宽,乐信侯刘强,昌成侯刘元,历乡侯 刘必,武陶侯刘朝,桃炀侯刘良。刘去在流放途中自杀身亡,汉宣帝封刘齐的庶长子、刘去 的哥哥刘文为广川王。刘文传子刘海阳,前50年,刘海阳流放房陵,广川国亡。15年后,汉 平帝封刘文的弟弟襄堤侯的儿子刘榆为广德王,刘榆儿子刘赤继位后,直到王莽篡汉,广川 王国才被废除。 广川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但现在自称为刘越后裔的刘姓 尚未有发现。 刘寄,是汉景帝第十二子,被立为胶东王,建都即墨(今山东平度县),辖统今山东胶 莱河以东地区。刘寄生5子:刘贤、刘建、刘昌、刘延年、刘庆。刘寄死后,汉武帝封刘寄 长子刘贤为胶东王;封刘庆为六安王,管辖原衡山国故地;他的另3个儿子则均被封为列 侯。刘贤传子刘通平,刘通平生5子:长子刘音承继王位;次子刘强封柳泉侯;五子刘偃, 封新利侯。 刘音共生7子:长子刘授承嗣王位;次子昌乡侯刘宪;三子顺阳侯刘共;四子 乐阳侯刘获;五子平城侯刘邑;六子密乡侯刘林;七子乐都侯刘。刘授共生5子:长子刘 殷嗣王位,次子陵石侯刘庆,三子临安刘闵,四子徐乡侯刘炔,五子堂乡侯刘恢。刘殷因王 莽篡汉被贬,胶东王国灭亡。 刘寄的少子刘庆封为六安王后,共传5代,刘庆传子刘禄、 刘禄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光、刘光传子刘育。王莽篡位后,六安王国灭亡。胶东王族的后 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 刘舜,是汉景帝最小的儿子,被立为常山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刘舜生4子: 刘棁、刘勃、刘平、刘商。刘舜的庶长子刘棁,没有受封爵位。刘舜太子刘勃承继王位,但 后来被贬,常山王国仅传2代便告灭亡。汉武帝于是封刘舜第三子刘平为真定王、第四子刘 商为泗水王。 刘平传子刘偃,刘偃传子刘申,刘申传子刘雍,刘雍传子刘普,刘普传子刘 杨,到王莽篡位,灭亡。东汉复兴后,刘杨之子刘得被复封为真定王,后又被降为侯。 泗 水王刘商传子刘安世,刘安世传弟刘贺,刘贺传子刘综,刘综传位给刘骏,刘骏传子刘靖。 王莽篡位后,废除泗水王国。 泗水王族是汉宗室中较弱的一支,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 一带。
云卷云舒未必空
8、汉宗室最庞大的支系--中山刘氏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是贾夫人所生,受封为中山王,建都卢奴(今河北省 定县),刘胜的儿子多达120余人,这是刘氏藩王中子女最多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 的,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刘胜的120多个儿子,除长子刘昌承袭中山王位外,其余都被封 为侯,其中名见《汉书》者有20个:广望节侯刘忠、将梁侯刘朝平、薪馆侯刘未央、陆城侯 刘贞、薪处侯刘嘉、陆地侯刘义、临乐敦侯刘光、东野戴侯刘章、高平侯刘喜、广川侯刘 颇、乘丘节侯刘将夜、高丘哀侯刘破胡、柳宿夷侯刘盖、戎丘侯刘让、樊舆节侯刘修、曲成 侯刘万岁、安郭于侯刘传富、安险侯刘应、安道侯刘恢,澎侯刘屈釐。这些中山王族分支, 大都传有后裔。因此,中山王一宗刘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成为汉代分支最多,族系最庞 大的藩系。 刘胜传子刘昌,刘昌传子刘昆侈,刘昆侈传子刘辅,刘辅传子刘福,刘福传子刘循,刘 循公元前55年去世,无子,中山王国至此绝封。 第三代中山王刘昆侈之后,各代中山王又 分出许多分支。其中,刘昆侈的儿子,除刘辅袭封为中山王外,还有2个儿子被封存列侯, 即成献侯刘喜、宣处节侯刘章。第四代中山王刘辅的儿子,除中山王刘福外,还有利乡侯刘 安。利乡孝侯刘安传子刘遂,刘遂传子刘国(刘国有两个弟弟:刘云客、刘广汉)。前19年, 朝廷又封刘云客为广德王,刘云客传位给弟弟刘广汉,刘广汉于王莽篡汉时被废,广平王国 亡。 刘胜开创的中山国有户16万,人口66.8万,领14县,在当时20个诸侯国中居第三位。 中山王族的后裔,汉魏时期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也称中山刘氏。 中山刘氏枝属繁杂,爵位传袭下来的则只有如下几支:广望侯刘忠传子刘中、刘中传子 刘何齐、刘何齐传子刘遂、刘遂传子刘阁,刘阁之后广望侯国被废除;临乐侯刘光传子刘 建、刘建传子刘固、刘固传子刘万年、刘万年传刘广都,至王莽篡汉,临乐侯国被废除; 樊舆侯刘修传子刘过伦、刘过伦传子刘异众、刘异众传子刘土生、刘土生传子刘自予,王莽 篡位时,樊舆侯国灭亡。 其余110多支族,有的可能没有封侯授爵,有的授爵位后因无子 绝封。 中山靖王刘胜的第五个儿子刘贞前127年封陆城侯(今涿州),后裔形成中山刘氏的分支- -涿县刘氏。前112年,汉武帝实行削藩政策,刘贞降为普通平民。三国刘备是刘贞的第11代 孙。刘备共生3子,后裔因此分为3大支。 刘备嫡长子刘禅,继位称帝,蜀汉亡国后,刘禅 被迁至洛阳居住,被封为安乐公。刘禅8个儿子当中,太子刘璿因蜀将钟会作乱被成都乱兵 杀害,三子刘琮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病逝,四子北地王刘谌以身殉国。刘禅其余的儿子都随 父内迁中原,居住在洛阳一带。刘禅被贬为安乐县公后,蜀汉王室成员也大都受到魏政府的 厚待。刘禅去世后,由他的第六子刘恂嗣袭为第二代安乐公。 西晋末年,永嘉(307-312 年)之乱,洛阳一带的蜀国王族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大一部分在战乱中绝亡,另有一部分 则南迁到江南地区。如今湖北监利的彭城郡古柏堂刘氏,就是以刘禅第四子刘谌为发派始 祖。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刘备次子刘永一支最为兴旺、最为重要。蜀汉亡国后,刘永 徙居洛阳,被削去王爵,贬为乡侯、奉车都尉。五胡乱华,刘永子孙也纷纷南迁。其中,刘 永的一个名叫刘玄的孙子,又逃亡蜀地,被割据四川的李雄封为安乐公。 刘永的后裔极为 发达,今日东南闽粤及海外刘氏,十之六七是刘永的后裔。 刘备三子刘理于244年去世,传 长子刘胤,刘胤传子刘承。刘承无子嗣位,改由刘理的第二个儿子刘辑袭爵为第四任安平 王。蜀汉灭亡后,刘辑迁居洛阳,并被废掉王位,贬为乡侯、奉车都尉。 9、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大宗 在汉家皇室中,长沙王宗族发展迅速、分支众多、人丁兴旺、后裔发达,是王室中最 尊贵、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长沙王族的后裔又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留居汉代长沙王国,后 裔繁衍昌盛,形成今日中国江西、湖南、湖北及广东部分地区刘姓的主体;北派则在西汉时 期迁居南阳,后来宗族崛起,一跃而尊为东汉皇族帝系,其后裔又分布在中原及全国各地。 刘发,是汉景帝的第七个儿子,其母亲唐姬,是景帝宠姬程姬身边的丫环。刘发被封为 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当时的长沙国,在西汉人看来,还是一个经济文化都非 常落后的卑湿贫困和充满毒瘴的野蛮之地。刘发的长沙国是在汉初异姓诸侯王吴芮所建的长 沙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发的子女众多,见于史载的儿子就有16个。除嫡长子刘庸被立 为王太子外,刘发的其余15个儿子均被依例封为列侯,他们是:安城侯刘苍居今江西安福 县、宜春侯刘成居今江西宜春县、句容侯刘党居今江苏句容县、容陵侯刘福居今湖南攸县、 路陵侯刘童居今河南南阳市、攸舆侯刘则居今河南南阳市、茶陵侯刘居今湖南茶陵县、建 成侯刘拾居今今江西省高安县、安众侯刘丹居今河北怀来县、叶平侯刘喜居今叶县、夫夷侯 刘义居今邵阳县、舂陵侯刘买居今湖南宁远县、都梁侯刘定居今湖南武冈县、洮阳侯刘狩居 今广西全州县、众陵侯刘贤。 刘发传子刘庸、刘庸传子刘鲋鮈、刘鲋鮈传子刘建德、刘建德传子刘旦,刘旦传位于弟 弟刘宗、刘宗传子刘鲁人、刘鲁人传子刘舜。王莽篡汉,废除长沙王国。刘秀复汉后,封刘 舜的儿子刘兴为长沙王,但后来刘兴因与光武帝血缘关系太远而被削去王位,降封为临湘 侯。各任长沙王的儿子,除嫡长子世袭王位外,其余各子则被依例封为列侯。其中,第三代 长沙王刘鲋鮈的儿子被封为侯的,有高城侯刘梁居今湖北松滋县、复阳侯刘延年居今河南桐 柏县、钟武侯刘度居今河南信阳市;第四任长沙王刘建德的儿子被封侯的,有昭阳侯刘赏居 今湖南邵东县和承阳侯刘景居今湖南邵东县;第六任长沙王刘宗的儿子被封为侯的有安平侯 刘习和阳山侯刘宗2个;另有一个湘乡侯刘昌居今湖南湘乡市,不知是哪一个长沙王的儿 子。 长沙刘氏的这24个分支,仅一代便无子绝后的只有句容侯刘党和洮阳侯刘狩两支;因罪 仅一代就被杀灭国的有路陵侯刘童和攸舆侯刘则两支。其余20个分支,有的袭封一代或数代 便被削去封国爵位,降为庶民;有的终西汉时期一直保有侯国和爵位;舂陵节侯一支,则更 发展成为东汉帝系正统。可见,长沙刘氏的绝大部分分支,均有后裔延续于世。后世著名的 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刘氏、南阳沮阳刘氏、安城刘氏、范阳刘氏(今河北省涿州市)等刘氏望 族,都是源自长沙刘氏。 刘买是刘发的第十三个儿子,前124年受封为舂陵侯,建侯国于零道县舂陵乡(今湖南省 宁远县北)。刘买长子刘熊渠,袭封为第二代舂陵侯;次子刘外,官任郁林(今广西桂平)太 守。刘熊渠传位给嫡长子刘仁,刘熊渠的另一个儿子刘利官任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市)太守。 前45年,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率领舂陵刘氏宗族从今湖南宁远向北迁徙到南阳白水乡(今湖北 枣阳县),仅留下次子刘昌俘居宁远舂陵故地。 刘仁去世后,嫡长子刘敞继位为第四代舂陵 侯,不久,舂陵侯国被王莽废除。 王莽末年,以南阳刘氏为首的汉朝宗室掀起了大规模的 反莽复汉浪潮。更始帝刘玄恢复舂陵国,刘祉被续封为第五代舂陵侯,入关后,刘祉更被升 为定陶王。更始政权灭亡后,定陶王刘祉逃回洛阳,随即投奔刘秀,刘秀封刘祉为城阳 王。 刘祉次子刘坚封为高乡侯;刘祉的嫡长子刘平,原封为蔡阳侯,后被削去侯爵。62 年,刘平被汉明帝改封为竟陵侯(今湖北潜江县)。刘平传子刘真、刘真传子刘禹、刘禹传子 刘嘉。 除光武帝刘秀一支和舂陵侯嫡干支系外,舂陵宗族又分为三大派:一为第二代舂陵侯刘 熊渠的弟弟刘外支派;一为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的弟弟刘利支派;另一支则是第四代舂陵侯刘 敞的弟弟刘庆、刘弘、刘梁、刘宪支派。 刘外任郁林太守时,家族仍居湖南舂陵。刘外的 儿子刘回,官任钜鹿郡(今河北平乡)都尉,前45年,刘回家族随整个舂陵宗族一起从湖南舂 陵北迁到南阳郡的舂陵。刘回生了两个儿子:刘钦、刘良。刘钦,就是光武帝刘秀的父亲, 官任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县令。刘钦生了3个优秀的儿子,即刘縯、刘仲和刘秀,另有刘 黄、刘元、刘伯姬等3个女儿。刘良在汉平帝时举孝廉,任萧县(今安徽省萧县)县令。哥哥 刘钦去世后,刘良主动承担起抚养侄儿刘縯、刘仲、刘秀3兄弟的重担。新莽末年,刘縯、 刘秀兄弟起兵反莽,刘良响应。刘良的妻子和2个儿子在战斗中遇难,只剩下一个儿子刘 栩。26年,刘良以皇叔的身份被刘秀封为广阳王,3年后又改封为赵王,建都邯郸。刘良死 后,儿子刘栩袭爵为第二代赵王,刘栩的12个儿子也均依例进封为乡侯或亭侯。刘栩传子刘 商、刘商传子刘宏、刘宏传子刘乾、刘乾传子刘豫、刘豫传子刘赦、刘赦传子刘珪。曹魏代 汉,刘珪被贬为崇德侯,赵藩王族至此衰落。 刘利是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的弟弟,45年,刘 利的家族也随舂陵侯国一起从湖南北迁到南阳舂陵。刘利生了2个儿子:长子刘子张,就是 更始皇帝刘玄的父亲;刘利的次子佚名,早年去世,只留下2个儿子刘显、刘赐。更始政权 推翻新朝后,刘赐官任大司马,成为更始政权中权力最大的大臣。更始败亡之后,刘赐也投 奔属于舂陵同宗的刘秀,被刘秀封为慎侯,后来又被光武帝改封为安成侯(今河南汝南县)。 刘赐长子刘闵,袭爵为第二代安成侯;次子刘嵩,受封为白牛侯,后贬为庶民。刘闵传子刘 商、刘商传子刘昌。 第四代舂陵侯刘敞有4个弟弟,即刘庆、刘弘、刘梁、刘宪。刘庆更始时被封为燕王。 赤眉军攻破长安时,刘庆被乱兵所杀。刘庆的儿子刘顺,是刘秀少年时候的好朋友,更始灭 亡后,刘顺投奔刘秀,被刘秀任命为南阳郡太守。26年,刘顺又被封为成武侯(今河南省焦 作市)。刘顺传子刘遵、刘遵传子刘弇,刘弇无子绝传,侯国废除。 刘弘反新莽起义时阵 亡,刘弘娶光武帝的姨母樊氏为妻,生子刘敏、刘国。东汉建立后,刘国被封为甘里侯(今 河南洛阳市东);刘敏受封为弋阳侯(今河南潢川县)。 刘梁和刘宪都去世得早。刘宪有个 儿子刘嘉,是个优秀人才,受封为顺阳侯,刘嘉生了2个儿子:长子刘廧,封黄李侯;次子 刘参,袭封为第二代顺阳侯,后被降为南乡侯。刘参传子刘循、刘循传子刘章。 10、汉武帝派下三大藩系 汉武帝刘彻一共生育了6个儿子: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刘弗陵。 其中, 长子刘据初立为太子,后因巫蛊事件被杀,他的3子1女也被杀害,独留下嫡长孙刘询,后来 承继帝统。刘彻次子刘闳,被封为齐王,在位仅8年就夭折,死后无子绝传。刘彻最小的儿 子刘弗陵,以太子身份承继皇位,此即汉昭帝,也因无子绝传。这样,汉武帝仅存一、三、 四、五共4房子孙。 刘旦被封为燕王。汉武帝死后,刘弗陵继承皇位,霍光辅政。燕王刘旦与大臣上官桀、 桑弘羊勾结,阴谋废掉昭帝,失败后畏罪自杀。6年后,汉宣帝即位,又封刘旦的原太子刘 建为广阳王,又封刘旦次子刘庆为新昌侯,三子刘贤为安庆侯。刘建传子刘舜、刘舜传子刘 璜、刘璜传子刘嘉。刘嘉被王莽封为扶姜侯。 燕王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北京一带。 刘胥,被封为广陵王,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刘胥生6子:太子刘霸、 朝阳侯刘圣、平曲侯刘曾、列猎刘宝、南利侯刘昌、高密王刘弘。刘霸传子刘意,刘意传子 王刘护。刘护传位给刘霸的儿子刘守、刘守传子刘宏。王莽篡汉后,广陵王国被取消。 高 密王刘弘传子刘章、刘章传子刘宽、刘宽传子刘慎。王莽篡汉后,高密王国亡。 汉宗室广 陵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山东、河南一带。 刘髆受封为昌邑王,建都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北)。刘髆传位于儿子刘贺,刘贺于前74年 汉昭帝死后被霍光迎立为皇帝,即废帝。废帝刘贺荒淫无道,当了27天皇帝,便被废掉,并 被废除昌邑王爵,改封为海昏侯,就国于豫章昌邑城(今江西新修县)。 刘贺生3子:刘充 国、刘奉亲、刘代宗。刘贺传刘代宗、刘代宗传子刘保世、刘保世传子刘会邑。王莽篡汉 时,海昏侯国被废。刘秀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 昌邑王家族后裔,主 要分布在今江西地区。 11、汉宣帝派下三支藩系 汉宣帝刘询生有5个儿子:刘奭、刘钦、刘宇、刘嚣、刘竟。其中,长子刘奭承继帝 统,幺子刘竟封中山王后无子绝传,而淮阳宪王刘钦、东平思王刘宇和楚孝王刘嚣3大支 系,则子孙绵延。 刘钦,前65年受封为淮阳王,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刘钦传子刘去、刘去传子刘 縯。王莽篡位后,淮阳国灭亡。淮阳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地区。 刘宇,前52年受封为东平王,建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刘宇传子刘玄,刘玄窥凯皇 位,事发后自杀。公元1年,王莽封刘玄太子刘开明为东平王,并立刘宇之孙、桃乡顷侯刘 宜之子刘成都为中山王。 东平王刘开明去世,无子嗣位,便由侄子--严乡侯刘信的儿子刘 匡为东平王。 王莽篡汉后,东平王刘匡、严乡侯刘信与东郡太守联合起兵,欲诛王莽,立 刘信为帝。兵败后,东平王族至此灭亡。东平王族后裔在六朝隋唐时期形成刘氏25大郡望之 一--东平刘氏。 刘嚣,生母是卫婕妤,受封为定陶王,前50年徙封为楚王,建都彭城(今徐州市)。刘嚣 子孙众多,见于记载的有21个。除长子刘文立为楚王太子外,其余各子均被封为列侯,他们 是:平陆侯刘衍、广戚侯刘勋、阴平侯刘回、陵乡侯刘曾、武安侯刘愋、郚乡侯刘光、新城 侯刘武、宜陵侯刘护、成陵侯刘由、成阳侯刘众、复昌侯刘休、安陆侯刘平、梧安侯刘誉、 朝乡侯刘充、扶乡侯刘普、吕乡侯刘尚、李乡侯刘殷、宛乡侯刘隆、寿泉侯刘录、杏山侯刘 遵。 刘文继位为第二代楚王,无子绝传。汉成帝又改立刘文的弟弟平陆侯刘衍为第三任楚 王。刘衍传子刘纡。王莽篡汉后,楚国亡。刘纡生子刘般,刘般被光武帝刘秀封为菑邱侯, 后又改封为杼秋侯,属楚国;汉明帝又改封他为居巢侯,地属沛国,回到彭城故地。刘般生 2子:刘恺、刘宪。刘宪于98年袭封为第二代居巢侯,刘宪传子刘重。刘恺汉安帝时历任司 空、司徒、太尉等要职。刘恺的小儿子刘茂汉桓帝时也官至司空,位列三公要职。后因坚持 正义,为司隶校尉李膺辩服而得罪汉桓帝,被罢免。刘茂迁居彭城丛亭里,后裔极为昌盛发 达,遂形成后世彭城刘氏中主要支系。 广戚侯刘勋传子刘显,刘显生的儿子刘婴,便是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孺子婴在王 莽败亡后被更始政权所杀。但据湖南郴州秀才乡黄茅刘氏"谱序"和湖南宁远刘氏族谱"源流 序"载,刘显的后裔五代时南迁至江西吉安、泰和一带,后又分迁湘、鄂、川等省,构成今 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一带刘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刘秀大哥刘縯家族 南顿令刘钦当年共生养了3个儿子:刘縯、刘仲、刘秀。 其中,三子刘秀肇启东汉帝 统,而次子刘仲在当年刘秀起兵时遇害绝后,因此刘秀的两个兄弟仅存大哥刘縯一支,这便 是东汉宗室的长房齐藩王族。这里的齐藩,包括齐藩和它的分支北海藩族两支。 刘縯早年遇害,留下二子:刘章、刘兴。刘秀分封刘章为太原王、刘兴为鲁王,并令刘 章奉刘縯之祀,而刘兴则出嗣叔父刘仲,以奉刘仲之祀。35年,太原王刘章被改封为齐王, 建都临淄。刘章生2子:刘石、刘张。刘章死后,长子刘石承嗣为齐王,而次子刘张则被封 为下博侯。 刘石生3子:长子刘晃,71年继任第四代齐王;次子刘刚,封利侯;三子刘 畅,封都乡侯,后被外戚窦氏所害。刘晃传子刘无忌、刘无忌传子刘喜、刘喜传子刘承。 206年,曹操将齐、北海、阜陵等8个藩王国废除,齐藩王国灭亡。齐藩刘章一支,后裔王要 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 刘縯的次子刘兴,被封为鲁王。52年,因汉王朝将鲁国划属东海国,鲁王刘兴被改封为 北海王,建都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刘兴生4子,长子刘睦继承王位,次子刘復,封临邑 侯;另有2个儿子被封为县侯。刘睦生了多个儿子:嫡长子刘基,承嗣王位;另2子封为县 侯;还有2个儿子封为乡侯;庶子刘威封斟乡侯;儿子刘毅封平望侯;幼子刘某封亭侯。 刘基绝嗣,汉和帝又封刘睦庶子斟乡侯刘威为北海王。107年,汉安帝又封刘睦的孙 子、原寿光侯刘普为北海王。刘普传子刘翼、刘翼传子刘某,刘某绝嗣,北海王国被曹操废 除。临邑侯(今山东东阿县)刘復,曾与班固、贾逵一同撰修《汉书》。 北海王族的后裔, 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 刘洪,字元卓,鲁王刘兴第六世裔。鲁王刘兴的庶子被封为县侯,封地为泰山郡龙眼官 庄(今蒙阴县召子官庄),刘洪自幼就生活在这里,刘洪年轻时就以校尉应太史蔡邕征,拜郎 中,后因数术超绝,担任“上计椽”,专门从事历法研究。刘洪创造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历法 《乾象历》,对历代历法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为后世历朝所沿用。刘洪的另一贡献,是发 明了珠算,完成了《九章算术》等著作。刘洪因此被后人尊为算圣。 13、刘秀派下九支皇族 光武帝刘秀共生11个儿子,除四子刘庄承继帝统和临淮公刘衡早逝绝传外,其余9子均 被封为藩王,且都后裔绵延,传祚永长。 刘强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嫡长子,43年由皇太子改封为东海王,刘秀对刘强极为优厚 恩宠,把原来的鲁郡划归东海国。东海王国统辖东海和鲁郡共2郡29县,成为东汉时期最大 的藩国。东海王国定都于原西汉鲁国故都鲁县(今山东曲阜县)。刘强传子刘政、刘政传子刘 肃、刘肃传子刘臻、刘臻传子刘祗。刘祗生2子:刘羡、刘琬。刘祗传位给刘羡,而他的次 子刘琬则在汉献帝时被封为洛阳侯,官任平原相。220年曹丕篡汉后刘羡被贬为崇德侯,东 海国亡。 东海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并繁衍成六朝隋唐时期刘氏26大郡之一 的东海刘氏。 刘辅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刘辅,被封为中山王,并兼食常山郡; 44 年,又被改封为沛王,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刘辅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正、刘正传 子刘广、刘广传子刘荣、刘荣传子刘琮、刘琮传子刘曜、刘曜传嗣子刘契。不久,曹丕贬刘 契为崇德侯。沛藩王国灭亡。沛藩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安徽、江苏一带,并形成后世 刘氏望族--沛国郡刘氏。 有一种可疑的传说,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 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刘英是刘秀与许美人所生,刘英受封楚王,建都彭城,但楚国是东汉各藩国中最小也是 最穷的一个。刘英图谋取代汉明帝,阴谋败露,被废去王位,徙居丹阳泾县(今江苏丹徒县 东)。汉章帝刘炟封刘英的儿子刘种为楚侯。刘种后被改封为六侯,遂从彭城迁至今六安。 刘种传子刘度、刘度传子刘拘。刘拘之后,直至曹魏时期才被废为县。楚藩王族后裔,主要 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后世彭城刘氏,当有楚藩王族的成份。 刘康,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被封济南王,建都东陵(今山东省章丘县)。 刘康传子刘错、刘错传子刘香、刘香传弟弟阜阳侯刘显,刘显传子刘广,刘广绝嗣,济南王 国绝灭。 济南王族在东汉传国较短,势力较弱,其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一带。 刘延,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阜陵王,建都阜陵(今安徽全椒县), 成为东汉初最小的藩国。章帝末年,他从阜陵迁都安徽寿春。刘延传次子刘冲、刘冲传哥哥 刘鲂、刘鲂传子刘恢、刘恢传子刘代,刘代传哥哥刘便亲、刘便亲传子刘统、刘统传子刘 赦。刘赦绝嗣,阜陵王国绝亡。阜陵王家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安徽一带。 刘苍是刘秀和阴丽华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即汉明帝刘庄的同母弟弟。刘苍受封东平 王,定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刘苍的子女众多,见于记载的有9子5女。其中,嫡长子刘 忠袭爵为第二代东平王;次子刘尚封为任城王。刘忠传子刘敞、刘敞传子刘端、刘端传子刘 凯。曹丕代汉,东平王国被废除,刘凯被贬为崇德侯。 任城王刘尚传子刘安、刘安传子刘 崇。刘崇绝嗣,汉桓帝封河间孝王刘开的儿子刘博为任城王,让他承奉刘尚的庙祀。刘博绝 嗣,汉灵帝又封河间贞王刘建的儿子刘佗为任城王,以奉刘博之后。刘佗因曹魏篡位,被贬 为崇德侯。任城王国亡。 东平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并构成后世著名的东平刘 氏的一个重要来源。 刘荆是刘秀与阴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刘荆原受封为山阳王。58年被汉明帝贬封为广 陵王,刘荆死后,汉明帝封刘荆的嫡长子刘元寿为广陵侯,刘元寿传子刘商、刘商传子刘 条。广陵王刘荆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扬州市地区,并形成后世刘氏著名宗族广陵刘氏和 临淮刘氏。 刘焉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小儿子,被封为中山王,都卢奴(今河北定县)。刘焉传子刘 宪、刘宪传子刘弘、刘弘传子刘畅、刘畅传子刘稚。刘稚绝嗣,中山王国亡。中山王族的后 裔,主要分布在河北地区。 刘京是刘秀最小的儿子,为琅邪王,都开阳(今山东临沂县)。刘京传子刘宇、刘宇传子 刘寿、刘寿传子刘尊、刘尊传子刘据、刘据传子刘容。刘容的弟弟刘邈,官任九江太守,与 曹操关系密切,于是汉献帝又封刘容之子刘熙为琅邪王。刘熙后来被曹操杀害,琅邪王国灭 亡。琅邪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后世著名的琅邪刘氏,当有东汉琅邪王族的成 份。 14、汉明帝派下六大藩系 汉明帝刘庄有9个儿子:刘建、刘羡、刘恭、刘党、刘炟、刘衍、刘畅、刘炳、刘长。 除第五子刘炟继承帝统(为汉章帝)外,其余8个儿子均被封为藩王。其中大儿子千乘王刘建 和小儿子济阴王刘长死后无子绝嗣,因而汉明帝派下只剩有6支藩王族系传续有后。 刘羡,是汉明帝的第二个儿子。被封为陈王,以淮阳郡为食邑,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县)。刘羡传子刘均、刘均传子刘竦、刘竦传叔父刘崇、刘崇传子刘承、刘承传子刘宠。黄 巾起义爆发后,刘宠曾率国中弓箭手镇守藩国,附近民众前往投奔者多达10多万人。袁术因 向陈国求取粮食不得,便将刘宠杀害。 刘恭,是汉明帝第三子,封为彭城王,建都彭城。刘恭传子刘道、刘道传子刘嗣、刘嗣 传子刘和、刘和传长孙刘祗。东汉灭亡,彭城王国被废,刘祗被贬。 彭城王族后裔,主要 分布在今江苏、山东一带,后世著名的彭城刘氏,应该有这一支的成份。 刘党,是汉明帝第四子。被封为乐成王,定都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刘党传子刘崇、 刘崇传庶弟刘巡、刘巡传子刘宾继位。刘宾绝嗣,乐成王国灭亡。此后,朝廷又先后以济北 惠王之子刘苌和河间孝王之子刘得过继为乐成靖王刘党之后。 刘衍,是汉明帝第六子,受封为下邳王,定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刘衍传 子刘成,刘成传子刘意,刘意传子刘宜。刘宜绝嗣,下邳王国被曹操废除。下邳王族宗室后 裔,主要分布在今江浙地区。 梁藩王族始祖刘畅,是汉明帝第七子,封为梁王,定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刘畅传子 刘坚,刘坚传长子刘匡,刘匡传弟刘成,刘成传子刘元,刘元传子刘弥。220年,曹丕篡汉 贬梁王刘弥为崇德侯,梁王国灭亡。 梁藩王族后裔比较兴旺,主要分布在今河南地区, 六朝隋唐时期宗族兴旺,形成当时刘氏的一大郡望——梁郡刘氏。 刘昞是汉明帝第八子,受封为常山王,定都今河北元氏县。刘昞传小儿子刘侧、刘侧传 刘侧哥哥刘防的儿子刘章、刘章传子刘仪、刘仪传子刘豹、刘豹传子刘暠。黄巾起义时,刘 暠弃国逃走,常山王国被曹操废除。 常山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 15、汉章帝派下四大藩系 汉章帝刘炟生有8个儿子:刘伉、刘全、刘庆、刘肇、刘寿、刘开、刘万岁、刘淑。其 中,第四子刘肇承继帝统,即汉和帝,和帝传至第二代(汉殇帝刘隆和平原王刘胜),均因无 子而绝传;而平春悼王刘全、广宗殇王刘万岁和城阳怀王刘淑,也均因无子而绝亡。这样, 汉章帝名下就仅传4支,即千乘王族、清河王族、济北王族与河间王族。 刘伉为汉章帝长子,受封为千乘王。刘伉传子刘宠,刘宠被改封为乐安王。刘宠生3 子:长子刘鸿承嗣王位;次子刘得过继给和帝长子刘胜为子;三子刘延平,则过继给清河愍 王刘虎威做儿子。 刘鸿又被改封为勃海王,生子刘瓒。刘瓒被窦大庆后拥立为帝,即汉质 帝。质帝在位仅2年便夭折,因无子而绝传。 刘得出嗣平原王刘胜,绝嗣。 刘延平出嗣 清河王刘虎威,死后传位给儿子刘蒜。刘蒜后被诬陷谋反,自杀。 这样,千乘王族几个分 支便都无后绝传。 刘庆,是汉章帝三子,生母为宋贵人。刘庆初被立为皇太子,因受窦太后的诬陷,被废 为清河王,都甘陵(今山东省临清县)。汉和帝诛灭外戚窦宪势力,刘庆立下了汗马功劳。刘 庆生了3个儿子:长子刘祜,承继帝统,即是汉安帝;次子刘虎威,继嗣为王,即清河愍 王;少子刘常保,被封为广川王。但刘虎威和刘常保死后都没有儿子继位,清河王族一支实 际上也就绝亡无后了。 刘寿,是汉章帝五子,受封为济北王,都卢县(今山东长清县南)。刘寿生有6个儿子: 长子刘登承嗣王位;次子刘懿,初被封为北乡侯,后在125年承继帝统,被拥立为汉少帝, 不久夭逝;三子刘安国,被封为战乡侯。刘登传子刘多,刘多绝嗣,叔父刘安国继位。刘安 国传子刘次,刘次传子刘鸾,刘鸾传子刘政。刘政绝嗣,被曹操废除。济北王族的后裔,主 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 刘开,是汉章帝六子,生母为申贵人。刘开受封为河间王,都乐成(今河北献县)。刘开 的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16个:长子刘政继位;次子刘翼封平原王,出继和帝长子刘胜之 后;三子刘德封安平王,出承明帝之子刘党之后。 刘政传子刘建,刘建传子河间安王刘 利,刘利传子刘陔。曹丕篡汉,刘陔被贬,河间王国亡。 刘开次子刘翼出嗣刘胜之后,因 被奸臣陷害,被贬为蠡吾县侯,居蠡吾(今河北博野县)。刘翼死后传子刘志。刘志后被大将 军梁冀拥立为帝,此为汉桓帝。桓帝封桓帝之弟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206年,平原王国被 曹操废除。 解渎亭侯刘淑以刘开庶子受封,刘淑传子刘苌,刘苌传子刘宏。刘宏被大将军 窦武拥立为帝,即汉灵帝。 174年,朝廷改封河间安王刘利之子康为济南王,主持解渎亭侯 刘苌祀事。刘康传子刘斌,刘斌传子刘开。刘开之子刘德封安平王,奉乐成王刘党祀。刘德 传位给儿子刘续,刘续于190年被杀,安平王国被废。刘续的弟弟刘理,被梁太后封为甘陵 王,奉清河王刘庆之祀。刘理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忠。刘忠绝嗣,甘陵王国被曹操灭亡。 河间王族后裔主要颁在今河北省,后来子孙兴旺繁昌,形成六朝隋唐时期刘氏的一大郡 望--河间刘氏。
云卷云舒未必空
16、汉献帝之后--东汉皇族的最后走向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所生,名刘辩;另一个是王美人所生,名刘协。 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位在各诸侯王之上,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今河南 省修武县东北)。这样,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 献帝娶皇后伏氏、曹氏,生数 子,见于记载的有7个:皇太子刘冯,封南阳王,早逝;皇子刘熙、刘懿、刘邈、刘敦分别 被封为济阴王、山阳王、济北王、东海王,东汉灭亡后又一同被贬为列侯;另有伏皇后所生 二皇子不知名,被曹操杀害。 刘协去世后,嫡长孙刘康嗣袭为第二任山阳公。285年,刘康的儿子刘瑾袭爵为第三任 山阳公。刘瑾在位4年,儿子刘秋袭封为第四代山阳公。刘秋袭爵20年,309年五胡乱华时被 胡人所杀,山阳公国灭亡。山阳公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一带,部分则迁到日本。 289年,当刘秋袭爵为山阳公时,同辈的刘阿知/智(汉献帝玄孙)率领他的儿子刘贺都/ 都贺、舅舅赵与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 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来到日本。 刘姓移民日本,带去了当时先进生产(如纺织)技术 和文化,促进了日本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质,很快成为日本社会中地 位尊高的新贵族。刘阿知被天皇赐姓东汉使主,定居于高市郡桧前村(今奈良县桧前村)。刘 阿知长子刘贺都,被雄略天皇赐姓为直。372年,仁德天皇改赐刘阿知后裔姓"坂上",471 年,雄略天皇又改赐刘阿知后裔姓"大藏"。朱雀天皇时(930--946年),大藏春实为平定"天 庆之乱"立下大功,被封征西将军,大藏家族此后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大 藏春实的第9代孙大藏种直,生有5子,后裔形成5姓:长子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 为氏,后裔形成大藏(姓)高桥氏;次子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三子大藏种 雄,以秋月为氏;四子大藏种成,分居九州原田城,以原田为氏;五子大藏种景,以波多江 为氏。 除大藏5姓氏外,其他刘姓后裔姓氏还有:文宿弥氏、文忌寸氏、武生宿弥氏祖先汉高 祖刘邦,丰冈连氏祖先汉高祖,下日佐氏、桧前村氏祖先汉高祖庶长子齐王刘肥,尾津直氏 祖先是汉高祖5世孙大水命,桑原直氏、桑原村主氏祖先汉高祖7世孙刘万德,高村宿弥氏祖 先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馀之后青州刺史刘琮,真神宿弥氏祖先汉福德王,台直氏祖先汉释 吉王,伊吉连氏祖先长安人刘扬雍,下村主氏、春井连氏、河内造氏、武丘史氏祖先汉光武 帝7世孙慎近王,八户史氏、高安造氏祖先东汉章帝,若江造氏祖先东汉灵帝,丹波史氏祖 先东汉灵帝8世孙,火抚直氏、本津忌寸氏、池边直氏、火抗直氏、栗栖直氏祖先刘阿知, 常宗忌寸氏祖先山阳公刘秋,凡人中家氏、台忌寸氏、河内忌寸氏、山代忌寸氏祖先汉献帝 之子鲁国白龙王,志贺穴太村主氏祖先汉献帝之子美波夜王,广原忌寸氏祖先汉献帝之子孝 德王,志贺忌寸氏祖先汉献帝。民忌坟、桧原宿祢、坂上大宿弥、山口宿祢、佐太宿弥氏、 亩火宿弥氏、内藏宿弥氏、册品宿弥氏、谷宿弥氏、樱井宿弥氏、平田宿弥氏祖先是刘贺 都。 韩国现有250个姓氏,其中祖籍中国的归化姓氏就有136个(人口达1000万人),再其中, 刘姓人口约20万。朝鲜刘氏开基始祖是刘荃。刘荃,字原甫,号竹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 第32世孙,在北宋时官任翰林学士和兵部尚书,宋英宗时被贬高丽。刘荃渡海入朝,死后, 葬在朝鲜庆北永川郡永川邑绿田洞碑石村。刘荃的后裔在南北朝鲜都非常兴旺发达。 三、南北乱世 公元3世纪初,黄巾起义的战火,不但毁灭了400年的汉家江山,也无情地把昔日无比高 贵的汉朝皇族宗室成员打入庶民的行列。中国历史从此进入长达400年的乱世----魏晋南北 朝。 旧有社会格局的打破,在给皇族带来严峻考验的同时,也给整个刘氏的重新振兴创造 了新的机会。以刘裕为代表的昔日刘姓皇室后裔纷纷奋起抗争,祭出了复兴汉室的大旗。而 更多的刘氏子孙,也不甘心沉沦,他们勇敢地抛弃那块已无多大意义的"汉朝宗室"遮羞布, 面对冷峻现实,以平民的身份,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与此相对应,两晋南北朝时期,刘 姓的迁徙呈由北方向东南迁的态势:中原地区的刘姓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开始向东南的江浙 福建地区迁徙。 1、刘姓的低潮:汉魏之际刘姓的无奈抗争 (1)荆州刘表家族:汉魏之际宗室割据的先锋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刘表在汉朝皇族宗室成员中首先站了出来,占据长江中游的 战略要地----荆州,试图在群雄混战的夹逢中为刘氏宗族保留一块最后的地盘。 刘表,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邹城)人,是鲁藩王族的后裔。当年鲁恭王刘馀的 第六个儿子刘骄,受封为郁陉侯,家族从此迁居高平,后裔形成高平刘氏。刘表就是刘骄的 第九代孙。刘表,最初做大将军何进幕府中的一名属官。到190年,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鉴于当时的荆州到处都是地方宗族武装势力割据的状况,刘表先擒杀或招降各宗族势力头 目,收编宗族武装,以此为基础,控制整个荆州,静观时变。当关中地区军阀混战之际,刘 表则在荆州击败东方孙坚势力和北方袁术势力的联合进攻,后来又收编了从关中南下的骠骑 将军张济的部队,镇压了长沙太守张羡在内部的反叛。然而,刘表毕竟非霸王之才,对有真 才实学的司马徽、诸葛亮等名士却不能识才重用。 刘表病逝后,小儿子刘琮继任荆州牧的 职位。当曹军进抵襄阳时,刘琮竟然主动向曹操投降。刘琮投降后,被曹操改任青州刺史。 刘表的大儿子刘琦率领驻守江夏的军队退到夏口,与从湖北当阳撤退至此的刘备会合,坚强 地抵抗曹军的进攻。后来,刘琦、刘备采取联吴抗魏的战略政策,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 刘琦在刘备的支持下出任新的荆州刺史。209年,刘琦去世,荆州地盘和刘琦的部队都被刘 备接收。刘表的小儿子刘修,官任东安太守。 (2)益州刘焉家族割据四川 刘表割据荆州之际,另一位汉宗室成员刘焉则在巴蜀一带割据称雄,成为汉魏之际四川 最早的刘姓统治者。 刘焉,江夏竟陵(今湖北省潜江西北)人,也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馀 的后裔。鲁藩王族在西汉时期一直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王莽时期随同所有宗室成员一同被 贬为庶民,宗族急速衰落。东汉建立后,刘秀另封自己的亲侄子刘兴做鲁王,原来的鲁藩王 族则有一部分开始向外迁徙。东汉章帝年间,鲁恭王刘馀的某位后人被朝廷改封到竟陵,他 的支庶家族从此也从今曲阜来到今湖北省潜江定居。 刘焉是第三代鲁王刘庆忌的第四个儿 子建陵侯刘遂的后裔。刘遂传刘鲁,刘鲁传刘连文。刘焉就是刘连文的儿子。188年,刘焉 被汉灵帝任命为益州牧。刘焉有4个儿子:长子刘范,二子刘诞,三子刘璋,四子刘瑁。刘 瑁、刘璋在益州。194年,汉征西将军马腾率部攻打长安,试图以武力推翻把持朝政的另一 位军阀李傕。此次兵变以马腾失败告终,刘焉的大儿子、二儿子都被朝廷处死,几位孙子则 逃到了四川。刘焉死后,刘璋继任益州牧。曹操赤壁大败,刘璋决定与刘备结盟,共同抗击 曹操。 214年,刘备决定兼并刘璋,刘璋向刘备投降,刘璋被刘备迁到今湖北公安县。5年 之后,孙权杀死关羽,夺取荆州,刘璋也成为孙吴的俘虏。刘璋小儿子刘阐一支在南京一带 定居下来;刘璋大儿子刘循一支则继续留在蜀国。 (3)幽州刘虞家族割据北方 当刘焉出任益州牧的同时,另一支刘氏宗室----来自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的刘虞则 出任幽州牧,开始在汉朝东北方的拓展。 刘虞,出自刘秀的第九个儿子东海恭王刘强一 支,是刘强的六世孙。刘虞的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也官任丹阳太守。刘虞官 升至幽州刺史、甘陵相。188年,刘虞以宗正身份出任幽州牧,因平定乌丸人丘力居叛乱有 功,升为太尉。董卓至洛阳时,刘虞又升为大司马,成为东汉宗室中最优秀的人物。这时, 刘虞一直都呆在幽州,并未回朝任职。191年,当董卓挟少帝西迁时,北方的镇守大臣袁 绍、韩馥等商议拥立刘虞为帝,被刘虞拒绝。刘虞子刘和,当时随帝西迁。汉献帝想摆脱董 卓,便派刘和逃出长安,传信给在幽州的刘虞。刘虞派兵南下迎驾,途中被袁术、公孙瓒等 人阻止破坏,没有成功。 刘虞在幽州拓展自己的力量的过程中,与另一拥兵自重的军阀-- --蓟侯公孙瓒发生冲突。194年,刘虞统帅10万幽州大军攻打公孙瓒,但被公孙瓒杀害于 蓟。公孙瓒自领幽州牧。刘和率刘虞旧部继续攻打公孙瓒,终于败之,迫使他自杀,报了杀 父之仇。 (4)牟平刘繇家族效力东吴 三国鼎立之后,大批沦为亡国庶民的汉朝皇族子弟,在复兴汉室无望的现实面前,毅然 选择了投靠割据当地的吴、魏政权,以谋求自身与宗族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 魏时期 的东莱郡牟平,在今烟台市福山县。汉魏之际,牟平刘氏因出了汉扬州牧刘繇和吴国大司农 刘基父子而闻名全国。 牟平刘氏是出自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齐孝王刘将闾。前125年,齐孝王的第九个儿子刘 渫受封为牟平侯,他的子孙后裔从此世代居住于此,形成汉朝宗室齐王藩族的一个重要分 支----牟平刘氏。西汉时期,牟平侯共传7世,即:刘渫→刘奴→刘更生→刘齕→刘威→刘 隆。王莽篡汉后,刘隆贬为庶民。牟平刘氏传到刘本时,家族开始中兴。刘本有3个儿子: 刘宠、刘舆、刘韪。刘宠8次担任九卿之职,4次位列三公,最后官任太尉。刘宠为政清廉, 是东汉后期著名的清官。刘宠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岱,官任衮州刺史;次子刘繇则更是在汉 魏之际名闻一时。 刘繇出任扬州牧,受到当地割据势力的排挤和攻击:北有袁术控制淮南一带,另置扬州 刺史,公开与刘繇对抗;孙策也趁机东渡,大举进攻刘繇。刘繇被孙策打败,逃往江西豫章 (今南昌市)。 此时,豫章郡城已被军阀笮融控制,而汉朝的豫章太守已被害。刘繇只好率 领本部军队并调动豫章郡各属县的兵力,经过一番苦战,消灭了笮融集团。刘繇生了3个儿 子:刘基、刘铄、刘尚。刘基是个美男子,深得孙权宠爱。孙权称帝后,刘基更升为光禄 勋,负责尚书事务,成为吴国最高决策层的成员。刘基的一个女儿,还嫁给孙权的儿子鲁王 孙霸为妃。牟平刘氏因此又成为吴国的皇亲国戚,在整个东吴时期都维持其显赫的地位。 (5)成德刘晔家族效力曹魏 来自成德(今安徽省寿县南)的刘晔出自刘秀的儿子阜陵王刘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 安,阜陵侯国所在的扬州一带也很不稳定。当地豪强大族郑宝企图凭借宗族武装割据称雄, 刘晔在宴会时挥剑将他杀死,随即又招抚收服了郑宝的部队,并把这支部队全部交给了汉朝 的庐江太守刘勋统帅。后来,刘晔随同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的刘勋,投奔了挥师南征的曹 操。赤壁之战后,刘晔力劝曹操进攻割据汉中的张鲁,为曹操占领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220年曹丕称帝后,刘晔出任侍中,并被魏文帝封为关内侯。227年魏明帝继位,刘晔被晋封 为东亭侯。刘晔生二子:长子刘寓,继任为第二代东亭侯;小儿子刘陶,深得曹爽器重。 248年曹爽失败后,刘陶开始受到司马集团的排挤。255年,司马氏将刘陶处死。 (6)相县刘馥家族三代出循吏 沛国相县的刘馥家族出自楚元王刘交的第七个儿子枣阳侯刘调一支。 当汉末天下大 乱,刘馥率领家人从世代居住的沛国相县来到扬州避难。刘馥劝动袁术的两位将领率众与自 己一同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司徒掾。后来,汉扬州刺史被孙策部队所 杀,曹操于是任命刘馥为新的扬州刺史(治合肥)。刘馥生子刘靖,刘靖出任河南尹(相当于 从前的京兆尹),负责治理首都洛阳。不久,刘靖因政绩突出晋升大司农卫尉、加封为广陆 亭侯,后又升任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镇守华北边境时,刘靖在加强战备的同时,也 大力发展屯田,并扩修戾陵渠,使北京广大地区的土地得到灌溉。刘靖长子刘熙世袭侯爵, 为第二代建成侯。刘靖长子次子刘弘,成就又远在父亲和祖父之上。 刘弘与晋武帝司马炎同住在洛阳永安里,又一同上学,是两小无猜的朋友。司马炎称帝 后,刘弘升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刘经治理北方时,北方安宁,他被 封为宣城公。303年,刘弘出任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部前往镇压义阳蛮张昌的爆动。战 斗中,刘弘重用部下陶侃等人,最后杀死张昌,平定义阳蛮爆动。此后,刘弘在荆州经营多 年,一方面保境安民,在"八王之乱"时保持中立,从而使荆州在天下大乱的年代仍能独保安 宁;另一方面又在荆州地区推行爱民利民、休养生息的进步政策。刘弘生子刘璠,官到越骑 校尉。 沛国相县刘氏在晋朝时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发达。这一支刘氏在晋朝出了一个荆州刺史, 名叫刘翁叔。刘翁叔的儿子也叫刘弘,官任丹阳尹。刘弘的儿子刘琰。刘琰的孙子叫刘巘, 南朝萧梁时期著名学者,人称"文范先生"。 (7)西晋并州刺史刘琨 刘琨(270—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祖、父在魏晋之际历仕高官。刘琨少时,贾后之侄贾谧权过人主,身旁聚集了一班出身于豪 族贵戚的文人,为之歌功颂德,而刘琨兄弟、以奢侈闻名天下的石崇都厕身其间。后来,刘 琨历职太尉掾、著作郎、太学博士和尚书郎。赵王司马伦执政,刘琨父子兄弟以赵王姻亲并 被委以重任。司马伦篡位,刘琨迁太子詹事。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 王司马颙聚兵数十万进攻洛阳,刘琨奉命与孙会率领三万宿卫兵迎战司马颖于湨水,大败而 还。司马伦失败后,入朝辅政的司马冏因刘琨父兄名望很高,故不加罪,并且以其兄刘舆为 中书郎,以他为尚书左丞,转司徒左长史。及司马冏败,范阳王司马虓引之为司马。东海王 司马越执政,以司马虓代刘乔为豫州刺史,刘乔举兵抵抗,刘琨率领突骑五千救虓,因兵败 与虓俱逃往河北,父母却陷于刘乔。司马虓领冀州,刘琨到幽州向王浚借突骑八百,渡河击 败刘乔,才救还父母。接着,刘琨又与虓连败司马颖部,以功封广武侯,封邑二千户。306 年九月,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这是刘琨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 折点。 魏晋以来,匈奴、羯人大批内迁并州。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匈奴族人民的情绪,以兴复旧 业为号召,自称汉王,驱逐了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占据了并州的大部分地区。 刘琨带领招募来的千余人,跋山涉水,冲破汉刘渊部的重重障碍,终于在元嘉元年 (307)三月转战到了晋阳(今太原)。这时,经历了战乱和饥馑洗劫之后,并州已经剩下不到 两万人户,而晋阳仅是一座空城。即便如此,刘渊的部众还常常来骚扰抢掠。在这种极端困 难的条件下,刘琨安抚百姓,招徕流民,一面加强军事防御,一面抓紧生产自救。老百姓携 带着武器下地耕耨,士兵在周围警惕地守卫。虽然也偶尔发生战事,但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生产得到恢复。不到一年光景,这块荒芜的土地又有了生气,流亡在外的人民群众逐渐返回 家园,鸡犬之声重新连成一片了。 晋阳南面是强大的匈奴汉政权,北面是正在崛起的拓跋鲜卑,东面是依仗段部鲜卑支持 的西晋幽州刺史王浚。而刘琨的统治仅局限于晋阳及其附近,兵力很少,处境仍然十分艰 难。308年十月,刘渊在蒲子称帝。十一月,刘琨派遣庞淳攻占壶关,打败刘渊的将领綦毋 达。然而,次年七月,刘渊派刘聪和王弥领兵争夺上党,包围了壶关。刘琨以护军黄肃、韩 进驰援,二将俱战败牺牲,上党太守庞淳投降,壶关得而复失。后来,刘琨再派都尉张倚领 上党太守,疾速进据襄垣,又调动赵拟、李茂等将领继之,三支部队协同作战,夜袭汉军, 汉军一时措手不及,丢掉辎重逃窜。张倚等乘胜追击,俘获不少,但仍然没有夺回壶关。 由于刘渊势力日益强大,匈奴铁弗部刘虎和白部鲜卑都归附了刘渊,致使晋阳陷于腹背 受敌的困境。刘琨决定兴兵讨伐刘虎和白部鲜卑,以解除后顾之忧,但他自己的兵力不足, 只得卑辞厚礼向拓跋鲜卑请求援兵,拓跋鲜卑首领猗卢派来两万骑兵助战。在刘琨的亲自指 挥下,一举打败了刘虎和白部鲜卑。 当时,拓跋鲜卑正当发展阶段,渴求向内地发展,刘琨引鲜卑兵为授,一是导致了拓跋 鲜卑的内侵,二是引起与王浚的矛盾。刘琨感激拓跋鲜卑的支援,遂与猗卢结为兄弟之盟, 并表请朝廷署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之为代公。代郡地属幽州,王浚大为不满,发兵击猗 卢,但反被打败,由此王、刘关系破裂。以后,猗卢嫌代郡悬远不便,要求进入陉北之地, 刘琨既无力制止,也有心继续依靠拓跋鲜卑,所以把陉北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等 五县让给拓跋鲜卑,迁徙五县人民到了陉南。 刘琨过惯了奢豪的生活,时局紧张,他还能暂时克制;时局一旦好转,他就旧病复发, 放纵自己。他嗜好声色,宠爱身边一个懂得音律的佞人徐润,委任他当晋阳令。徐润恃宠骄 横,经常越权干预政事。这件事使奋威将军令狐盛感到忧虑,令狐盛敢于直言,多次劝刘琨 除掉徐润,刘琨不从。徐润听说,深恨令狐盛,他明知刘琨忠于晋室,故意不阴不阳地对刘 琨说:“令狐将军要劝明公称帝呢!”刘琨不禁大怒,也不分青红皂白,下令杀了令狐盛。 晋阳曾经吸引了许多要求抗击少数民族统治的人,“人士奔迸者多归于琨”,但是刘琨的政 治才能使他们失望,因此出现了“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的状况。 312年七月,刘琨准备出兵进攻平阳。不料令狐盛之子令狐泥叛降刘聪,具言并州虚 实,招引汉将刘粲、刘曜领大军入寇。刘琨以部将郝诜、张乔拒敌,他亲自到常山、中山合 兵。郝、张不幸战死,刘粲乘虚袭击晋阳,太原太守高乔、并州别驾郝聿以晋阳降敌,刘琨 父母都遭杀害。刘琨回救不及,退避常山,向拓跋鲜卑求救。十月,猗卢派兵数万为前锋, 他亲率二十万大军继后,刘琨收集残部几千人在前充当向导。双方经过激战,刘粲、刘曜败 走,损失三千余人。刘琨请求猗卢乘胜进军,猗卢辞以士马疲弊,留下将领箕澹戍守晋阳, 送给刘琨马、牛、羊各千余头,车百乘,然后引兵北归。刘琨移驻阳曲,以图东山再起。 这时,石勒在襄国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冀州郡县壁垒纷纷降附,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 消灭王浚和刘琨。但是,刘琨对北方形势这一重大变化却不甚了然,且对石勒抱有幻想。他 曾经把石勒失散多年的母亲和养子石虎送到襄国,试图劝说石勒投降。王浚则是一个狂妄自 大的野心家,他目睹石勒日益强盛,而竟梦想由石勒推戴他当皇帝。面临石勒这个共同敌 人,他们不仅没有联合起来,而且越打越凶。刘琨派高阳内史刘希到中山一带征兵,不久聚 众三万人,其中多数是幽州所属的代郡、上谷和广宁三郡的民众。王浚不能容忍,派部将胡 矩与辽西段部鲜卑一起攻杀刘希,夺回了三郡士众。刘、王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恶化了。 刘琨与王浚之间的纷争,给石勒以可乘之机。314年二月,石勒出兵奔袭王浚,同时遣 使向刘琨求和,诈称愿意以讨伐王浚报效朝廷,为自己洗刷罪恶。由于刘琨作壁上观,石勒 顺利消灭王浚,攻占幽州。王浚亡后,石勒立即把矛头转向刘琨,刘琨顿觉唇亡齿寒,才知 道上了大当。315年六月,汉将刘曜寇上党,在襄垣打败刘琨军队,刘曜准备进取刘琨大本 营----阳曲,只因刘聪急于攻打长安,刘曜才主动退兵。 不久,刘琨引以为援的拓跋鲜卑部落联盟发生内讧,猗卢被其子六修所杀,六修又被普 根所灭,于是诸部大乱,互相攻杀。晋人卫雄、箕澹为将军,颇受部众拥护,他们与在拓跋 部为质的刘琨子刘遵鼓动晋人和乌丸三万余家,带着马牛羊十万余头投归并州。刘琨得到这 支有生力量,势力才有所恢复。 316年十一月,刘琨与石勒的决战终于爆发了。石勒发兵围攻乐平郡治沾城,太守韩据 向刘琨告急。刘琨新得士众,跃跃欲试,企图乘此机会一举消灭石勒。箕澹、卫雄劝阻说: “这些士众虽是晋民,但他们久沦异地,对明公恩信尚不了解,恐怕不易驾驭。不如暂且闭 关守险,课农养兵,等待他们受到感化,然后用之,则大功可成。”刘琨自恃兵力甚强,决 计与石勒硬拼,他下令倾巢而出,派箕澹率领二万步骑为前锋。石勒据险设伏,佯装败走, 当箕澹纵兵追入伏击圈,前后伏兵一时俱起,二万步骑几乎全军覆没,箕、卫二人只带着剩 下的千余骑逃往代郡。而沾城的韩据见援军溃败,也只得弃城逃命了。刘琨本来驻屯广牧为 后援,急忙回师阳曲,但此时留守阳曲的并州长史李弘也已经投降了石勒。刘琨无家可归, 惶惶然不知所为,幸得段匹来信相邀,他才带领余部到蓟城投靠段匹。 段匹,段部鲜卑左贤王,时自命为幽州刺史。起初,段匹很敬重刘琨,二人互通婚姻, 结兄弟之好。317年7月,段匹推举刘琨为大都督,传檄其兄、大单于段疾陆眷、叔父段涉复 辰、弟段末柸于固安会师,共讨石勒。但段氏内部不和,末柸暗中勾结石勒,他在疾陆眷、 涉复辰面前挑拨说,“你们身为父兄,却要服从子弟,这是一种耻辱。”疾陆眷和涉复辰觉 得有理,遂带兵回去了。刘琨与段匹在固安等不到他们,也只好返回蓟城。318年1月,段疾 陆眷死后,涉复辰自立为大单于,段匹自蓟往辽西奔丧。段末柸唆使涉复辰发兵阻拦,而突 然从背后袭杀涉复辰,篡单于位。接着,末柸又率众迎击段匹,匹败走。当时,刘琨子刘群 奉父命护送匹,不幸被末柸所俘虏。末柸厚礼招待刘群,以推刘琨任幽州刺史为条件,引诱 他合谋袭击段匹,又指使他写信请刘琨充当内应,但这封密信被段匹的巡逻骑兵截获了。匹 本不想害刘琨,而其弟叔军在一旁蛊惑说:“我们为胡人,之所以能够降服晋人,不过是他 们畏惧我们士众之多。现在我们骨肉相残,正是他们谋反的良机,如果有人拥戴刘琨而起, 我们就要彻底垮台了。”于是段匹背信弃义,将刘琨投入牢狱。 刘琨被拘之后,其子刘遵与左长史杨桥闭门自守,段匹派兵攻克,捕获刘遵等人。代郡 太守辟闾嵩、雁门太后王据、后将军韩据谋袭段匹,不料走漏风声,匹捕杀辟闾嵩诸人及其 徒党。五月,王敦遣使指使段匹杀害刘琨,于是,段匹诬刘琨窥测神器,图谋不轨,矫诏缢 杀刘琨,并杀其子侄四人。 2、刘宋----重温帝王之梦 (1) 刘宋立国 刘宋皇族为帝王裔胄,源出刘邦的小弟弟楚元王刘交。刘交被封为楚王,建都彭城,遂 开基彭城刘氏。彭城刘氏有3支,分居彭城的丛亭、绥舆、安上三里。刘宋皇族便属于绥舆 里刘氏一支,其分派祖即大学者刘向的哥哥,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 刘宋皇族的远祖世系如下:楚元王刘交生红懿侯刘富,刘富生宗正刘辟强,刘辟强生阳 城缪侯刘德,刘德生阳城节侯刘安民,刘安民生阳城釐侯刘庆忌,刘庆忌生阳城肃侯刘岑, 刘岑生宗正刘平。刘平之时,王莽灭西汉,刘氏阳城侯国被废除,因而这支刘氏家族就从宗 室子弟,降为平民。 东汉建立后,阳城侯族虽没有恢复封邑爵位,但作为汉家子孙,世代为官为宦,却也颇 为兴盛不衰。刘平生子刘某,官任东武城县令;刘某生子刘景,官任东莱太守;刘景生子刘 洽,东汉明经出身;刘洽生子刘弘,为儒学博士;刘弘生子刘悝,官任琅邪都尉。不久,曹 魏灭汉,刘氏至此彻底丧失皇族的身份,成为魏国统治下的彭城望族。刘悝生子刘佚名,曹 魏时官任定襄太守;刘佚名生子刘亮,官任邪城县令。 魏晋鼎革后,刘氏仍兴盛不衰。刘亮生子刘膺,西晋时官任北平太守,刘膺生子刘熙, 官任相国掾;刘熙生子刘旭孙,官任开封县令;刘旭孙生的儿子叫刘混,官任武原县令。时 值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人民纷纷南迁过江。彭城刘氏家族的许多成员,也在这个时候 纷纷南迁避难。武原令刘混此时举家从祖居地彭城绥舆里渡江南下,徙居晋陵郡丹徒县(今 镇江市东南丹徒镇)京口里,成为东晋侨民。当时,还有大批彭城刘氏族人纷纷南迁至京 口。 武原令刘混迁居京口,生子刘靖,任东晋东安太守。刘靖生子刘翘,曾任郡功曹。刘翘 家境衰落,成为京口的寒门贫穷人家,但刘翘却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那便是宋武帝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刘裕家境贫苦,幼年靠卖草鞋为生。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 下级军官。399年,孙恩、卢循在会稽起义,晋朝廷派刘牢之镇压,刘牢之请刘裕为参府军 事。刘裕因功升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403年篡晋称帝,改 国号为"楚"。404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405年,刘裕击败桓玄,晋安帝 司马德宗复位,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 刘裕执政晋室后,于409年率军灭掉广固(今山东省益都县)的南燕政权,又回师击败卢 循。412年,又西攻盘据四川的谯从,收服巴蜀。417年攻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 420年,刘裕终于代晋称帝,国号"宋",改元"永初",定都建康。刘宋初期,刘裕又收复 北方的青、兖二州,西至关中,大致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 的一个王朝。 刘裕之所以定国号为宋而不定国号为汉,原因有两点:一是刘裕系出汉家旁系,在东晋 的爵位最高是宋王,且祖先刘交的封地彭城属于古代宋国;二是“汉”这块招牌让匈奴族的 冒牌刘氏糟蹋了一把,其号召力已大不如前了,与其打起一个过时的“复汉”旗号,倒不如 换换手气。 刘裕在位仅3年,葬在宁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北蒋山)。刘裕后妃有张氏、孙氏、胡 氏、王氏、袁氏、孙氏、吕氏,她们各生一子,共7子,分别是:刘义符、刘义真、刘义 隆、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 (2)刘宋沿革 刘裕死后,皇太子刘义符继位,改元"景平"。刘义符是个昏庸腐败之君,44年,群臣发 动政变,另立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刘义隆为帝,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 铲除了专权大臣徐羲之、傅亮、谢晦等势力,压抑豪强兼并,减免赋税,劝课农桑,奖掖儒 学,史称"元嘉之治"。450年,魏太武帝率大军到达瓜步(今江苏六合),"元嘉之治"从此结 束。二年后刘义隆被儿子刘劭杀死,成为刘姓历史上第一个被儿子杀死的皇帝。 宋文帝刘义隆皇后元氏,另有众多妃嫔姬妾,共生了19个儿子,即刘劭、刘濬、刘骏、 刘铄、刘绍、刘延、刘宏、刘祎、刘昶、刘浑、刘彧、刘休仁、刘休祐、刘休茂、刘休业、 刘休倩、刘夷父、刘休范、刘休若。其中 ,三子刘骏封武陵王,十一子刘彧封淮阳王。 宋文帝嫡长子刘劭早年被立为太子,但品行恶劣,文帝准备废黜他。刘劭发动政变,杀 死文帝,自行篡位称帝。武陵王刘骏被部下推举自立为帝,号召讨逆,迅速得到各地宗室、 官员的响应。刘骏从寻阳出发,一路杀奔建康而来。刘劭在位仅3个月便被杀,刘骏夺取帝 位后,改元"孝建",史称孝武帝。刘骏担心各位兄弟藩王会对自己不利,便先后将宗室南郡 王刘义宣、南平王刘铄、竟陵王刘诞、武昌王刘浑、海陵王刘林茂等杀害。 孝武帝刘骏广娶后妃,因而子女成众,仅儿子就多达到28个,他们是:刘子业、刘子 尚、刘子勋、刘子绥、刘子深、刘子房、刘子顼、刘子鸾、刘子仁、刘子凤、刘子真、刘子 玄、刘子元、刘子羽、刘子衡、刘子盆、刘子况、刘子产、刘子云、刘子文、刘子兴、刘子 师、刘子霄、刘子雍、刘子趋、刘子期、刘子嗣、刘子悦等。 孝武帝刘骏死后,太子刘子业继承王位,改元"永光",即前废帝。刘子业也是一个昏 君,动辄杀人,他的叔祖江夏王刘义恭、弟弟始平王刘子鸾、南海王刘子师均被他杀戮。 废帝叔父刘彧于465年杀前废帝,即位为帝,改年号为"泰始",此即宋明帝。前废帝之 弟晋安王刘子勋便在江州长史邓琬拥护下起兵反叛,并得到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寻阳王 刘子房等的相继响应。宋明帝先定浙东,打败刘子房;再西上攻陷江陵、寻阳,杀掉了刘子 勋、刘子琐。然而,刘彧猜忌成性,对宗室极不信任,便继续大兴杀戮,将孝武帝的其余12 个儿子也无端杀了。 明帝刘彧共生有12个儿子:刘昱、刘法良、刘准、四皇子(无名,早 夭)、刘智井、刘燮、刘友、刘跻、刘赞、刘翙、刘嵩、刘禧。其中,嫡长子刘昱被立为皇 太子。 明帝去世后,太子刘昱继位称帝,改元"元徽",此即后废帝。后废帝刘昱即位后,大权 旁落。桂阳王刘休范便在江州起兵反叛;公元476年,又有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据京口 造反,但都被右卫将军萧道成先后镇压。刘昱生性残忍,被杀。萧道成拥立刘昱的弟弟安成 王刘凖为帝,改元"昇明",即宋顺帝。 刘凖继位时年仅10岁,由萧道成专权。萧道成经多年谋划,于479年逼刘凖退位。由刘 裕开创的刘宋王朝,共经历60年,至此灭亡。 刘宋历代帝王,大都勇武健壮而又风流好色。他们一个个都广纳妃嫔美女,因而子女众 多,宗室人口繁衍极为迅速。刘宋宗室人口虽繁多,而素质却普遍低劣,人才俊杰极为凋零 罕少。 刘宋灭亡之前,刘氏宗室子弟大部分已在宗室内讧中丧生。宋齐鼎革后,又有部分 宗室被萧齐王朝诛杀。总之,刘宋宗室人口虽多,但经长年内讧和宋齐鼎革后的杀戮,到萧 齐时已灭亡殆尽。只有极少数支系,可能有后裔延续于世。 唐朝时望族谯郡(今安徽亳州)刘氏,自称为宋文帝之子义阳王刘昶之后,但《贞观氏族 志》对此否定。又《元和姓纂》记载:宋明帝之子刘赞后裔分居在婺州,为郡中豪族;宋文 帝子竟陵王刘诞,因叛乱被杀,子孙贬姓 "留"氏,也居婺州,到隋唐时期,这支刘宋宗室 后裔便形成著姓东阳刘氏。 又据1872年江苏响水县藜照堂《刘氏族谱》记载:该族即自称为宋顺帝刘凖的后裔,出 自刘凖之子刘高廉。当年宋齐换代鼎革,刘高廉"始隐居润东之谏壁(今镇江市东南谏壁 镇),修先祖翘公(宋武帝刘裕之父)之墓而居"。至今已繁衍到刘准的第67代孙子。 (3)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刘宋宗室人才俊杰极少,而刘义庆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刘义庆本是刘裕的弟弟刘道怜的 二子,因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儿子,刘义庆便被过继给刘道规为后,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刘义庆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 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 等一系列重要职务。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名儒 硕学。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丰富著作,最著名当然是那部千古流传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 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 炼、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史文士阶层 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刘义庆在444年去世,终年42岁,谥为临川康王。刘义庆生有5个儿子,均有功名:长子 刘烨,嗣封为临川王;次子刘衍,官任太子会人;三子刘镜,官任宣城太守;四子刘颖,任 前将军;五子刘倩,官任南新蔡太守。临川哀王刘烨,官至通直郎,后被太子刘邵杀害。刘 烨生子刘绰,字子流,承嗣为临川王,官至步兵校尉,顺帝末年因谋反被杀,临川王国也被 废除,后裔不明。
云卷云舒未必空
3、匈奴刘氏崛起南北朝——刘姓的新鲜血液 刘氏建立汉朝后,为了与北方强悍匈奴和睦共处,便确立了和亲睦邻的基本国策。自开 国皇帝开始,各任汉家皇帝,往往都要将汉朝刘氏公主或宗女嫁给匈奴单于,通过政治联 姻,化干戈为玉帛。匈奴单于为了表示对汉朝的尊重,便将这些汉朝公主所生子女部改从母 姓刘,其后裔遂形成华匈融合的结晶----匈奴刘氏。 当刘氏在中原亡国失鼎之后,匈奴刘氏却崛起于北方,继而挥师南下,逐鹿中原,建立 汉国,成为刘氏复兴道路中的捷足先登者。 匈奴刘氏是冒顿单于的后裔,形成的时间也即 匈奴贵族改姓刘氏的时间,应在汉魏之际。改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东汉后期匈奴族南北分裂 后南匈奴贵族南迁和汉化的结果。 前3世纪末,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定北方边疆,与匈奴和亲,将刘氏宗室之女冒充为公 主,下嫁冒顿单于为于阏(王后),并与冒顿约为兄弟,化干戈为玉帛。从此奠定了匈奴和汉 族两族人民和睦友好的基础,也为后来匈奴刘氏的产生埋下了契机。冒顿单于与汉朝翁主 (诸侯王的女儿叫翁主)刘氏生子稽粥,后继位为单于,史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又娶汉朝翁 主刘氏,生二子:军臣单于和伊稚斜单于。伊稚斜单于生三子:乌维单于、句犁湖单于、且 鞮侯单于。且鞮侯单于生子虚闾权单于。虚闾权单于生子稽侯,即西汉晚期著名的呼韩邪单 于。 呼韩邪单于生子囊知牙斯,即位后称为乌珠留若鞮单于。乌珠留若鞮单于生子比,任右 日逐王,领南边八部。右日逐王比为冒顿单于的第10代孙。当时,正值两汉更替,而匈奴族 内部也争斗激烈。公元46年,单于舆去世,按匈奴族兄终弟及制,应传位给王昭君所生的儿 子也即单于舆的弟弟右谷蠡王知牙师,但单于舆在生前将知牙师杀死,而传位给他自己的儿 子蒲奴。48年,右日逐王比因不满蒲奴单子继位,率匈奴南八部兵四五万人宣布独立,向东 汉奉藩称臣。从此,匈奴族分为南北两部,单于比即为南匈奴的第一个单于。 50年冬,南匈奴单于比率部从离五原西部塞80里处的南单于庭继续向内徙居到西河美稷 (在今山西省西北、内蒙南部),以美稷为南单于庭。单于比又将南匈奴的各部屯居在汉朝北 部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雁门、代、定襄等郡。从此,南匈奴成为汉帝国的守戍边疆 者和编户齐民。匈奴族与北方汉族错居通婚,匈奴单于还派贵族子弟到汉都洛阳学习汉文 化。南匈奴自南下归属汉朝,就开始祭祀汉家祖先。这样,南匈奴便不断被汉族和汉文化同 化。大约在这时,他们就以汉朝皇族后裔自居。 单于比生子单于长,单于长生子单于休利。南匈奴第3代第13任单于休利(128-140年)在 位13年,因部众叛乱,被汉五原太守陈龟逼迫自杀。汉朝改立当时正在洛阳的单于休利弟弟 兜楼储为单于,并派兵护送回美稷单子庭。兜楼储在位5年去世,弟弟居车儿单于在公元147 年继位。居车儿在位25年,传位给儿子单于某。单于某在位6年去世,传位给儿子呼征。呼 征单于在位2年,被汉中郎将经修擅自斩杀,汉朝并更立右贤王羌渠(呼征单于的弟弟)为单 于。 刘秀-郭皇后第二子刘辅的庶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 (今辽宁海城)之下,遂居匈奴娶妻生子,其后裔被突厥同化,变成了匈奴贵族。刘进伯后裔 谷蠡王尸利单于,据传就是单于羌渠。 188年,单于羌渠便派他的儿子左贤王于扶罗珍助汉讨平张纯和黄巾军。但匈奴国内有 一部分人反对出兵,便在美稷发动政变,攻杀羌渠单于,另立其弟弟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于 扶罗因匈奴国内政变,不能归国,只好自立为单于,留处汉朝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 市)。于扶罗单于在位7年,于195年去世,传位给弟弟呼厨泉单于。于扶罗生有2子:长子 豹,任左贤王;次子去卑,任右贤王。 曹操将南匈奴族人分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立其贵人为部帅。以左贤王豹为首 的匈奴贵族,自认为系汉家子孙、高祖后裔,遂改姓刘氏。当时,一同改姓刘氏的有左贤王 左部帅刘豹、右贤王监国刘去卑、于扶罗的弟弟刘宣和其余四部帅等一大批匈奴贵族。这 样,匈奴刘氏便在东汉末年形成了。汉魏之际,匈奴刘氏主要居住在晋阳汾涧之滨。 当刘姓在中原失鹿亡国,沦为庶民的时候,匈奴刘氏却以汉家子孙自居,仍雄居山西, 控制着整个南匈奴部族。而随着匈奴族的进一步汉化,匈奴刘氏更有南下中原,问鼎天下之 意,并以复兴汉家天下为己任。3世纪中叶,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妻呼延氏梦服太阳之精而生 下一个神奇的婴儿。婴儿左手心有一个“渊”字,因而取名叫刘渊,字元海。(这种现象与 当年刘累取名如出一辙,这期间是否有某种强烈的寓意呢!) 264年,刘渊被匈奴贵族推荐为朝廷郎官,,派往洛阳。刘渊在洛阳广泛地与名儒和官 僚交游往来,并受到司马炎的赏识。后来,左贤王刘豹去世,刘渊袭父职任匈奴左部帅。 288年,刘渊被晋武帝任命为匈奴北部都尉。290年晋惠帝继位,杨骏辅政,刘渊成为晋朝的 北方守将和南匈奴最高统帅。 不久,晋王朝发生内讧"八王之乱",同时,北方各族人民纷 纷起义。以左贤王刘宣为首的匈奴贵族,自认为匈奴刘氏为汉朝子孙,应乘机推翻晋朝,恢 复刘氏汉家天下。而成都王司马颖欲借匈奴部众为援,便派刘渊回匈奴。304年,刘渊回到 左国城,被拥立为大单于,建都离石,公开起兵反晋。不久,刘渊即位称汉王,追尊三国蜀 后刘禅为孝怀皇帝,并祭祀汉家列祖列宗。接着,刘渊赶走了晋并州刺史司马腾,并收服、 合并了在东方起义失败的王弥和石勒等部。308年,刘渊在蒲子(今山西陧县)即帝位,迁都 平阳。刘渊母亲是匈奴贵族呼延氏,刘渊有五子:刘和,封皇太子;刘裕,封齐王;刘隆, 封鲁王;刘聪(母张氏),封右贤王、鹿蠡王;刘乂,封北海王。 刘渊弟弟刘雄,字元英,官任匈奴汉使持节、侍中、太宰、司徒公、右部魏成南王。 刘宣,字士则,是东汉末年匈奴单于羌渠的儿子,扶于罗单于的弟弟,也就是刘渊的叔 祖父。刘宣向往汉族的文化,曾拜著名学者孙炎为师,西晋初年,刘宣经并州刺史推荐,被 晋武帝任命为匈奴右部都尉。此后,刘宣又历任匈奴北部都尉、左贤王。4世纪初,刘宣成 为刘渊反晋建汉事业的主要策划者。308年任匈奴汉国第一任丞相,不久去世。 刘渊传位于嫡长子刘和。310年,刘和在卫尉西冒王刘税和宗正呼延的挑拨下,向自己 的4个弟弟开刀,掀起了残酷内争。大司徒齐王刘裕和鲁王刘隆被杀,而刘渊四子刘聪则攻 克平阳,将刘和杀死,继帝位。刘聪派遣刘曜、呼延等几路匈奴大军出击洛阳,于311年攻 破晋都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匈奴攻入洛阳后,到处烧杀掳掠,晋都王公大臣以下被匈奴 杀害的就多达3万余人。匈奴骑兵攻克洛阳后,立即挥师而西。一路过关斩将,降杀晋南阳 王司马模,攻占长安。后来,晋军在西安拥立原秦王司马邺为帝,即晋愍帝。关中各族人民 配合晋军,围攻匈奴大将刘曜所占据的长安。刘曜接连失败,最后驱掠长安士女8万多人撤 出长安,退回平阳。316年,匈奴大将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刘聪采取 胡、汉分治的办法,自己总统胡、汉,但实际上往往以胡压汉。 刘聪有六子:嫡长子刘粲、刘易、刘翼、刘悝、刘约、刘衷。318年刘聪死,刘粲继 位。刘粲曾陷害皇叔北海王刘乂,将他杀死,还将刘乂部属1000多人活埋。刘粲宠信外戚靳 准,打击匈奴刘氏势力。318年,靳准发动政变,捕杀刘粲,并将匈奴皇族"刘氏男女无少长 皆斩于东市"。刘粲太子刘元公等均被杀害,刘氏宗庙被焚毁,甚至刘渊、刘聪的陵墓也被 挖掘毁坏。刘渊匈奴汉国至此衰亡,匈奴刘氏遭此惨劫,元气大伤。 318年靳准在汉都平阳政变后,当时镇守在长安的汉相国刘曜自立为汉皇帝,统兵赶赴 平阳援救。不久,刘曜消灭靳准,收复原汉国的地区。同年,刘曜改国号为赵,迁都长安。 这样,刘曜赵国便取代了同是匈奴刘氏所建的汉国。 刘曜,是刘渊的族侄,同属于冒顿单于之后的匈奴刘氏。刘曜高祖刘亮,曾祖父叫刘 广,祖父叫刘防。父亲刘某早逝。刘曜幼年丧父,被刘渊收养。刘曜建赵称帝后,把被征服 的西北各少数民族部落数十万人迁徙至赵部长安。在位期间,实行汉胡分治政策,但同时又 积极采取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政策。刘曜还在赵国积极推行儒学,在长安设立太学和小学, 聘请著名学者传授儒家文化,当时学生多达1500多人。这样,刘曜的赵国比起汉国,显示了 更大的汉化倾向。 当刘曜称帝时,羯人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史称后赵王朝。两赵之间,长期 攻战不息。329年,两赵在洛阳大战,刘曜因酗酒轻敌,结果前赵全军覆没,刘曜被杀,匈 奴刘氏前赵政权灭亡。 刘曜生有9个儿子。刘曜被杀后,世子刘胤率领文武百官从长安退保上邽,后赵大军攻 陷长安,大破上邽,将前赵太子刘熙、南阳王大单于刘胤等王侯将相、文武百官三千多人全 部捕杀。匈奴刘氏经此劫难,损失惨重,宗族势力大大削弱。 匈奴汉、前赵相继灭亡,匈奴刘氏两次惨劫,大部分族人被屠杀,劫后余生者则纷迁各 地以避祸逃生。有的东迁辽东,有的西迁陇右,有的南迁中原融合于汉族之中;但大多数仍 留居并州及秦、雍一带的,散居于北魏时兴起的稽胡中。 当匈奴刘氏的刘渊和刘曜相继建立汉与前赵的时候,匈奴的另一部落则在同属于匈奴刘 氏的刘虎、刘卫辰、刘屈孑的领导下,在中国北部地区各族混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 来,并于407年,再次建国称帝,国号"夏"。 匈奴族大夏国刘氏,与匈奴汉、前赵皇室属于同一宗族,同出于东汉末年匈奴单于羌渠 一支。羌渠单于生子扶罗单于,扶罗单于有2个儿子:长子左贤王刘豹,就是汉国开国者刘 渊的父亲;次子刘去卑,任匈奴右贤王,就是夏国的远祖。刘去卑生二子:长子刘猛,次子 刘诰升爰。曹魏将匈奴分为五部后,刘猛任匈奴北部帅。刘猛生子刘副仑、刘路孤。刘猛死 后,弟弟刘诰升爰接任匈奴北部帅。刘猛的长子刘副仑逃亡鲜卑拓跋政权。刘诰升爱又名刘 训兜,他娶鲜卑族女子为妻,生子匈奴名乌路孤(刘虎)。刘虎早年继承父亲匈奴北部帅的职 位,因母亲一族属鲜卑,曾一度归附鲜卑族。后又率部投奔前赵皇帝、同宗刘聪,任命为前 赵国的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封楼烦公。此后,刘虎曾多次率部攻打鲜 卑, 341年,刘虎在再次攻打鲜卑大败之后病死。 刘虎生二子:刘务桓、刘阏头(阏陋头)。刘务桓又名刘豹子。刘虎死后,刘务桓接替父 亲继任匈奴北部帅,同时被石勒政权任命为平北将军、匈奴左贤王、丁零单于。356年,刘 务桓死后,传位给弟弟刘阏陋头。但不久,刘阏陋头被侄儿悉勿祈推翻。 刘悉勿祈是刘务桓的儿子,在位一年去世,传位于弟弟刘卫辰。刘卫辰时期,苻坚的前 秦政权为了加强对内迁的匈奴部落的统治,将居住在代郡地区的匈奴一分为二,以黄河为 界,黄河以西由刘卫辰统治;黄河以东归另一匈奴首领刘库仁统治。刘卫辰这时被苻坚任命 为西单于都督河西诸虏,屯守代来城(今包头市西南)。383年,淝水之战失败,前秦瓦解, 刘卫辰趁机占领整个朔方地区,部落发展到三万八千多人。此时,刘卫辰既任慕容后燕政权 授命的大将军、朔州牧、都督河西诸军事,同时又接受姚苌后秦政权授予的大将军、幽州 牧、都督北朔杂夷诸军事、大单于、河西王等封号。 391年,刘卫辰派儿子直力鞮(力俟提)率领约九万匈奴大军进攻北魏南境,结果被道武 帝拓跋珪亲自率领的五六千人打得大败。道武帝乘胜追击,渡河南下,一举攻入匈奴族所在 的代来城,全歼匈奴,刘卫辰被杀,他的家族和部众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匈奴部落几乎全军 覆灭。北魏军队将匈奴刘氏宗族五千多人杀死后,再丢入黄河中,黄河因此变成红河。 刘卫辰有四子:右地代、直力鞮、勃勃(刘屈孑)、阿利罗。刘屈孑所在的匈奴部落被北 魏消灭后,刘屈孑死里逃生,投奔当时薛干部落首领太悉伏。但太悉伏不敢得罪北魏,差点 将他送给北魏。后幸亏得到太悉伏的侄儿的帮助,刘屈孑才幸免于难,另投奔到后秦大将高 平公破多罗没弈于。刘屈孑娶没弈于的女儿为妻。不久,刘屈孑又被后秦帝姚兴任命为安北 将军、五原公,统领2万多鲜卑部队镇守朔方。此后,刘屈孑在朔方一呆就是14年,势力日 益壮大。407年,刘屈孑发动政变,杀死岳父没弈于,并吞并了他的部落和地盘,然后自立 为大夏天王、大单于,匈奴刘氏大夏国宣告成立。 刘屈孑封大哥右地代为丞相,二哥国俟 提为大将军,弟弟阿利罗引为征南将军。 409年,勃勃击败后秦大军,降服后秦大将王买德,以为自己的谋士。413年,勃勃调动 10民工修建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同年,刘勃勃将自己的刘姓改为赫连氏,将非 嫡系的宗室支族都改姓为铁伐氏,同时,勃勃还封自己的妻子梁氏为王后,儿子赫连璝为太 子。417年,赫连勃勃乘刘裕刚灭亡后秦之后实力减弱之机,攻占了长安城,控制了整个关 中地区。赫连勃勃晚年怀疑太子不忠,赫连璝闻信在长安起兵反叛,但被三弟赫连昌打死。 425年,赫连勃勃死。赫连勃勃有7子:长子刘璝,封太子,后被杀;次子刘延,封阳平公; 三子刘昌,封太原公;四子刘伦,封酒泉公;五子刘定,封平原公;六子刘满,封河南公; 七子刘安,封中山公。 425年,赫连勃勃第三子刘昌继位,兄弟都不服气,于是相互撕杀。北魏拓跋焘听说夏 国内乱,乘机多次进攻夏国。427年冬天,拓跋焘一举攻克统万城。刘昌逃亡上邽(今甘肃省 天水市),第二年在上邽被魏将俘虏,送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刘昌被俘 后,受到拓跋焘优待,拓跋焘将女儿赐他为妻。刘昌在北魏呆了6年,直到434年,在叛魏西 逃时被北魏处死。他的家属,也大都受牵连而死。 428年,当刘昌被俘失国的时候,他的五弟刘定在平凉称帝。431年,拓跋焘攻克平凉, 夺取整个关中地区,刘定退保于上邽。接着刘定灭掉西秦,杀死西秦后主乞伏暮末,兼并西 秦部众10多万。为了避开北魏的追击,刘定在灭西秦后随即率部西迁,想渡过黄河袭击北凉 而兼并其地,但在途中曹到吐谷浑首领的截击。结果夏军全军覆灭,刘定被杀,大夏政权灭 亡。作为夏国皇族的匈奴刘氏宗室,到此也急剧走向衰落。 北魏时期著名的匈奴首领刘库仁(属于孤独刘,夏国则属于铁弗刘),是汉魏之际匈奴左 贤王刘去卑的后裔,也是刘勃勃的疏属分支。刘去卑生子刘猛,刘猛生刘路孤,就是刘勃勃 祖父刘虎的堂弟。318年,占据朔方的刘虎进攻鲜卑首领郁律,大败,刘虎只身逃亡塞外, 刘路孤则率一部分北部匈奴部落向郁律投降。刘路孤归附鲜卑后,娶郁律的女儿为妻,生二 子:刘库仁、刘眷。 鲜卑代国皇帝什翼犍对刘库仁非常欣赏,就将女儿嫁给他,并任命他为匈奴南部大 人。 376年,前秦王苻坚率20万大军攻打代国,刘库仁率10万骑兵抵抗,被苻坚打败。不 久,苻坚灭亡什翼犍的代国,对依附于鲜卑的南部匈奴实行笼略政策。当时,战败后的刘库 仁反而被苻坚任命为陵江将军,并被封为关内侯。原来的代国被苻坚一分为二:黄河以西归 属刘库仁族侄刘卫辰管辖,黄河以东则由刘库仁统治。 383年,刘库仁为感苻坚厚待之恩,率部支援被后燕慕容垂包围的苻坚之子苻丕。但原 来投奔刘库仁的慕容文这时乘机发动叛乱,刘库仁被他刺杀。刘库仁生子刘显、肺泥、刘亢 埿。刘库仁死后,弟弟刘眷继任河东地区匈奴部落首领。刘眷借助苻坚的力量,平定了白部 大人的叛乱,又率部征讨了贺兰部落和蠕蠕部落,缴获牲畜10万头。385年,刘眷的侄儿刘 显发动政变,刺杀刘眷,自立为河东地区匈奴首领。 刘眷有个儿子刘罗辰,刘罗辰的妹妹 嫁给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为皇后,生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和华阴公主。 刘显继位后与北魏为敌。386年,拓跋珪攻打刘显,刘显率部南逃马邑。第二年,刘显 又被拓跋珪大败,只得弃众南逃,投奔后燕皇帝慕容永,后就不知所终。刘显的堂弟刘罗辰 和弟弟刘肺泥、刘亢埿则率部投降北魏拓跋珪。刘罗辰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封征东将军、永 安公,兼任定州刺史。刘罗辰的家族,嫡系后裔从代国南迁河南,形成河南刘氏。 刘罗辰死后,嫡子刘殊晖继承永安公爵位,还兼任并州刺史。刘殊晖传爵位给儿子刘求 引,刘求引还兼任武卫将军。刘求引的儿子刘尔头,曾任魏昌、瘿陶二县县令。刘尔头生子 刘仁之,字山静,汉文化素质很高,初任御史,北魏前废帝元恭时任黄门侍郎,深为掌权的 尔朱世隆所信用。孝武帝元修初年,任著作郎兼中书令,后任卫将军、西兖州刺史。544年 去世,被东魏政权追赠卫大将军、吏部尚书、青州刺史。 刘仁之的儿子刘嵩,在北魏末年 也官任大鸿胪卿。刘嵩的儿子刘桃汤,官任奉朝请。 刘罗辰的非嫡系后裔先从代地迁居辽东襄平,后迁居东郡(治濮阳县),形成东郡刘氏。 刘罗辰五世孙刘环隽,字仲贤,北齐中书侍郎、秀容懿公。刘环隽弟刘仕隽。刘仕隽子刘 坦,字宽夫,隋大理卿、昌国县伯。刘坦子刘政会,是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 起兵后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后获救,长期担任唐初户部尚书。 刘政会长子刘玄意,字深之,汝州刺史、驸马都尉;刘政会次子刘玄象,主客郎中;刘 政会三子刘玄育,易州刺史。形成东郡刘氏。刘玄意的长子刘奇,任天官侍郎;次子刘 循, 金吾将军。 刘奇长子刘慎知,获嘉令;次子刘超,河南少尹;三子刘微,字可大,吴 郡太守、江南采访使;四子刘同,万年令。刘慎知子刘褧,东阿令。刘褧子刘藻,字茂实, 秘书郎。刘藻子刘符,字端期,蔡州刺史。 刘符长子刘崇龟,字子长,清海节度使;次子刘崇彝,字子宪,都官郎中;三子刘崇 望,字希徒,相唐昭宗;四子刘崇鲁,字郊文,水部员外郎、知制诰;五子刘崇谟,字成 禹,太常少卿、弘文馆直学士;六子刘珪,字宝臣,洪洞令。 其后有刘温叟,宋初御史中 丞,兼判吏部。 匈奴族孤独刘氏刘德,官任北魏伏波将军、内散大夫、清州刺史。刘德生子刘庆,官任 平东将军、州郡太守。刘庆生子刘宝,字和贵,在565年任北周龙骧将军,平温县丞,隋初 授同州武乡县令。 另一匈奴族孤独刘氏刘折,领民酋长。刘折子刘跋,官任司农卿。刘跋子刘悦,字优 昕,初仕西魏,北齐时特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封齐阴郡开国公。 四、隋唐恢复 经过了两汉的辉煌高潮和魏晋六朝的艰难转折之后,隋唐时期,刘姓最终放下了复兴汉 家天下的历史袍袱,完成了从汉帝国皇族到中华大姓的转变。获得新生后的刘姓,在李唐的 良好历史文化土壤中,出现了空前的复兴和发展,从而又形成了刘姓发展史上仅次于两汉时 期的第二个高潮。 1、隋唐刘姓概貌与发展轨迹 曾几何时,刘氏一统天下,贵为中华国姓,堂堂皇族,享受着他姓所没有的荣华富贵, 皇室特权。然而,尽管有汉朝开国之父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誓,也难保刘 氏一家一姓天下的江山永固,万代相传。 公元3世纪汉魏鼎革,历史的潮流无情地将400多年的中华第一贵族刘姓打入庶民之列。 此后的400年,除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中国历史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社会大分裂和民族大内战 的混乱和融合状态之中。当此之时,各支正统的汉朝皇族后裔以汉室遗民自居,念念不忘自 己是帝王之后,念念不忘复辟汉家刘氏天下,梦想恢复早已逝去的荣华富贵。带着这种复兴 刘家天下的历史重负,刘姓子孙先后建立了蜀汉、刘宋等多个政权。 但时代已变,刘姓毕 竟今非夕比,大势已去,因此他们无论怎么样努力,最多也只是建立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姓 割据政权,再也无法实现刘家一统天下的辉煌局面。 当中国大地结束长期的分裂,历史进 入隋唐统一时代之后,广大的刘姓子孙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统一的现实,理性地放弃那个 背负了400多年的沉重复国抱负。当复国无望的时候,刘姓的子孙们选择了为他姓皇朝效 力,通过服务国家来振兴家族的道路。 心态的调整使刘姓获得了新生。于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刘姓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个时期,刘姓人文蔚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 物,既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又有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呈全面发展之势。这 个时期,刘姓无论从政治地位上还是文化地位上抑或是人口数量上,都毫无疑问已成为全国 第一流的大姓和望族。其中,仅李唐一朝,刘姓就贡献了13位宰相,成为在政治上最尊贵显 赫的族姓,而与张、王、裴、韦、杜5姓相媲美。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命丞相高士廉、 杜如晦等删定海内谱系,新定天下望姓300多姓1000多宗,其中刘姓有80多宗,定为江南上 姓。 当然,这个时候,刘姓族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是汉朝的皇室之后,相反,他们在与人交 往、联姻、入仕而报家门出身时,都会以自己出身于汉帝之后为荣。但400多年前的刘氏天 下和皇室身份,对于隋唐以来的刘氏子孙们来说,其意义仅仅只是一种遥远而甜美的怀念和 追忆。五代乱世,刘氏族姓中的一些精英分子,也积极参加了群雄的争霸、角逐、割据与混 战,分别在中原和岭南建立起后汉、北汉和南汉等刘姓政权,作了重建汉家刘氏天下、重温 帝王之梦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告诉人们:刘姓已再不是皇族国姓 了,但他仍是堂堂的中华大姓。 这个时期刘姓的大转折、大变迁,则不仅表现在刘姓由汉朝皇族向中国大姓望族的转 变,还表现在刘姓本身由昔日彭城刘氏一枝独秀到唐宋时期万紫千红的转变。 "旧时王谢堂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刘禹锡所描述的那样,魏晋时期许多显贵一时的刘姓旧家 族,已经在六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中被淘汰出局,到唐朝林宝奉命修《元和姓纂》时,这些 昔日望族就已湮没无闻,仅剩郡望空壳。而经过六朝乱世的洗礼和大唐盛世的培育,散处各 地的许多普通刘姓家族,却能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刘姓望族。 魏晋到隋唐五代,是刘姓历史上第二个大迁徙的阶段。在此前的刘姓第一次大迁徙时期 (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而 魏晋以来,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主要表现在:因为中原动荡,原来居住在中 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 中,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在河北的中山刘氏、原居在山西的洪洞刘氏 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在刘姓的迁徙运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末年中山刘氏从光州固 始一带南下入闽,最后形成今日刘姓中的一个最大的支派----客家刘氏。 刘氏“七大房”的提法始于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刘氏七大房,是指 刘氏族姓中在唐朝出过宰相的7个大支派,即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淮刘氏、南阳刘氏、 广平刘氏、丹阳刘氏、南华刘氏。其实,出过宰相的还有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假刘氏,不被 华夏正统承认)。 刘氏二十五望之说最早见于《广韵》,该书第二卷下平声第十八尤 韵"刘"字条下注释说:"(刘)又姓,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 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 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广韵》的25望,是指刘姓的25个重要支派。 但刘姓的这25个支派,并不是讲的唐时的刘姓支派,而是指魏晋到隋唐初期所出现过或者说 在这段时期内曾经兴盛过的刘姓望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广韵》一书虽成书于宋 代,但它是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和唐天宝十年(751年)孙愐出版的《唐韵》的基础上重 加修订而成的,其姓氏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承袭了《唐韵》。 进入唐朝以后,许多新的刘姓宗族相继兴盛起来,成为新的望族。因此,在《唐韵》出 版半个世纪之后,林宝在他所著的《元和姓纂》一书中,又对刘姓的发展面貌进行了新的记 叙和分析。该书所记载的刘姓支派多达近50支,其中就包括魏晋六朝时期形成的刘氏旧郡望 26个。《元和姓纂》所说的26个旧郡望是: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南阳、 高平、广平、东莞、平原、东平、广陵、临淮、琅邪、东海、南郡、高密、竟陵、范阳、东 莱、丹阳、兰陵、宣城、陈留。实际上也只有25个,即在《唐韵》25望的基础上去掉高堂、 顿丘、长沙、河南4个郡,又加上广平、范阳、东莱、陈留4个郡。 六、宋元风云 进入宋朝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都开始南移。与此同时,由于宋朝政府的大 力提倡,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重文轻武"的倾向。与这种大的历史背景相适应,刘姓历史 发展到宋朝以后,整个族姓中的精英部分似乎也已南移。 这个时期,刘氏族姓更是彻底地放弃了复兴刘氏汉家天下的历史包袱,转而以普通大姓 望族的身份效力于新的朝廷,主要从文化、政治上来谋求发展。于是,在东南有建阳刘氏五 忠八贤,在江西出现了新喻墨庄刘氏等文化大族。 但宋元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 的时期,刘姓家族也因此涌现出以刘锜为代表的一大批抗击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和军事世 家。
云卷云舒未必空
1、宋代文化巨族——新喻墨庄刘氏 江西新喻墨庄刘氏崛起于五代,盛兴于北宋,后裔兴旺,实为刘姓之望族。 为宋代刘 氏族姓中的一大望族,新喻墨庄刘氏以高文化素质为本宗族特点,自刘式以来,这个家族在 7代之内产生了18名进士,孕育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考古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 新喻即今江西省新余县。据江西《刘氏族谱》和刘敞《先祖磨勘府君(刘式)家传》 记载,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这个家族原来世居 彭城,直到西晋末年,有一个刘交的第18代孙刘遐出任安城(吉安市安福县)太守。 由于当时五胡乱华,刘姓大本营所在地北方彭城一带也兵荒马乱,所以刘遐任职期满后 就没有返回故乡,而是在他任职的江南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定居下来。刘遐的后裔不但人丁 非常兴旺,家族势力也很强大,构成今日江西和相邻的福建、湖南刘氏族姓中的重要部 分。 直到唐朝末年,这个家族有个刘逊,又从庐陵迁居新喻,后裔发达,形成新喻刘氏。 族谱所记从刘交到刘逊的世系如下:楚元王刘交→……→刘遐→刘启→刘岱→刘芾→刘 乔→刘彦→刘德杰→刘时济→刘秦→刘延年→刘铨→刘行恕→刘性→刘朝宾→刘敏→刘守文 →刘逊。 上述世系中,刘乔,在刘宋时任安成王右常侍,以贤能著称,他死后著名文学家江淹曾 为他撰写墓铭。刘延年,隋朝时官任吏部尚书郎。隋朝灭亡后回乡隐居不仕,生二子:刘 铨、刘锡。刘铨生2子:刘行忠、刘行恕。其中,刘行忠官任唐秦州道行军副总管。刘行恕 娶丞相姚宗之女,生子刘忱。刘忱764年进士,官任临察御史。刘锡生2子:刘行志、刘行 思。刘行思出家为僧,法号泓济禅师,为一代高僧。 ⊙刘式与新喻墨庄刘氏的崛起 新喻刘氏开基始祖刘逊生子刘超,刘超生刘逵,刘逵生刘琠。刘逵、刘琠父子生活 在五代,因时局混乱,二人都隐居乡下,没有出来做官。刘琠,事父母以孝闻名,乐善好 施,是大善人。刘琠去世于943年,高寿99岁。刘琠娶夫人欧阳氏,生5子:刘晟、刘昰、刘 式、刘阶、刘详。 刘式,是生活在五代后宋初的一位知名人物,《宋史》卷267有传。 刘式的学识成 就,受到南唐著名学者徐铉等人的称赞。 975年,宋朝统一南唐,刘式也投降宋朝,在宋太 宗时期先后任大理封丞、赞善大夫、监通州丰利监、判三司都磨勘司、太常博士、工部员外 郎、刑部员外郎等职。其间,刘式还代表宋朝,以秘书丞的身份出访过高丽(今朝鲜)。刘式 是以其财政方面的成就而留名青史的。刘式针对财政困境,提出了许多办法,如通过加强流 通渠道来促进生产等,加强对财政税收的统计、审计。 刘式娶妻陈氏,生有5个儿子:刘立本、刘立言、刘立之、刘立礼、刘立德。 刘式的 妻子陈氏是一位非常优秀贤惠的母亲,被称为"墨庄夫人",新喻刘氏家族也从此以"墨庄"为 堂号。 刘立之有5个儿子:刘元卿、刘真卿、刘敞、刘攽、刘放。刘立之的三子刘敞和四 子刘攽,是名闻天下的大学者,新喻刘氏的最杰出人物。 ⊙墨庄刘氏显祖刘敞事迹 刘敞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刘敞步入仕途后,先在蔡州通判,不久在中央政 府任直集贤院、权度支判官、三司使、右正言、知制诰、集贤院学士等职,深受宋仁宗的器 重和亲信。他曾奉命出使契丹,因熟知山川道路形势和珍禽异兽形状,使辽人大为叹服。后 来,刘敞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担任过扬州知府、郓州知府、知永兴军。刘敞晚年回 到朝廷,先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任集贤殿学士、判南京御史台。刘敞在学术上的突出成 就,最主要表现在对儒家经典《春秋》的研究和对古器物的研究。在《春秋三传》的研究方 面,刘敞不拘传注,开宋人批评汉儒的先声。刘敞还是中国古器物学、考古学、传统金石学 和青铜器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先秦古器记》。 欧阳修与刘敞是关系密 切的朋友,他在读书时每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向刘敞请教。 刘敞有4个儿子:刘定国、刘奉世、刘当时、刘安上。刘奉世也是宋朝比较有名的 政治家和学者,属于元祐党人之一。刘奉世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刘旦。 ⊙史学大师刘攽的杰出成就 刘攽与哥哥刘敞一同中庆历六年进士。刘攽仕途比较坎坷,他先在州县做了20多年 的地方官,才被调到中央做国子监直讲。直到熙宁年间才任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在 政治上,刘攽是保守派。后来王安石变法,刘攽极力反对,被王安石排挤出中央,贬为泰州 通判,后改为曹州知府。此后,历任开封府判官、就东转运使、知兖、亳二州、襄州知州、 秘书少监、蔡州知府。晚年任中书舍人。刘攽在历史学的研究上最有成就,是宋朝最著名的 史学家之一。刘攽在历史学上的主要贡献,首先是他协助司马光并参与了伟大的历史著作 《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资治通鉴》是在中国历史上继《史记》之后最伟大的史学经 典,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刘攽在其中主要负责承担刘姓祖先创业的两汉部分的撰 稿工作。刘攽自己独立完成的著作有《东汉刊误》4卷、《汉官仪》3卷、《经史新义》7 卷、《五代春秋》15卷、《内传国语》20卷等多种。另有与哥哥刘敞和侄儿刘奉世合著的 《汉书标注》。 ⊙墨庄刘氏后裔的情况 墨庄刘氏在刘敞、刘攽之后,虽然没有再产生非常有名的人物,但这个家族一直将诗书 作为传家之宝,长期以来以读书科举为业,因而数百年来一直能维持其文化望族的家声。 刘敞兄弟之后,墨庄刘氏在刘式的第六代又有刘靖之、刘清之、刘性之、刘诚之考取进 士,第七代也有刘孟容、刘成季等人考取进士。刘清之的也有2个儿子:刘谊季,将仕郎; 刘成季,也是进士。刘攽子刘方雄,刘方雄子刘襄,刘襄子刘龟年,刘龟年生二子:刘孟 容、刘孟将。 今天,墨庄刘氏的后裔人丁兴旺发达,是江西刘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刘姓最庞大的支系--客家刘氏 ⊙客家刘氏的渊源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刘备次子刘永一支最为兴旺。蜀汉亡后,刘永徙居洛阳。五 胡乱华,刘永子孙也纷纷南迁。 刘永14世孙刘虬曾住今河南南阳、湖北江陵;刘永24世孙 刘贿,在唐懿宗时官任朝散大夫,由洛阳迁江南,又迁今浙江金华。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祥(刘永25世孙)为避黄巢之乱,与兄刘祺、弟刘禋,南下避乱, 兄弟三人失散。刘祺避居大梁河东,官知建州,其裔创潮安东津、普宁桂花篮派系,分居 潮、普、揭等地(谱称西派)。刘禋迁居安城(今江西吉安)。刘祥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 洞(今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又称唐中代始祖,谱称东派);生四子:天锡、天 瑞、天明、天诚。天锡于唐懿宗时登进士第,官至观察使,罢官后随父避居宁化石壁。刘祥 的孙子刘沐,钦点状元,博学多才,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主持撰修客家刘氏的第一部族 谱。 刘祥四世孙龙图,登后周翰林学士;五世孙任,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任河南转运 使;七世孙参常,任官河南怀庆府尹,创建客家刘氏的第一座家庙---汀州刘氏家庙,以祭 祀始祖刘祥;九世孙月清,任江南制置使;十二孙世春田,南宋高宗时,官虔州判官,敕赐 紫金光禄大夫;十三世孙贵盛,官授浙江金华府;十四世孙龙,官授湖广承宣使,升河南宣 抚使,任后返籍居宁化石壁。刘龙生九子:名开一至开九。 刘开七,字必高,号三郎,宋元之际人,原籍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官任潮州总镇,时率 兵往兴宁岗背平乱,卒于营,墓葬在嘉应州兴宁县北厢岗背高车头黄蜂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 向。因任职于粤,所以从福建宁化迁居广东潮州、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等处立业,故被尊 为客家刘氏之近代肇基始祖。在兴宁岗背榕树村建刘氏大宗祠一座,堂号“爱敬堂”,定于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扫墓,永为定祀。 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字清淑,生于元初,27岁登进士,任江西省赣州府瑞金县令。在 任期间,勤政爱民,筑城建学,平洞寇,政绩卓著,被加任终奉郎的官衔。墓葬于江西瑞金 县金鸡沥三角塘背龙形眼睛穴。刘龙(广传的爷爷)因儿子刘开七葬于兴宁,遂令部分子孙到 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及程乡开基立业。广传生14子,86孙,360个曾孙,分布江南各地 居住。因裔孙居住各地,曾作了律诗一首,以嘱十四子之符节以便认祖归宗:骏马骑行各出 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及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 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广传十四子(谱称十四大房)及其裔孙分布情况: 4、抗金英雄刘锜家族 在两宋之际,有一支刘氏宗族以军功崛起于世,成为整个刘氏族姓中最耀眼的家族。这 个家族出了父子两员大将,率部西抗西夏,保护川陕;北阻金兵,创顺昌大捷。它就是民族 英雄刘錡所在的福建安溪刘氏。刘錡是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被列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 一。刘錡的籍贯,是江西都昌或福建安溪人。 江西都昌县的《刘氏大成宗谱》记载,刘錡是楚元王刘交的第51世孙、江西刘氏始祖刘 巨容的第11世孙、都昌刘氏开基始祖刘彦诚的第6世孙。世系如下:刘巨容--刘汾--刘汉胜- -刘义广--刘逾--刘彦诚--刘捷六--刘球--刘惟恂--刘仲武--刘錡。 《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则记载,安溪刘氏来自号称建州西族的建阳麻沙刘氏,是上 述光州大都督刘楚的儿子刘翱的后裔。刘錡的父亲刘仲武是麻沙刘氏入闽开派始祖刘翱的第 9世孙。 这两说到底谁是谁非,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刘仲武娶妻薛氏、王氏,生9子:刘镇、刘锐、刘锷、刘錞、刘锡、刘镗、刘钢、刘 钊、刘錡。刘錡生前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做官,并拥有大量产业田土。刘錡去世后,他的 后裔中有一支迁到湖南浏阳一带定居开基。刘錡共生了4个儿子:长子刘颂,当年随父在淮 东抗金中阵亡;次子刘晞官任金吾卫将军;三子刘晟,官任中书舍人;四子刘明。 刘晞、刘晟的后裔,迁居金陵(今南京)一带。刘錡的小儿子刘明,特奏名进士,后居泉 州,生子刘逊。刘逊,娶晋江长箕(祥芝)杨氏女为妻,自安溪迁至晋江城南30里的长箕乡开 基创业,后裔形成祥芝刘氏。 刘錡第4世以后,所出著名人物有:刘文聚,太学生;刘君辅,台州县簿;刘南堂,巡 抚;刘南野,举人;刘迎薰,进士;刘南郭,解元、督学,分居福建同安;刘鳞长,大学 士,分居桥南;刘好古,进士、大理寺评事;刘基,明朝开国元勋,分居浙江青田。 5、其他宋元著名刘氏家族 ⊙刘克庄与福建莆田刘氏 刘夙(刘克庄祖父)娶林氏为妻,继室也为林氏。刘夙是理学创始人程颐的三传弟子, 1151年进士,官至承议郎著作佐郎、温州知府。刘夙子刘弥正,妻方氏,早卒,继娶林氏 (刘克庄生母),刘弥正1181年进士,官任吏部侍郎。 刘夙弟刘朔,1160年进士,福建安抚使、秘书省正字。刘朔长子起晦,1178年进士,秘 书省正字;刘朔次子起世,1196年进士,广州南海尉。 刘弥正子刘克庄(1187—1269年),福建莆田市人。刘克庄妻子林节系福清石塘人,其曾 祖林氏,元符三年进士,龙图阁直学士,祖林埏,知沅州;父彖与兄景、瑰同登淳熙十一年 进士,朝请大夫直秘阁,曾以国子博士知兴化军。林节39岁去世,刘克庄续娶陈氏。陈氏结 婚时十八岁,虽说出身大族,因母亲改嫁,成了贫贱孤女。林氏生二子,均早夭,陈氏一子 早夭,一子山甫又育有孙辈多人,算是支撑了刘克庄的一脉门户。 刘克庄1209年以郊祀恩奏补将仕郎(阶官)入仕,任靖安县(今南昌市西北)主簿。1213 年,父刘弥正死,刘克庄辞官守丧。起复后任福州司理参军,改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 军,应江淮制置使李珏召入幕。1219年,因持论不合,辞官,得请宫观闲差。1224年任福建 建阳知县。1225年,真德秀罢官回家乡浦城闲居。浦城为建阳邻县,刘克庄投入真德秀门 下,成为真德秀的门生,从此大力宣扬理学。1227年,刘克庄在建阳重修朱熹祠,以其大弟 子黄榦配祀;又在建阳县学建四君子祠,祭祀朱熹的父亲朱松及朱熹的师友。刘克庄祖父刘 夙从学于理学创始人程颐的再传弟子林光朝,真德秀因而称刘克庄“世以正学(理学)传其 家”。刘克庄后因所作《落梅》诗,为史弥远鹰犬李知孝、梁成大攻击为谤讪朝政,幸得郑 清之排解,改任潮州通判,但终于因此而降领宫观闲差。1233年,起用为吉州(今江西吉安) 通判,未及赴任。1234年正月,真德秀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刘克庄以将作监主簿任安 抚使司参议官。六月,真德秀被召任户部尚书,刘克庄援例辞官,奉诏回京任将作监主簿本 职,九月到临安后改任宗正寺主簿。 1235年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吏部侍右郎官,在理宗召见时抨击故相史弥远 擅权误国,劝导理宗近君子远小人,虽为理学家魏了翁等称许,然而得罪了史弥远的党羽。 十一月,曾从龙任枢密使兼督视江淮军马,拟辟刘克庄任督府参议官,后因曾从龙死而未及 赴任。1236年,中书舍人吴泳传闻刘克庄当初曾遏制他晋升之事,指使其弟御史吴昌裔攻击 刘克庄,刘克庄遂被罢官降授宫观闲差。不久,又改为出任漳州知州。1237年,改任袁州 (今江西宜春)知州,御史蒋岘攻击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时,与方大琮、王迈三人抨击朝廷处 理前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事欠妥,刘克庄因而又改授宫观闲差,方、王二人也被贬降,时称 “三贤”,徐鹿卿因向他们赠诗也被贬降,太学生为此作《四贤诗》称颂。 1239年,刘克庄被起用为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同年,改任广东提举常平公事,1240年初 到任;八月,升任广东转运使。1241年,诏令回临安奏事,但受御史金渊攻击而罢召回之 命,并再次降授宫观闲差。1243年初,一度出任为吏部侍右郎官,又受到濮斗南的攻击而仍 领宫观闲差。1244年,起用为江东提举常平公事,十一月,曾被任为将作监,又改直华文 阁。1246年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八月,宋理宗召见刘克庄,赐进士出身,改 任秘书省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参与奏 罢宰相史嵩之。1247年二月,出为漳州知州,刘克庄以母亲年高力辞,改为提举宫观闲差。 1248年,又起用为宗正少卿,再辞后改任福建提刑,九月赴任,母死,遂辞官守丧。1251年 初,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但建议多不被采纳。但仍不断升迁官职, 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刘克庄纵论国内外形势,批评朝政,认为蒙古军攻占四川,致 使“五十四州遂成荡覆,岂非外重而不能御,内虚而无以守”,以致受到御史郑发的攻击。 1252年正月,出为建宁(今福建建瓯)知府兼福建路转运副使,但郑发认为责轻而再次论奏, 六月,再次以宫观回乡闲居。 1260年贾似道自鄂州入朝任相,刘克庄再次被起用。同年十一月到临安后,以起居郎兼 权中书舍人,随后又升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次年升为权工部尚书仍兼两制, 日夜为草诏而忙碌。八月,刘克庄对贾似道真面目有所认识,遂急流勇退,请求致仕。同年 外调回家乡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任知府,实际是告老还乡。 刘克庄是南宋陆游、辛弃疾之后最著名的爱国诗词人。刘克庄是个多产作家,作诗约 4500首,数量之多在宋代仅次于陆游。1208年当史弥远杀害韩侂胄向金求和后,刘克庄写 道:“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刘沆与江西永新刘氏 始,杨行密得江西,衙将彭玕据州自称太守,属刘景洪以兵,欲胁众附湖南,景洪伪许 之。复以州归行密,退居不仕。及徐温建国,以礼聘之,不起,官其子煦为殿直都虞候。 刘景洪子刘素,不仕,以财雄里中,喜宾客。景洪尝告人曰:“我不从彭玕,几活万 人,后世当有隆者。”因名所居北山曰后隆山。山有牛僧孺读书堂,即故基筑台曰聪明台。 刘素妻梦衣冠丈夫曰牛相公来,已来有娠,乃生刘沆。 刘沆(995—1060),字冲之,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雾源村。村后北山名后隆,唐代宰相 姚崇曾寄寓山之聪明洞,牛僧孺曾在山上建读书堂。1030年,擢进士第二人,授大理寺评 事,通判舒州。刘沆任太常丞,值集贤院,出知衡州。主持修建石鼓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 之一。又升任太常博士,历三司度支、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擢右正言知制诰。 奉命出使契丹。契丹宾馆负责接待的官员杜防设宴,有要挟之言,刘沆严词拒绝,又强 劝酒,意在让他示弱,应允割地、输币,刘沆洞察其用心,拂袖起身叱责之。朝廷里议论纷 纷,恐由此引起外交事端……于是他奉调出京,知潭州,又降知和州,改江州。 湖南常宁县至桂阳监一带千余里山区瑶族人民,为抵制官盐的盘剥而自行外出买盐,常 与驻军发生冲突。宋廷派出大军镇压,官逼民反,兵连祸结。1047年,刘沆升为右谏议大 夫,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行事。刘沆率大军进发,至桂阳,招降起义 军邓和尚部2000余人,其首领皆奏命以官,又募士兵分捕余党。次年夏,战事复起,刘沆论 罪降知鄂州。迁给事中,徙洪州。 后来,刘沆被调还京,知审刑院,改知永兴军(西安)。不久,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 府,多次揭发隐伏的奸佞邪恶,朝中权臣、近臣都对他敬且畏避。后迁尚书省工部侍郎。 1051年,任参知政事。以前政事多由宰相决断,副相不过备位而已。刘沆既拜命,有利害辄 廷议,多所救正。1054年,梁适罢相,知秦州。八月,刘沆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 学士。后陈执中罢相,出知毫州,文彦博、富弼复相。刘沆居执政大臣之首,与文、富同心 辅政。刘沆为相期间,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近幸尊贵和守旧派强烈不满,枢密使狄青、中丞 张升等几次上奏诋沆。1056年,欧阳修奏称狄青广积朋党,建议仁宗制于未萌之时。五月, 狄青罢枢密使,知陈州。刘沆于同年十二月罢相,为工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应天府。 迁刑部尚书。后知陈州。 刘沆虽未及久任,以竟所施,然当时贤才多所荐引。欧阳修被谗出守,刘沆荐其与宋祁 同修《新唐书》,留为翰林学士;又引富弼共同主政,勉其大展经纶,弼终身感激。 刘沆逝世于陈州任所。 刘沆子刘瑾,登进士,为馆阁校勘。刘沆去世,得褒赠,知制诰张起草诏书,语涉讥 贬,刘瑾涕泣不食,全家丧服。朝廷乃修改书命,将张降职为知州。 先是,仁宗年事已高,未有嗣,嘉柘元年,病甚。刘沆与文彦博、富弼留宿禁中,每日 至寝殿见帝,病愈始止。刘沆请立太子,以定国本而安群志,免贻宫廷祸患。仁宗应允,立 英宗。1080年闰九月,神宗追封刘沆为兖国公。十月,神宗览故家裔臣奏疏,知刘沆援立之 功,与文彦博一时并加恩。徽宋时,加封刘沆为秦国公,赠楚国公,谥文安。 ⊙刘安世与江西安成(今安福前溪)刘氏
云卷云舒未必空
7、清代文化望族--江苏扬州宝应刘氏 ⊙刘永澄与明代宝应刘氏的兴起 刘永澄(1570—1619年),字静之,宝应人。1601年进士。补顺天儒学教授,严课程,饬 行检,北方学者称为淮南夫子。官国子监学正。是东林党人,不畏强暴弹劾魏忠贤。乞归省 亲。起兵部职方司主事,未上而卒。永澄为文,通达谨严,有《练江集》七卷,《四库总 目》传于世。 ⊙刘台拱兄弟与宝应刘氏的兴盛 刘台拱(1751-1805),字端临,一字江岭,宝应人。明代东林党刘永澄之后。1771年中 举,六试礼部不第。最初留京授徒,后官丹徒县训导。以读书教书终其身。旅京期间,结交 当世学者名流朱筠、程晋芳、戴震、邵晋涵、任大椿、王念孙等。后半生曾与阮元、臧庸、 姚鼐、段玉裁书信往来,切磋学问。刘台拱与段玉裁、王念孙齐名。 年十三、四,从同里王洛师学为文。年十五见王□□、朱泽□遗书,欣然有得,始研宋 程朱之学,以圣贤之道自绳。其于天文、律吕、六书、九数、声韵之学,无不贯通。穷治诸 经,于《三礼》尤粹。其于汉宋诸儒之说,不专一家,而惟是之求。认为《论语》、《礼 经》为孔子微言大义所在,用力尤深。 取《仪礼》十七篇,除《丧服》外,各绘为图,与 诸习礼容,发明先王制作之精意。 ⊙刘宝楠父子与宝应刘氏的持续发展 刘宝楠(1791—1855年)。其父刘履恂是位举人,做过国子监典簿的小官,刘宝楠五岁 时,父亲赴京应试,因病卒于异乡;六岁那年,祖母、仲兄、伯兄相继去世,家世衰落。所 幸刘宝楠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作诗勉励儿子曰:“我爱白莲花,不以污泥滓;我爱青 松枝,不以霜雪死……”督促宝楠课习所学,不使稍懈。刘宝楠常常向其兄刘宝树请益,后 从叔父刘台拱受学。刘台拱使刘宝楠学业大进,为日后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宝楠应乡试不第前后达十一次,连续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壮岁声华伯仲间,萧萧 都见鬓毛斑。十年赢得头衔在,收拾残书返故关。”他一面在宝应、扬州课徒授业、教书讲 学,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一面与一些砥行硕学之士结交,如刘文洪、包世臣、汪喜好、梅 植之、吴熙载、杨季子、李兆洛等一批扬州学派的中坚。 1828年秋天,刘宝楠和赴乡试的几位儒生合定了一个契约。这个契约的定立成就了日后 一批经学大师,成为文坛佳活。合定契约的仪式是“发策自认”。刘宝楠发策自认《论 语》,时年38岁。从此他“屏弃他务,专精致思”,整整奋斗了后半生直至逝吐。由于晚年 历官畿浦,政务繁琐,精力不济以至中道不克,乃命其子刘恭冕续成事业。从汉代起,历代 学者莫不研读《论浯》,注释、考证《论语》的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刘宝楠著 《论语正义》借鉴了前人上丰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清人的注释考证;注重文字训诂,史实 考订和阐友经义,还对汉魏古注作了详细的疏解。 八、近代刘姓复兴 1、复兴轨迹 与整个汉民族的发展相对应,近代刘姓的历史,也是一部复兴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 一种再造刘姓辉煌的历史。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军和因镇压太平天国而产生的以曾国藩 为代表的湘军,担当了近代中国汉民族复兴的先锋。 揭开近代刘姓复兴序幕的,也正是随曾国蕃而兴起的湖南湘乡刘氏和整个湖湘刘 氏。这些家族有许多成员因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阵亡而为家族赢得了荣誉,而有许多成功 者则在战争中崛起,成了清朝后期的重要官员,如湖南新宁的刘长祐、刘坤一。 当外国列强野蛮入侵中国的时期,广大的刘氏成员再一次体现了"汉之子孙"精神,主动 积极地投入反抗侵略的战争。因而在东部,有刘铭传台湾抗日,有刘步蟾在东海甲午海战中 为国捐躯;在南部,有刘永福的"黑旗军"英勇抗法,与刘铭传遥相呼应;在西北部,有刘锦 棠、刘典、刘长祐等湘军出身的将领,率部随左宗堂西征新疆,抗击沙俄,平定叛乱。台湾 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和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都是由刘姓成员担任。 而在追求人民自由民主、创建新社会的斗争中,刘姓又自觉走到了历史的前列。刘 铭传在保卫台湾的同时,又充当了"台湾近代化的先驱"。导演"百日维新"的"戊戌六君 子"中,赫然又有一位刘光第,为刘姓争得了一席之地。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刘揆一地 位仅次于孙中山、宋教仁、黄兴。他的胞弟刘道一,则在为建立新制度的战争中壮烈捐驱。 20世纪上半叶的特殊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的军阀割据和内乱,而刘姓似乎从三国刘 备开始就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又有刘湘、刘文辉家族的兴起,充当 起"四川王"的角色。 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崛起和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主角的进程,刘氏族姓再次孕育了一位最杰 出的军事领袖--与邓小平齐名的刘伯承和最杰出的政治领袖--与毛泽东齐名的刘少奇。当 然,也贡献了以刘胡兰、刘志丹为代表的先烈。 2、湖湘刘氏--近代刘姓复兴的先锋 在近代史上,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人充当了汉族复兴的先锋。而湖南的刘姓,也随 着曾氏的湘军而崛起于世,担当起刘姓复兴的先锋。 湖湘刘氏不是一个宗族,而包括众多 支派,但这些刘氏宗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随着湘军的出现而崛起于世的。 近代著名的湖湘刘氏主要包括:以著名湘军将领刘锦棠为代表的湘乡城江刘氏;以清末两 江总督刘坤一为代表的湘中新宁刘氏;以学者型湘军将领刘典为代表的宁乡灰汤白石峰刘 氏;以著名湘军将领刘蓉为代表的湘乡槠山刘氏。 湘乡城江刘氏是近代最早复兴的汉族刘姓宗族之一。该家族因产生了湘军将领刘松 山和保卫新疆的英雄刘锦棠而名扬海内外。 湘乡城江刘氏形成于明代,迁自江西,源出江 西安成前溪刘氏,以南唐大理评事刘庄为远祖,以刘翊圣为迁湘始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湘乡刘氏大批成员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 刘松山随曾国藩攻打太平军,后奉命追剿西路捻 军,升任广东陆路提督。同治七年,随左宗棠镇压陕、甘肃回民叛乱,在围攻马五寨时中炮 而死。刘松山的儿子刘鼒,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后任山西按察使。 刘锦棠是刘松山的侄 儿,刘松山阵亡后,刘锦堂接掌老湘军,击败金积堡回民军队,捕杀马化龙,报了杀叔之 仇。后来,刘锦棠随左宗棠西征新疆,一举歼灭阿古柏部的叛军。刘锦棠指挥的这次战争, 被历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之一。后刘锦棠因功升任清政府兵部右侍郎。 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省,刘锦棠出任第一届新疆巡抚兼钦差大臣,后去世于任所。 湘中地区的新宁刘氏,因为产生了支持维新变法的刘坤一而扬名全国,又因为同一宗族 产生了“隔墙两总督”而在刘氏家族中美名远播。 刘坤一与刘长祐同宗不同派,他是刘长 祐的族叔,但年纪却比刘长祐小。刘坤一,随刘长祐参加湘军,援战江西,因屡立大功,被 破格提升为直隶知州,此后历任临江知府、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1875年, 刘坤一升任两广总督,五年后出任两江总督。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坤一以钦差大臣身份驻守 山海关,节制关内外陆军,一战而败。1889年,当慈禧太后与荣禄阴谋废黜光绪皇帝时,刘 坤一上书坚决反对。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刘坤一与张之洞等联合倡导"东南互保"。 1901年,又与张之洞一同连续3次上疏请求朝廷变法,主张以兴学为首务,整顿中国旧法, 兼采西方法律。至此,刘坤一已由一名汉族封疆大吏,衍变成清朝末期的改革者和变法者。 刘长祐家族来自江西安福县,明初始迁湖南新宁。刘长祐与邻居刘坤一家族属于同族而不同 派,后两人均官任总督,当地人称之为"隔墙两总督"。刘长祐儒生出身,1849年拔贡。1852 年随江忠源赴广西征讨太平天国。后因镇压石达开与"大成国"起义军有功,累升至两广总 督,后升直隶总督。1867年因镇压河北沧州盐民起事不力被革职,四年后复出任广东巡抚、 广西巡抚,1873年曾率部进入越南,镇压黄崇英起事。1875年担任云贵总督。刘长祐任云贵 总督期间,防备法国侵略越南,并推荐了刘永福。 湘乡槠山刘氏形成于北宋初,迁自广西桂林,祖籍丰沛彭城,以刘元贵为迁湘开基始 祖。刘元贵原籍"江南徐州府丰县彭城驿",是刘泰嘉的儿子。924年,因中原一带战乱不 堪,刘元贵为避乱自丰县徙居广西桂林府临桂县。960年,刘贵元再一次迁徙,从桂林来到 湖南,定居在湖南湘乡县城南120华里的四十都万宝坪老槠山。 刘蓉是槠山刘氏的第27代。 太平天国起事后,曾与曾国藩等在湘乡办团练,并随曾氏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1860年,随 骆秉璋入川,在骆氏幕内参赞军务,两年后出任四川布政使。奉命率部追剿石达开,在大渡 河与太平军展开激战,处死石达开。一年后,刘蓉调任陕西巡抚,督办全陕军务。同治五 年,在灞桥与张宗禹部捻军作战时被捻军击败,被革职回家。刘蓉的大女儿嫁给曾国藩的儿 子维新派人士曾纪泽为妻。 宁乡灰汤白石峰刘氏先世在元朝时由江西吉水徙湖南衡山,以刘荣章(1384--1454年)为 开基始祖。1420年,刘荣章与儿子刘华国、刘华山一同从衡山迁来宁乡县,落籍宁乡七都九 区白石峰下新塘湾竹山湾。刘荣章的后裔繁衍发达,形成宁乡望族灰汤白厂峰刘氏。此后的 世系是刘荣章→刘华国→刘富有→刘贵德→刘俊彩→刘秀芝→刘贤文→刘良忠→刘宗邻→刘 祖银→刘显蝌→刘应达→刘仁淑→刘义旆→刘礼泰→刘智新→刘典→刘本鉴→刘宜潜→刘先 枝→刘立能。随着湘军的崛起,宁乡刘氏因产生了湘军将领刘典,而名扬天下,成为中国近 代刘氏望族之一。 太平天国爆发后,刘典在家乡宁乡县办团练,后加入左宗棠军幕,总司营务,不久成为 左宗棠手的一员虎将。后转战江西、江浙一带。在江西浮梁、乐平等地打败太平军李秀成 部,因功升任直隶知州。1862年任知府,后改浙江按察使。三年奉命帮办苏皖军务,后改为 帮办福建军务。同治五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刘典率部追随左氏入陕,驻守潼关,任甘肃 按察使。随即又被同治皇帝封为三品卿、帮办陕甘军事。同治七年,刘典再升为陕西巡抚。 光绪元年(1875年),刘典奉命率部开赴左宗棠营,帮办陕甘军务。他以左氏西征军副主帅的 身份率部开赴新疆,参加平定阿古柏叛乱,为保卫新疆立下了不朽功勋。此后,刘典经营新 疆3年,直到1879年病逝于甘肃军营。 3、湘潭八斗冲刘氏 湘潭白石铺八斗冲刘氏来自湖南衡山,衡山以上则来自江西安成笪桥。八斗冲支刘氏的 始祖名叫刘汉宗,是江西笪桥刘氏始祖刘遐的第46世孙。刘汉宗康熙年间自衡山迁居湘潭开 基拓业,他的后裔世代留居在湘潭,形成衡山迁湘潭刘氏。此后的世系是:刘汉宗--刘湄 世--刘梅孙--刘子煌--刘自旸--刘方峣,刘方峣就是民主革命先烈刘道一-刘揆一的父亲。 刘道一1904年参加哥哥刘揆一与黄兴在长沙组织的兴中会,并成功的说服了哥老会首领马福 益参加反清革命。长沙起义失败后,刘道一东渡日本,与秋瑾组织十人会,倡导暴力革命, 又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1905年,刘道一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是 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1906年,刘道一受同盟会命回湖南,发动湖南萍乡、浏阳、醴陵起 义。起义爆发后,刘道一因身份泄露在长沙被清朝逮捕,英勇就义。 如果说刘道一是近代 民主革命的殉道者,那他的哥哥刘揆一则是民主革命的实践者。1903年,刘揆一负笈东渡日 本,结识了黄兴。1903年,刘揆一回国,在长沙与黄兴会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华兴会,黄兴为会长,刘揆一为副会长,宋教仁、陈天华也是华兴会的骨干。 此后,刘揆一因策划长沙起义和鄂、宁起义失败,于1904年再度逃亡日本。1907年刘道一牺 牲后,刘揆一决定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成为同盟会的领袖人物之一。此后,刘揆一在东京主 持同盟会本部工作长达四、五年之久,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爆发后,刘揆一立即 回国,组织湖南革命军分批前往支援武昌。1912年8月,刘揆一被袁世凯任命为中华民国陆 征祥内阁的工商总长,不久赵秉钧接替陆征祥任内阁总理,刘揆一仍留任工商总长。1950年 11月,刘揆一病逝于湘潭市。 4、江淮望族--安徽肥西刘铭传家族 肥西刘氏形成于明朝初年,开基始祖名叫刘赛,原籍江西省进贤县紫溪村。肥西刘 氏到19世纪晚期,因第十四代产生了刘铭传而一鸣惊人。刘铭传参加了朝廷镇压捻军和太平 天国的军事活动,成为李鸿章淮军系统的一员虎将。1864年,刘铭传因攻陷常州,生俘并处 死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有功,被晋升为直隶总督。同治七年,清政府平定捻军,刘铭传因剿 捻居首功,被清政府封为一等男爵,肥西刘氏至此名扬天下。 1884年,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全台各镇、道官员均受其节制。当法军第一次 炮轰基隆港时,刘铭传重挫法军,清政府也宣布对法开战。后来,当法国孤拔将军率舰队再 次进攻基隆时,刘铭传采取主动放弃基隆,重点援守沪尾港的战略。然后,刘铭传孤军驻守 台湾达8个月之久,多次粉碎了法国侵略军的进攻,并在沪尾大败法军,取得了抗法保台的 决定性胜利。清政府于1885年将台湾由福建省的一个道上升为台湾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 任台湾省巡抚。此后,刘铭传一直在台湾任巡抚长达6年之久,直到1891年因病退休回乡。 刘铭传在台湾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台湾近代化的基础,被称为"近代台湾资本主义开 发的先驱者"。 5、天府豪门--四川大邑刘氏 大邑刘氏原籍安徽徽州,清朝初年才移民进入四川。刘氏来到四川后,最初在四川省名 山县落脚,后又迁到大邑县。迁到大邑县安仁镇开基的始祖名叫刘应良。刘应良的独生子刘 朝怀与安仁乡民胡荣贵的独生女成亲,入赘胡家,生子刘芳伯。传5代之后,刘家子孙繁荣 昌盛,而胡家却人丁单薄,因此当地人就把刘家聚居的"胡子墩"改名叫"刘子墩"。此后,刘 家就世代居住在大邑,以耕读为生。 刘芳伯的孙子名叫刘智,刘智的儿子刘仕识,刘仕识 生男刘宗贤。刘宗贤刻苦攻读,一心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最后,他虽然没有中举,只成为 一名监生,但已是当地最有学问的人,因而被乡里尊为举人,被族中推为族长,此时是19世 纪中叶。刘宗贤娶妻陈氏,生了3个儿子:刘公晶、刘公敬、刘公赞。 刘宗贤长子刘公晶只生了1个儿子,名叫刘文中。刘文中又生了4个儿子:刘元毕、刘元 争、刘元玉、刘元都。刘公晶的一支在大邑刘氏中是最弱的一房,他的子孙大都平淡无闻。 刘宗贤第二子刘公敬,字玉麟,曾中过武举,生有4个儿子:刘文纲、刘文郁、刘文 福、刘文礼。其中,又以长子刘文纲一支最为兴旺。刘文纲专营贩谷生意,后来发展到有水 田四十余亩。刘文纲也生了3个儿子:长子刘湘,本名刘元勋,字甫澄;次子刘元树,字成 章;三子刘元职,又名刘谦益,字自强。 刘宗贤第三子刘公赞,有6个儿子,分别叫刘文渊、刘文远、刘文昭,刘文成、刘文 彩、刘文辉。在大邑刘氏中,刘公赞一房最为兴旺发达。 大邑刘氏传到第9代刘文辉和第10代刘湘叔侄时,家族崛起于世,盛极一时,成为20世 纪上半叶中国最显赫的刘氏家族。刘湘在四川的显赫,为四川大邑刘氏带来了莫大荣誉,随 刘湘而发迹的四川大邑刘氏子弟有: 刘文渊,民国四川省谘议局议员、四川省审判厅厅长。 刘文辉,民国四川省政府主席、新中国林业部部长。 刘文成,四川省禁烟总局会办。四川机械修理厂(兵工厂)厂长。 刘文彩,川南税捐总办兼川南清乡司令。 刘元瑭,民国时历任旅长、师长、军长。 刘元瑄,民国时历任旅长、师长、军长。 刘元璋,民国时历任雷、马、屏、峨屯殖司令及宁属屯殖司令。 刘元琮,民国时历任旅长、师长。 刘树成,民国时历任师长、司令。 刘湘1906年投笔从戎,考取四川武备学堂,后又考取四川陆军讲习所和四川陆军速成学 堂,1909年毕业,分配到清朝新军第33混成旅65标作见习军官。辛亥革命后,刘湘所在部队 改为川军第一师,到1918年护法战争时,刘湘升到川军第一师师长。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刘湘通过与四川地方各派军阀的较量和混战,地位加强,由第一师师长升任川军副总司令、 川军第二军军长、川军前敌各军总司令。1920年,刘湘等四川军阀驱逐了云南滇系军阀,宣 布四川实行自治,刘湘被推为川军总司令兼理民政。同时,北洋政府徐世昌总统也任命熊克 武为四川省长,刘湘为重庆护军使。1921年,刘湘被四川军队推选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并由 四川省议会推选为四川省长。至此,刘湘已由一名职业军人发展为四川地区的最高统治统治 者。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组织北伐,刘湘也宣布参加北伐,通电讨伐吴佩孚。不久,刘湘 被蒋介石任命为第21军军长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时期,刘湘一方面与蒋介石联合, 制造了1927年"3.31"惨案,对中国工农红军实行大围剿;另一方面又在四川大打内战,先后 发动川东战争,击败杨森、罗泽洲,又战胜叔父刘文辉,最后称霸四川,成为"四川王";同 时,刘湘还与蒋介石中央政府明争暗斗,以维持自己对四川的割据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 刘湘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加抗日,由一名封建军阀转变成为爱国将领。 刘文辉是继刘湘之后将四川大邑刘氏再次名扬中外的又一位杰出人物。刘文辉是刘 湘的堂叔,但年龄却比刘湘小6岁。刘文辉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3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成 都陆军小学,后入保定军官学校。1917年,刘文辉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回到四川从军,投 奔刘湘。1920年,刘文辉以川军独立旅旅长的身份占领四川东部重镇叙府,从此开始了他的 军阀生涯。1922年刘文辉升任川军第9师师长,在打败杨森之后,刘文辉取得四川帮办名 义,1928年更当上了四川省政府主席。至此,刘文辉与刘湘一道成为四川的最高统治者,四 川完全成了大邑刘氏的天下。1932年10月,同是大邑刘氏子弟的刘文辉与刘湘为了争夺对四 川的全面统治,发动四川历史上的最后一场军阀内战,1933年9月,刘文辉失败。但刘文辉 并未彻底垮台,他退出四川后,率余部进驻西康,仍担任第24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的职 务。1935年,国民党计划在西康建省,任命刘刘文辉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1939年, 西康省建立,刘文辉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至此,刘文辉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 西康33县53万平方公里里的最高军、政统治者。此后,刘文辉还通过多种渠道,把势力范围 扩展到整个四川。1949年12月,刘文辉在做了10年的西康省主席之后,在彭县起义,投降中 国共产党,被中共中央政府委任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又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协副主 席。1958年,刘文辉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长。后来,刘文辉还担任全国人大常 委、"民革"中央常委,直到1976年去世。 刘文彩是刘文辉的五哥,是刘湘的堂叔。 在刘文彩的兄弟们中,大哥刘文渊读书做 官,老二是农民,老三是裁逢,老四是商人,老六刘文辉是军人,而刘文彩也是以经商为 业。 1922年,刘文彩来到叙府,投奔在那里当旅长的弟弟刘文辉。不久,刘文彩接任叙 府船捐局局长,开始了半官半商的生涯。此后,刘文彩担任叙府百货统捐局局长兼第四十二 区烟酒专卖局局长。到1925年刘文辉到成都任职时,刘文彩则成为叙府城的实际统治者。 刘文彩在叙府统治期间,大肆搜括百姓,并干起了赎买鸦片的勾当,发展成为四川富甲一方 的大地主。1949年3月《大公报》刊登的《四川省富户名单》中,刘文彩名列第33位。刘文 彩当时在四川省各地拥有田地12000多亩,并在大邑、叙府等地拥有多处房产。1933年二刘 大战最后以刘湘独统四川,刘文辉败退西康结束,刘文彩彻底结束其在叙府的统治,守在老 家大邑安仁继续做他的大恶霸地主,直到1949年10月四川解放前夕病逝。 刘文彩一生作了 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是四川有名的恶霸地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许多劣迹被当作恶霸地 主的典型受到全国人民的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刘文彩的地主庄园,更成为全国阶级斗争的 教育基地。 6、宁乡南塘刘少奇家族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的开基始祖为刘时显。刘时显是江西吉水县粉溪刘氏始祖刘俣的第17 世孙,而粉溪始祖刘俣是长沙定王刘发和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从刘俣到刘时显的世系是:刘 俣→刘少洪→刘克己→刘旗父→刘仕明→刘方翁→刘景道→刘德远→刘士良→刘迪成→刘棕 安→刘忠俊→刘志博→刘起泰→刘初耀→刘庆连→刘时显。 南塘刘氏始祖刘时显,江西吉水人,因儿子刘宝任资阳知县,便与夫人同来湖南资阳。 因"慕湘滨沩麓之间秀毓灵钟",在儿子任职期满后,举家迁居宁乡,定居在县城南60华里茅 田滩。夫人喻氏,生3子:刘宝、刘楠、刘思。 二世刘宝,原任资阳县(今湖南益阳)知县。任满后与父母一同迁居湖南宁乡茅田滩。夫 人黄氏,生3子:刘邦益、刘邦义、刘邦礼。其中,老三刘邦礼返回江西吉水祖籍居住。 三 世刘邦益(1553--1619年),夫人钟氏,生4子:刘映、刘昭、刘晖、刘旺。三世刘邦义生3 子:刘聘、刘晴、刘文。 宁乡南塘刘氏前3代都居住在茅田滩,从第4代起则分居各地:刘 映后裔分居上南塘;刘昭后裔居石栗冲;刘晖后裔居火煽冲;刘旺后裔则一半留居茅田,一 半迁并田冲;刘文后裔则爨画林。这就形成了今日南塘刘氏5大支的基本格局。下面我们只 叙刘少奇所在的刘映一支。 四世刘昭(1585--1646年),夫人左氏,生5子:刘光裕、刘光 祐、刘光前、刘光初、刘光祈。其中,刘光祐出继给刘映为后。 以后的世系是刘昭→刘光裕→刘祚汉→刘之维→刘有湖→刘起桄→刘序河(字再洲)→刘 端庄(字得云)→刘方大(字寿昌, 号寿生)。 南塘刘氏还订立了一种有32字的四言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 芳。” 刘少奇曾祖父刘在洲终生业农,为人忠厚。定居炭子冲时,仅茅屋三间。娶妻胡氏,生 育一子,名得云。时家境贫寒,生计不敷,得云年仅三岁,母胡氏改嫁。得云长大,娶妻周 氏。周氏生有二男三女(子丙林、寿生,谱名方直、方大;三女先后嫁与成、徐、黄三家)。 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刘家人丁兴旺,家业渐富,就近购进水田60亩。1871年,刘得云把 炭子冲的三间茅屋改建成一栋七正两厢的大瓦屋。光绪年间,刘得云逝世,刘丙林、刘寿生 兄弟分家,房屋各得一半(左半边归刘少奇父亲刘寿生,右半边归刘少奇伯父刘丙林,以堂 屋正中为界)。现在刘少奇故居的格局基本上是187年维修扩建时定下来的。 刘寿生,农业为生,妻鲁氏生四男二女:老大刘墨钦,谱名绍源;老二刘云庭,谱名绍 远;老三刘作衡,谱名绍达,解放后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议;老四刘少奇(1898- 1969)谱名绍选,字谓璜,化名胡服;大女儿嫁与本地鲁氏人家;二女儿嫁与本地张氏人 家。 刘少奇第一个夫人何宝珍,湖南道县人,考入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何积极响 应北京“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到中共湘区委员会 (长沙)工作,受到毛泽东的关怀和培养。1923年加入中共,是年奉命去安源担任工人补习夜 校教师,同年冬与刘少奇在安源结婚。1925年后,随同刘少奇到广州、上海、武汉等地从事 工人运动工作,1933年在上海赤色互济会工作时,不幸被反动派逮捕,第二年被杀害于南京 雨花台,年仅32岁。何宝珍生二男一女。 刘少奇第二个夫人谢飞,1913年生于海南,1927年加入中共,1934年与刘少奇结婚。 1939年在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时,坐小船过长江到苏南途中,因敌人扫荡,交通阻绝,无法 返回,故与刘少奇失去联系。解放后,曾任中央政治干校副校长。“文革”中因牵连入狱, 后得到周恩来总理关怀,于1973年出狱。1978年恢复了原工作和职务,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 委员。 刘少奇第三个夫人王前,1941年皖南事变后与刘少奇结婚,后因感情问题离婚再嫁。 刘少奇第四个夫人王光美,祖籍天津,1921年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 后又留校读研究生二年。1946年由崔月犁介绍参加革命,同年十月到延安,不久到瓦窑堡。 1947年参加兴县土改,1948年春赴西柏坡,同年与刘少奇结婚。进城后一直任刘少奇秘书, “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坐牢12年。平反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外事局、国家机关老干局工 作。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生育一男三女。 刘少奇长子刘允斌,1925年生,1939年送往苏联读书。解放后任职于国家原子能研究 所,文革中被害死。 刘少奇次子刘允诺,1931年生,母亲何宝珍被捕后,两岁的他由邻居 带养,后流落街头。1946年找回延安,1954年留学苏联,1960年回国后从事航天研究。文革 中坐牢8年,1974年由周恩来关照出狱,终因心力憔悴于1977年病逝。 刘少奇三子刘丁, 1946年生,初中毕业后参加半工半读,曾任小学教师。现在全国科协工作。 刘少奇四子刘 源,1951年生,文革下放到山西雁北农村,靠卖血为生。恢复高考后考入北师大,毕业后主 动申请去河南农村工作,历任副乡长,乡长,县长,1984年出任郑州市副市长,1987年当选 为河南省副省长。 刘少奇长女刘爱琴,1927年生,1938年回延安,后送苏联读书。1949年回国任中学俄语 教师,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深造。1958年支边到内蒙工作。文革中累遭批斗。后任北京公安学 院外语系副教授。 刘少奇次女刘涛,1943年生,清华大学毕业,现在北京铁路局工作。 刘 少奇三女刘平(又名王晴),1947年生,文革中到山东某军马场牧马。后去美国攻读食品营养 学博士。现任北京食品研究所所长。 刘少奇四女刘亭,1953年生,文革中做工9年,高考恢 复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获硕士学位。 刘少奇五女刘 潇,1960年生,文革中六岁即由阿姨带养。高考恢复后以总分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继而被 保送留学德国,攻读遗传学,获硕士学位。 7、刘伯承家族 刘伯承故乡是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先祖是汉景帝第七子长沙王刘发。刘发一支后裔政海 浮沉辗转到湖北荆州府江陵县,三代人在那里渡过生涯。康熙雍正前后,随着历史上“湖广 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定居到长江边上的云阳县关口乡。刘家世代以农为业,兼作打铁等小 手工艺。到清朝咸丰年间,浩荡的“皇恩”如同江水冲刷,庶民百姓像河中的鹅卵石一样, 穷得光溜溜,沿江四处滚。 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虽然身强力壮,勤劳肯干,却无法交纳租佃土地的押金。佃不到土 地耕种,也就难以生活下去,只好扶老携幼,翻越铁峰山,向偏僻荒野的山林进发。他们来 到浦里河畔的赵家场,搭起一个小小的窝棚,作为全家挡风避雨的处所。 刘正富比别的流亡者稍微优越的是有三个已成年的儿子,这是穷人家宝贵的“本钱”。 还有一担红炉、风箱和简单的打铁工具,这也是一般人所少有,又为一般人所欢迎的。他们 来到开县时正是秋后,乡民们的仓里多少进了些稻谷和杂粮之类的东西,但地里的活计却不 多了。好在刘正富是个手艺高超的铁匠,他架起红炉,点燃煤火,小儿子拉风箱,大儿子帮 锤,叮叮当当打起铁来。 小铁锤的叮当声,震醒了寂寞的山村,村里顿时显得热闹起来。刘铁匠的手艺吸引了周 围的乡民。他替人修理犁、耙、锄等农具,还有农家用的铁锅、铲子、剪刀、火钳等。就连 有钱人家的铜器活也乐意送到这里,甚至老爷、太太们的银首饰,也拿来烧制、镀新……因 为刘铁匠太能干了。而且,收取的“力钱”又是那样微薄。有钱的,随便搁上几枚铜板。没 钱的,一升豆,半升米,听由尊便。实在拿不出,你空着手,照样可以换到老刘家的一副笑 脸。 刘铁匠的名声比铁锤声更要响亮。他为人正直、敦厚、聪明能干,又乐于助人。靠自修 能识文断字,《三国演义》读得下来,讲得出去。摆起“龙门阵”来,窝棚内外人挤得无插 脚之处。相传开县一带在清末民初曾兴起一股“桃园结义”的民风,寻根溯源竟是刘铁匠起 的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还有一支紫亮的吸呐,吹起来悠扬、动听,整个山谷都在回 响。乡邻间的婚丧嫁娶少不得拉他去帮忙吹奏一番。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屏气鼓肋为众 人奏乐,若干年后却使子孙遭到了厄运。在日常闲谈中,刘伯承总说自己是“吹鼓手的后 代”。 刘铁匠有一身好手艺,干庄稼活也称得上是个好把式。有一年,他领着儿子们到山坡上 垦了几片荒地,又从张家大地主手中租来几亩田,全家人早出晚归,精耕细作,眼巴巴盼望 遇上好年成,能吃上几顿饱饭。 刘铁匠立住了脚跟,正式在赵家场对面的张家南定居下来。小窝棚换成了几间较齐整的 茅屋。刘氏家族也列入了浦里乡的正册。此间,刘铁匠的6个儿子文培、文德、文瑞、文 祥、文吉、文炳先后长大成人。刘铁匠精明强干,儿子们年青力壮,再加上杨氏(杨世梁之 女)的贤慧和善于理家,这一家子人了兴旺,日子愈见昌盛。刘正富先后开设起粉房、榨 房、积攒起了一笔钱。按照一置田是发家之本”的信条,刘家也买进了60多亩田地,在当地 也称得上是殷实的小康之家了。 刘氏家族的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诞生于重庆直辖市开县赵家场,是父亲刘文炳(字虎臣)的第一个 儿子,名明昭,字伯承。出生的同年,刘氏家业的开拓者刘正富(刘伯承祖父)和杨氏(刘伯 承祖母)在7天内先后离开人世。 8、四川富平刘光第家族 刘光第祖先是客家刘氏,“忠于宋,耻仕元”,由江西瑞金迁入福建汀州,最后落户武 平县。清朝康熙年间,刘光第8世祖刘用琳随移民大潮从福建武平县来到四川,定居在叙州 府(今宜宾)富顺县(今自贡市东南)下东路杜快铺(今琵琶镇)卢家嘴,百余年后迁观音滩,又 20年迁到沱江西岸的赵化镇。迁居四川后,刘用琳后裔仍然说客家话,奉行客家风俗习惯。 光第的曾祖父刘祖湖,在各房兄弟分家时,他没一分到田土,便带了七百串钱由卢家嘴 迁居到观音滩租田为生。到了祖父刘联桂时期,家庭更加贫困。光第的父亲刘宗准,号永 茂,少年时穷得当“剃头匠”。光第的伯父刘宗汇,号泉溪,向人家学生意,慢慢地积累了 一些钱。刘宗准长大后,就跟随哥哥在市上做生意。 1859年阳历6月12 日,刘宗准37岁时,他的第一个儿子刘光第出生于赵化镇。刘光第的 母亲姓王,老家住在双鹿铺(今属万寿镇)五间楼。她虽识字不多,但却最喜欢读书的孩子, 在刘家最困难的时期撑持了家庭。因为光第是刘家的长孙,特别受到祖母廖老太太的钟爱。 1860年,正值李永和(李短辫)、蓝朝鼎(蓝二顺)起义军进占自流井一带,全家迁入镇外 的普安寨内,居住在伯父宗汇的三星堂。光第四岁就开始“发蒙”读书,教师是镇上的柳霏 云。 13岁父殁,家境益窘。无奈,休学理发3月,经塾师劝阻复读。18岁入黑云寺曾虎臣门 下攻读。次年参加富顺县县考,名列前茅。1880年,入成都锦江书院。1882年参加乡试中举 人,次年进京会试中选,殿试联捷二甲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同年秋回富顺省亲,以日记 体裁写下著名的《南旋记》,发出“江河日下,谁能力挽狂澜”的呼喊。1885年3月,母病 故,在家守制。1888年,刘服满返京供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冒着丢官和杀头 的危险,毅然向光绪皇帝呈递《甲午条陈》。他认为,要抵卸外悔,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变 通。 1898年,刘光第、杨锐等人在京创办“蜀学会”,鼓吹变法。6月11日,光绪皇帝正式 宣布变法。光绪皇帝召见刘光第时,他对颇详直,深得皇上赞赏。光绪皇帝赐他四品卿,授 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皇帝于瀛台,下令大捕变法维新人士。9月28 日,慈禧太后下令处死刘光第、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于北京菜市口,史 称”戊戌六君子”。刘遇害后,同乡好友乔树楠等人备棺、服,就地装殓。后灵柩由亲友护 送回川,葬于赵化镇外沱江边的普安寨。1984年富顺县政府又迁葬于县城西湖旁五府山烈士 陵园后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刘光第先生之墓。 9、江苏江阴刘半农家族 从五四时期到1980年代长达六十多年的历史跨度中,刘半农、刘天华和刘北茂三兄弟以 科学求实的精神,为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呕心沥血,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 刘氏三兄弟的祖母是夏氏。夏氏的丈夫刘汉32岁去世时,她还不满三十岁。守节意味着 将独撑刘家的门楣、忍受孤独的煎熬和含辛茹苦地求生存。她要过继一个儿子,接续刘家的 香火。 夏氏领养江阴县三甲里殷家埭(今华西村)刘汉的堂兄的儿子刘宝珊。夏氏还领养了 一个弃儿,在她还不满周岁时,幼小的生命被裹以破棉败絮,丢弃在一条冰冻的河中。夏氏 央人把孩子救起,抱起女婴回家抚养,她就是刘氏三兄弟的母亲蒋氏。 夏氏有两间厢房,以很低的租金租给一位穷教师王先生办私塾,王先生为人正直,教书 勤勉,深得夏氏的尊敬。这样宝珊就可以在夏氏的眼皮底下认真读书了。宝珊从小聪明过 人,又能用功读书,深受王先生的赏识。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刘宝珊终于1896年、26岁 时考上了秀才。中了秀才的刘宝珊教了几年的私塾,后来又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 夏氏逝世时,刘半农十岁、刘天华六岁、刘北茂尚未出生。 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刘半农十七岁时,就离开江阴去常州中学读 书。刘半农和妻子朱惠都是江阴人,是一对理想的又是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妻。辛亥革命爆发 后,刘半农和二弟刘天华一起到清江的军队中去工作,刘半农当文书,刘天华吹军号。以后 他们发觉革命军队内部情况混乱,思想复杂,心理感到不满而回了家。接着刘半农又和刘天 华同去上海谋生。 刘半农在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工作后,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养家。1916年刘半农的女儿 刘小蕙就在上海铜仁路明厚里一号出生。在刘小蕙将近一岁时,刘半农应蔡元培先生的邀 请,去北京大学预科任国文教授,从那时起刘半农就积极投身于中国文学革命,成为中国新 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刘半农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行列。1920年 初,刘半农带着妻子朱惠和女儿刘小蕙离开北京,辗转到达上海,从那里乘轮船去欧洲留 学。 刘半农在新文化运动中,写了大量的诗歌,形式上着力模仿民歌,后结集出版诗集《扬 鞭集》。同时,刘半农又采集了不少民歌,编为《瓦釜集》。他的名字以“半农”自诩,表 明他眼光向下。另外,他还精心研究语言学,并有不少语言著述,在中国现代语言史上卓有 成就。1920年,正在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首次创造了 “她”,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 刘半农与赵元任的初次交往是在1924年,当时刘半农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赵 元任夫妇游历欧洲时特地寻访了他。1925年,刘半农回国,与钱玄同、黎锦熙、汪怡等聚集 在北京赵元任家中,讨论研究音韵学的问题,刘半农提议发起“数人会”。两人首次合作发 表了歌曲《织布》,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双簧即由此开台。1927年,刘半农受聘为 辅仁大学教务长。辅仁大学创建于北洋政府时期,初名辅仁社,其时学生中颇多修士、神 父,后来始改名辅仁大学,以对外招生为主。当时,该校还未在教育部立案,刘半农即与校 长陈庵筹划,如何使学校得以符合教育法规。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南迁,刘半农又 多次亲往南京联系,终于使辅仁大学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后来,辅仁大学有很大的发展,与 刘半农的努力有关。刘半农离开辅仁大学后,先后担任过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北京 大学教授等职。1934年夏,他赴内蒙古进行语言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感染回归热,返回北京 不久即病逝,时年仅44岁。 刘天华(1895至1932年)原名寿椿,半农二弟。1911年,刘天华随其兄刘半农至上海,拜 师江南名家沈绍周之门学习琵琶,1922年刘天华至北平,任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授琵 琶。1923年兼任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教职,1926年兼任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教职。 刘天华最早是为了反清朝而参加军乐团,他是先学西乐再学民乐的。小提琴家刘天华的 胡琴技法学了小提琴,把小提琴的换把、揉弦技巧移植到胡琴上,才造就了现代胡琴的型制 和演奏法。 刘天华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 乐。他不仅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十首、琵琶独奏曲三首及民族乐器合奏曲二首,而且他是中国 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 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 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赋予二胡和琵琶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 命。 刘北茂(1903至1981年)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 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 《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和大量练习曲,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刘北茂原来是学的是西洋文学,后来也成为胡琴宗师。刘北茂去世后,薪传儿子刘育熙。他 是著名指挥家林克昌在中国的第一个小提琴学生。林克昌是印尼华侨,早年在荷兰、法国接 受教育,学的都是西洋的东西。 三兄弟的后代自强不息,出了翻译家刘小惠、建筑专家刘育毅、钢琴家刘育和、小提琴 家刘育熙等人。从刘氏家族兴盛的现象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创建文化世家对每个家庭的重要 意义。
云卷云舒未必空
五、刘姓的现在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 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 Bernard、Dupont;德国 的Schultz、Mueller、Shmildt;苏联的Ivanov、Vasiliev、Deternov等等。刘姓,则是构 成中华民族主体的大姓之一。 1990年,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有64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亿人口的5.4%。俗话说,”张 王李赵遍地刘”"刘天下,李半边"。刘姓的确分布很广,但分布比例不均衡。刘姓在今日中 国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具体从刘姓绝对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分布来说,又集中于 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四省,这4省的刘姓人口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36%,其中,河南和四 川分别集中居住有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这里的刘姓分别占本省总人口 的6%和5.5%。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占了全国刘姓 总人口的26%。 这样,刘姓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人口聚集地区。 据袁义达等人的研究,刘姓族人的血缘遗传呈现以下特征:刘姓人口中以O型血为主, 约2039万,占刘姓人口的31.6%;其次是B型,有1963万人,占刘姓总人口的30.4%;再次是A 型,有1835万人,占刘姓总人口的28.4%;AB型只有619万,占9.6%。 四、隋唐恢复 经过了两汉的辉煌高潮和魏晋六朝的艰难转折之后,隋唐时期,刘姓最终放下了复兴汉 家天下的历史袍袱,完成了从汉帝国皇族到中华大姓的转变。获得新生后的刘姓,在李唐的 良好历史文化土壤中,出现了空前的复兴和发展,从而又形成了刘姓发展史上仅次于两汉时 期的第二个高潮。 1、隋唐刘姓概貌与发展轨迹 曾几何时,刘氏一统天下,贵为中华国姓,堂堂皇族,享受着他姓所没有的荣华富贵, 皇室特权。然而,尽管有汉朝开国之父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誓,也难保刘 氏一家一姓天下的江山永固,万代相传。 公元3世纪汉魏鼎革,历史的潮流无情地将400多年的中华第一贵族刘姓打入庶民之列。 此后的400年,除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中国历史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社会大分裂和民族大内战 的混乱和融合状态之中。当此之时,各支正统的汉朝皇族后裔以汉室遗民自居,念念不忘自 己是帝王之后,念念不忘复辟汉家刘氏天下,梦想恢复早已逝去的荣华富贵。带着这种复兴 刘家天下的历史重负,刘姓子孙先后建立了蜀汉、刘宋等多个政权。 但时代已变,刘姓毕 竟今非夕比,大势已去,因此他们无论怎么样努力,最多也只是建立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姓 割据政权,再也无法实现刘家一统天下的辉煌局面。 当中国大地结束长期的分裂,历史进 入隋唐统一时代之后,广大的刘姓子孙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统一的现实,理性地放弃那个 背负了400多年的沉重复国抱负。当复国无望的时候,刘姓的子孙们选择了为他姓皇朝效 力,通过服务国家来振兴家族的道路。 心态的调整使刘姓获得了新生。于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刘姓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个时期,刘姓人文蔚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 物,既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又有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呈全面发展之势。这 个时期,刘姓无论从政治地位上还是文化地位上抑或是人口数量上,都毫无疑问已成为全国 第一流的大姓和望族。其中,仅李唐一朝,刘姓就贡献了13位宰相,成为在政治上最尊贵显 赫的族姓,而与张、王、裴、韦、杜5姓相媲美。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命丞相高士廉、 杜如晦等删定海内谱系,新定天下望姓300多姓1000多宗,其中刘姓有80多宗,定为江南上 姓。 当然,这个时候,刘姓族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是汉朝的皇室之后,相反,他们在与人交 往、联姻、入仕而报家门出身时,都会以自己出身于汉帝之后为荣。但400多年前的刘氏天 下和皇室身份,对于隋唐以来的刘氏子孙们来说,其意义仅仅只是一种遥远而甜美的怀念和 追忆。五代乱世,刘氏族姓中的一些精英分子,也积极参加了群雄的争霸、角逐、割据与混 战,分别在中原和岭南建立起后汉、北汉和南汉等刘姓政权,作了重建汉家刘氏天下、重温 帝王之梦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告诉人们:刘姓已再不是皇族国姓 了,但他仍是堂堂的中华大姓。 这个时期刘姓的大转折、大变迁,则不仅表现在刘姓由汉朝皇族向中国大姓望族的转 变,还表现在刘姓本身由昔日彭城刘氏一枝独秀到唐宋时期万紫千红的转变。 "旧时王谢堂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刘禹锡所描述的那样,魏晋时期许多显贵一时的刘姓旧家 族,已经在六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中被淘汰出局,到唐朝林宝奉命修《元和姓纂》时,这些 昔日望族就已湮没无闻,仅剩郡望空壳。而经过六朝乱世的洗礼和大唐盛世的培育,散处各 地的许多普通刘姓家族,却能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刘姓望族。 魏晋到隋唐五代,是刘姓历史上第二个大迁徙的阶段。在此前的刘姓第一次大迁徙时期 (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而 魏晋以来,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主要表现在:因为中原动荡,原来居住在中 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 中,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在河北的中山刘氏、原居在山西的洪洞刘氏 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在刘姓的迁徙运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末年中山刘氏从光州固 始一带南下入闽,最后形成今日刘姓中的一个最大的支派----客家刘氏。 刘氏“七大房”的提法始于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刘氏七大房,是指 刘氏族姓中在唐朝出过宰相的7个大支派,即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淮刘氏、南阳刘氏、 广平刘氏、丹阳刘氏、南华刘氏。其实,出过宰相的还有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假刘氏,不被 华夏正统承认)。 刘氏二十五望之说最早见于《广韵》,该书第二卷下平声第十八尤 韵"刘"字条下注释说:"(刘)又姓,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 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 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广韵》的25望,是指刘姓的25个重要支派。 但刘姓的这25个支派,并不是讲的唐时的刘姓支派,而是指魏晋到隋唐初期所出现过或者说 在这段时期内曾经兴盛过的刘姓望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广韵》一书虽成书于宋 代,但它是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和唐天宝十年(751年)孙愐出版的《唐韵》的基础上重 加修订而成的,其姓氏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承袭了《唐韵》。 进入唐朝以后,许多新的刘姓宗族相继兴盛起来,成为新的望族。因此,在《唐韵》出 版半个世纪之后,林宝在他所著的《元和姓纂》一书中,又对刘姓的发展面貌进行了新的记 叙和分析。该书所记载的刘姓支派多达近50支,其中就包括魏晋六朝时期形成的刘氏旧郡望 26个。《元和姓纂》所说的26个旧郡望是: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南阳、 高平、广平、东莞、平原、东平、广陵、临淮、琅邪、东海、南郡、高密、竟陵、范阳、东 莱、丹阳、兰陵、宣城、陈留。实际上也只有25个,即在《唐韵》25望的基础上去掉高堂、 顿丘、长沙、河南4个郡,又加上广平、范阳、东莱、陈留4个郡。 2、唐朝的宰相 唐宰相名号众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前四者称为四辅,其他的 是兼职宰相。中书令、侍中又随着中书省以及门下省名称的变化而变化,中书令在一些时候 又称作内史令、紫薇令,而侍中也有纳言、黄门监的称呼。其他的也有如同东西台三品,同 凤阁鸾台三品、同紫薇黄门三品等等的变化。从始至终,中书令、侍中在唐代都是作为宰相 名称,中书令作为宰相职止于五代冯道,而侍中作为宰相职止于北宋中期的韩琦。尚书省长 官尚书令是理论上的宰相,不过由于李世民即位前曾担任此职,此后鲜有继任。只有唐中 宗、唐玄宗、唐德宗作为太子监国时才担任过尚书令。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实际长 官,在唐前期具有极高的地位(正二品,其他宰相为正三品),被唐太宗称为“真宰相”,不 过唐高宗以后,沦为了三公三师之类的虚衔。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始时授予官阶在正三品以上 的兼职宰相。后来逐渐没有了这个限制。中书令、侍中同升为正二品后,此名消失。唐宋最 广泛的宰相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一词始于李靖,真正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是 在唐高宗永淳元年,到了代宗以后成了最基本的宰相职。参与朝政之类,始于隋代。 贞观的宰相班子,行政决策方面有房杜,监察诤谏有王珪魏征,守国安边有二李。房玄 龄三特点,其一是事必躬亲;其二是为政宽简;其三是胆小怕事。第一点值得肯定,房玄龄 的政绩在于吏治和修订律法,但是另一方面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又是很多政治家所不以为然 的;第二点也值得肯定,但是这只是其中一面,贞观政治的手段是刚柔并济,而非汉文时期 的一味放任;第三点很重要的,房玄龄当国15年与这一点有关。李世民需要的是那种能力强 但又听话的人,如果房玄龄有魏征那样的性格,可能就远远做不了这15年的宰相了。杜如晦 贞观四年就死了,后世说的“房谋杜断”是对于玄武们事件而言。贞观宰相中,萧瑀卓尔不 群,他出身帝王之家,但贞观宰相中出身皇族的不乏其人,像陈叔达是陈朝后裔,宇文士及 为宇文北周的后人,杨恭仁、杨师道兄弟是隋皇室。皇族裔宰相是李渊的重臣,不过李世民 上台后,大多下马了,只有萧瑀继续保持着重臣的地位。萧瑀做过左仆射、参预政事、同中 书门下三品等等,地位可以和房玄龄一比。萧家是唐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一共出了八位宰 相,从武德朝萧瑀始经嵩、华、复、湛、俯、仿至唐僖宗时萧遘而止。 高宗、武周、中宗三朝的中枢有了一些变化,最大的一点就是,最显赫的尚书省退出了 中枢,仅仅成了单独的行政机构,而失去了议政决策的权力;其次是相当于今天中央政治局 的宰相议事场所----政事堂,由以前的门下省转到了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力进一步增大;再 次是宰相任期压缩,宰相人数大大增多。最多的时候,达到17人同时为相,以至于政事堂里 少了凳子坐不下。唐高宗是依靠舅舅长孙无忌上台的,因而,唐高宗前期,朝政都被以长孙 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所掌握,其中位居宰相的有于志宁、韩瑗、李义琰以及和该集团存在渊 源的褚遂良、来济等等。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贞观朝受到关陇压制的山东世族支持武氏 取得了皇后的位置,并在高宗和武氏的支持下剪除了关陇势力。 高、武两朝宰相共有百余,但是广为人知的只有狄仁杰一人。狄仁杰是一个出色的刑狱 专家,在大理寺做得相当好;行政方面,狄仁杰在基层干了很久,形成了很务实的政治作 风。狄仁杰极力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做宰相。后来张柬之的确有很大的贡献,他和另外五位 宰相联合羽林军发动兵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从而中兴李唐。 李隆基消灭韦后和太平公主后,重组中枢,新的宰相集团大都是兵变中的功臣。像有定 策之功的刘幽求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三品知军国事,成为了首相,其余陆象先、郭元振也同三 品,魏知古稍后也成为侍中;武则天时的名臣张说出任中书令。但是这批人和贞观宰相又有 很大区别,最明显的就是在任期上。刘幽求、张说、陆象先不到半年而罢相;郭元振最惨, 仅仅作了两个月就被流放;魏知古还算走运,干了两年多,才罢为工部尚书。刘幽求等罢相 的深层原因在于李隆基急于改革,但是姚崇无疑起了导火索的的作用。 姚崇被李隆基马鞍之上钦点宰相,这个时候的姚崇已经是两度为相的老臣了。姚崇是唐 代唯一一个在影响力上可以和房玄龄一拼的宰相。二人配合李世民、李隆基所开启的贞观之 治、开元盛世都堪称中国古代政治的黄金时期。但姚崇受后人诟病的是他对同僚采取的手 段。姚崇和张说历来不和,张说先于姚崇入相,但是姚崇却轻易扳倒了这个夙敌;姚崇曾引 荐过魏知古,但是二人同列不久后,姚崇便看不起魏了,想办法罢了魏的相;刘幽求是当时的 首相,姚崇素忌之,向皇帝诬告刘幽求,李隆基贬刘为睦州刺史;前宰相,吏部尚书钟绍京不 为姚祟所喜,姚崇便借刘幽求一案,乘机贬钟绍京为果州刺史。 打个不严格的比喻,姚崇比房玄龄,宋璟比魏征。政治强人姚崇虽然开创了的开元盛 世,但是他得罪了太多人,并且权力也太大了,李隆基开始有些不放心。终于,姚崇为相四 年后主动辞职,并推荐了老战友宋璟。宋璟被任命为黄门监,成为新首相。宋璟才能不如姚 崇,但是他是武周以来的一面道德旗帜。从公开反对二张起,他就成为了朝野的清流领袖。 宋璟此次入主门下省,已经是二度为相了。宋璟做了四年宰相,大唐的政、刑、礼等又重新 步入正轨,天下风气大有改观。姚崇的长处在于善于统筹全局,而宋璟更重小节。 开元盛世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天宝中后期,长达40余年。姚、宋二相当国的时间加起来 不过8年,和40年相比,可以说只是开了一个头,或是奠了基。后来的几十年里,如果没有 一批杰出的人物继续了姚宋的事业,开元盛世是不会持续这么久的。开元一朝,姚宋之后, 宰相十五,其中文学如张说,勤俭如李元竑,明于吏事如张嘉贞、裴光庭,长于理财如裴耀 卿、宇文融,忠直如韩休、张九陵,边将如杜暹、萧嵩。当然,如同贞观之治中有许敬宗这 样的奸相一样,十五人中也有李林甫这位名留千古的大奸臣。 张说在开元以前就做过宰相,资格和姚崇、宋璟差不多的,但是仕途比姚、宋要坎坷, 原因和姚崇、宇文融相关。姚、宋后,张说终于成了首相,做了几点大事,第一就是讨灭了 朔方的反胡;第二是大裁军,实行募兵制,将无所事事的府兵裁撤,招募民间勇士进入军 队;第三是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二省合一,权力集中;第四就是主持李隆基封禅泰山。正 是由于封禅这件事上,他得罪了宇文融。作为御史中丞的宇文融之所以敢和身为宰相的张说 对撼,更多的是在于宇文融是李隆基最近的红人。宇文融能够走红,和他杰出的理财才能是 分不开的。结果,宇文融将三朝老相张说投入大狱。 开元宰相兼文学家除了张说,另一个便是张九龄,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 谓独步千古。开元贤相中,张九龄可谓压轴的一位。张九龄为相期间,基本上是贯穿着和李 林甫的斗争的。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由于处理边事有功,但做宰相不合适。张九龄反对入相, 而李林甫盘算如果引牛仙客为同列,不仅可以排挤张九龄,而且便于控制。李隆基晕头了, 硬是拜牛仙客为相。没过多久,张九龄、裴耀卿同日罢相,中枢彻底成了李林甫的天下,开 元政治的黄金时期由此终结。 张九龄罢相后的十九年,大唐的中枢由李林甫一人掌握,比源乾曜当国十年还要长一 倍!!李隆基原本害怕相权过重,但后来被盛事的局面所麻痹。与李林甫相比,杨国忠的奸 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国忠掌管财权后,天宝政治出现了三驾马车的局面:其一是相国李林 甫;其二是有后宫撑腰的杨国忠;再就是拥兵河朔的安禄山。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掌握大 权。李林甫执政期间为了杜绝边将入相而重用蕃人,并且往往令其专制数道,长年不徙。这 样一来,他们便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势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李林甫的责任比杨国 忠要大得多。 唐肃宗李亨在位六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围绕着平叛这一中心,所以李光弼、郭子仪等 大出风头,而真正的宰相的工作并未步入正轨。唐代宗李豫在位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关 中平原再也不能自给自足了,河朔、山东诸镇的财政权基本上为节度使所有,江淮成了整个 财政收入的支撑点。当时长安的经济状况非常差,斗米千钱,皇宫食物都不合时令。刘晏派 人疏浚运河,将江淮财赋通过运河入黄河,再入渭水,进入关中,结果,关中经济趋于稳 定,天下物价稳定。整个代宗朝中枢的主导力量是盘踞相位十四年的元载,元载是奸臣,但 是一大批理财专家都是他带起来的,如刘晏、杨炎、韩洄等。 德宗上台,常兖罢相,遭常兖压制很久的崔佑甫出任新的首相,杨炎、乔琳等并为宰 相,德宗朝的政治在极短的时间内步入了正轨。但好景不长,河朔诸镇以及李希烈、朱泚一 系列的叛乱打碎了德宗的中兴之梦。崔佑甫逝世后,另一位伟大的理财专家杨炎成为了首 相。纵观整个历史,杨炎的贡献比刘晏还要大。在杨炎的主持下,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 度----两税法开始推行,结束了以往的租庸制度。 贞元以后,藩镇的气焰稍有收敛,然而吐蕃以议和为名诱杀唐军,首相张延赏由此被罢 免,四代重臣李泌取而代之。李泌虽然精通黄老之术,但是在处事之中亦懂得儒家出世之 道。李泌肃宗时被倚为肱股,代宗时又成了天子之师,到了德宗朝,成了真宰相。贞元八 年,窦参被罢免,接替他的是陆贽。陆贽本来以文学著称的,由于刘从一、姜公辅等庸相排 斥文士,故而不得进用。但是很快陆贽入相,虽然行政才能不如房、姚,但是却得到了他们 的美名。韩愈、刘禹锡等著名文学家都是出于陆贽门下。 中唐以来的宰相名号、性质有所变迁。盛唐过后,一般的宰相都不是中书令或是侍中这 类三省的长官,而是以不同官衔的兼职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真正的中书令侍中只授予像 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马燧这些战功卓著的大将,而他们又不是真正的宰相。老臣致仕 前,除了授予三公三师之外,往往还授予尚书仆射。很多宰相犯了事之后,就被授予尚书仆 射,看起来是加官进爵,其实是意味着罢相。代德两朝以来为了姑息藩镇,又往往将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这一真宰相的名号授予节度使。 德宗朝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宰相首相出现了, 表现在有了正式的名号。一般,宰相加太清宫使者为首相,加弘文馆大学士者为次相,加监 修国史者再次,加集贤殿大学士者为最次。另外,遇到皇帝驾崩等特殊时期,摄宰冢的宰相 为首相。若宰相无加官,则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首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者为次 相,其余再次。 顺宗皇帝在位不到一年,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颇高,以“永贞革新”一词对其进行鼓 吹。顺宗自己建立的实际中枢是以东宫旧人王叔文、王伾为中心的,王叔文又荐韦执宜为宰 相。王叔文太偏激,王伾太贪财,韦执宜出生京兆大族,故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明显要好于 二王。另外顺宗还继承了德宗留给他的一个中枢:杜佑、郑珣瑜、高郢。 王叔文的门第、 资格显然不够,且素质低劣,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永贞革新”不可能成功的。从隋唐的经 验看,门阀地主在很多时候无疑比寒门进士的具有更高的能力,初唐政治、元和中兴以及后 来的会昌之治都可以作为例证。 宪宗是中唐以来第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所带来的元和中兴显示了大唐晚期依然存 在的强大后劲。四川节都副使刘辟上表求节度使,如果朝廷不肯就要动武,这种问题在中唐 很常见,宰相杜黄裳力陈用兵,于是唐军由高崇文率领,直逼剑南,很快取得全功。但是不 过多久,宗室李锜在浙西叛乱,首相武元衡和宰相李吉甫出兵浙西,变乱很快得到平息。裴 垍是接武元衡、李吉甫的班的,而后他又引荐了李藩,组成了元和朝第三个比较得力的中 枢。裴垍为相,对旧制多所更改,治以法度,任以精英,不仅最终确立了元和之治,还为以 后几朝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元和朝稍后的宰相李绛、崔群、韦贯之、李夷简,更 有历仕四朝、五度入相的裴度。 元和十二年,宪宗决定出兵淮西,用主战派裴度为相、李 愬为将,愬雪夜入蔡,罪魁吴元济授首。此次战役,不仅消除了东都的肘腋之患,而且保证 了唐财赋来源的稳定。经过这几次针对藩镇的战争,唐以往的姑息政策得到最终改变,藩镇 气焰日益收敛,唐的中央集权再度加强。 穆宗即位前后出任宰相的崔植、杜元颖能力低下,幽州、成德两军发生兵变,穆宗君臣 手足无措,此时又是裴度站出来,担当起讨伐重任。但穆宗不能像宪宗那样给与裴度强有力 的支持,诸宰相也不断的拉后腿。著名文学家元稹攀附宦官魏弘简,以期进入中枢。此时裴 度正在河北战场,元稹对裴度的军情奏报多有扣抑。裴度于是上书要求惩处元稹,穆宗虽然 解除了元稹的职务,但是元稹在宦官的支持下很快重新得势,并且成为宰相。 朋党问题的起源是元和三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牛、李二人在对策中“指斥宰相”李吉 甫,李吉甫对举子们的态度是矛盾的初始,最终爆发在了李吉甫的子辈身上。牛、李的态度 可上溯至李绛,他们是李绛的精神追随者,而李德裕作为李绛政敌李吉甫的儿子继承了他父 亲的政见。 李逢吉在元和长庆之际,培植了八关十六子等一批势力,开启了结党之门。淮 西战争期间,他和一些与裴度意见不和的宰臣相继被罢免。长庆元年,发生了著名的科场弊 案,李宗闵、杨汝士等参与贿赂的大臣在李德裕、元稹、李绅、段文昌抗议下被外放。李逢 吉在这件事后不久回到中枢,其后他斥元稹、排裴度,成为了权相,李德裕也在李逢吉的压 力下,出为浙西观察使。为了巩固在中枢的位置,李逢吉引荐了易于控制的牛僧孺入相,政 敌李绅被排挤出朝廷。敬宗即位后,老臣裴度再度得到信任,李逢吉才退出了中枢。朋党在 极盛时期的骨干是李宗闵。李宗闵是元和三年指陈得失,冒犯李吉甫的主角,又是长庆元年 科场弊案的主角。这些遭遇自然使得他成了对抗裴度、李德裕的主角。李宗闵的考虑和李逢 吉是一致的,所以他也邀请自动辞职的牛僧孺再度入相。太和三年到太和六年这段李宗闵、 牛僧孺共同执政的时期是朋党实现其政治主张的黄金时期,著名的“维州事件”就发生在太 和五年,其时李德裕在镇四川。太和六年冬,在维州事件中形象大损的牛僧孺去位,李德裕 被调回了京城接替了牛在中枢的位置。之后二李同在中枢达半年之久,李德裕时常将“朝臣 半为朋党”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李宗闵最后坚持不住,出为节度使。李宗闵走后,李德裕本 可一展身手,但是另一股势力出现了,那就是得到文宗支持的李训、郑注。二人对李德裕的 地位很嫉妒,对李德裕的正直又感到害怕,于是想方设法排挤李德裕。李宗闵这个时候成了 李、郑的一枚棋子被调回了中枢。李宗闵再相不过几天,李德裕被罢免。这种情况下,李、 郑自然会过河拆桥,所以李宗闵并没在宰相的位置上呆多久便被贬为刺史。李、郑二人一副 肩负着安定大唐历史重任的姿态,一面打击朋党,一面开始着手对宦官的打击。以往将中唐 党争称为“牛李党争”是抬高了牛僧孺,牛僧孺两度入相都是别人的引荐,在李逢吉或是李 宗闵手下都仅仅是作为配像而已。 懿宗非常奢侈,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奢侈。首先是杨收,杨收本出身贫寒,但是当了 宰相后便腐化变质了与他的兄弟一起收受贿赂,成为藩镇在中央的代言人。杨收之后的路 岩,路岩是大家世族出身,为了迎合皇帝的意思,他的奢靡更在杨收之上。路岩最后被皇帝 的女婿、新宰相韦保衡挤下台。但懿宗手下并不是没有一个正直的宰相,例如刘瞻就是贤 相。 僖宗即位后,萧仿、崔彦昭、郑畋、卢携四人组成一个全新的宰相集团。这几个人都是 晚唐最杰出的人才,但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等问题已积重难返。萧仿一上台就以杨收、路 岩、韦保衡留下的朋党好赂为改革对象,取得了好成绩。然而,萧仿干一年后就去世了,接 任的是懿宗时期的直臣李蔚,和刘瞻一样,李蔚也是以反对懿宗佞佛而闻名。郑畋是晚唐最 值得一提的宰相,他是平定黄巢起义过程中和李克用并列的最大功臣。郑畋出身荥阳儒学世 家,文采风流,但是大战之际,指挥从容,实有大将风度。 昭宗上台后,很想有一番作为,孔纬成为了最为倚重的大臣,但是昭宗以后的中枢基本 上没有权力可言,特别李茂贞入朝杀宰相后,宰相基本上成了一个名词而已。最后提及的是 一个有名的奸臣崔胤。崔胤四度入相,每次不是依靠宦官权力荫蔽下的权臣,就是依靠藩镇 (如朱全忠)。崔胤为昭宗除掉了两个最为威胁的宦官,由此得到信任。但是崔胤羽翼丰满之 后,也拥兵自重,竟开始打消灭朱全忠的主意,很可惜被朱全忠先下了手。 3、彭城丛亭里刘氏的繁荣 ⊙南北朝 彭城丛亭里刘氏像大多数北方刘姓一样,在分裂战乱中转辗迁徙,彭城丛亭里刘氏先从 彭城南迁京口,再从京口回归彭城,但宗族发展却人丁兴旺,俊杰代出,长盛不衰。西晋有 司隶校卫刘讷,北魏有名重一时的大官僚兼大学者刘芳,到唐朝更产生了史学家之一刘知几 和宰相刘滋。 彭城丛亭里刘氏以汉宣帝子楚孝王刘嚣为开派始祖。其传递世系是:汉宣帝刘询--楚孝 王刘嚣--楚思王刘衍--楚王刘纡--居巢侯刘般--太尉刘恺--司空刘茂。至刘茂时,这支家族 始从居巢侯国(今安徽巢县),迁至彭城(今徐州市)丛亭里开基。刘茂以后,丛亭里刘氏开始 衰落,直到西晋之际,才又兴盛起来。刘茂传到第5世孙时,出了一个刘讷。 刘讷(刘纳),字令言,官至西晋司隶校卫,与石崇、陆机等相交,号称"二十四友",为 名士。 刘讷的儿子刘畴,字王乔,也是名士,少有美誉、善谈名理,晋怀帝永嘉年间官任 左司左长史,后被阎鼎杀害。刘畴很有才华,东晋大臣王导和司徒蔡谟都曾说,若有刘畴 在,则轮不到自己当司徒。 刘畴生子刘宪,刘宪生子刘羡,刘羡生二子:刘敏、刘该。 刘讷弟弟刘砥,西晋时任东光县(今河北省)令。刘砥生子刘隗。 刘隗在西晋末年由秘书郎起家,后升冠军将军、彭城内史。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彭 城刘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著名的京口刘氏,刘隗、刘宪就是此时 南迁京口的。 刘隗南徙京口后,受到东晋元帝司马睿的宠信。历任御史中丞、侍中、丹阳 尹等要职,受封为都乡侯。322年,王敦举兵叛乱,攻下建康,刘隗率军抵抗,被王敦击 败。刘隗战败后,见大势已去,便携带妻子和亲信两百多人投奔了后赵石勒王朝。石勒任用 他为从事中郎,太子太傅,直至333年在赵去世。 刘隗的儿子刘绥,初举秀才,后娶东晋宗室女为妻,官任驸马都尉、奉朝请。但王敦之 乱后,刘绥也被迫随父投奔到后赵,并在那里去世。刘绥的儿子刘波,当年随祖投奔后赵, 后又投降到东晋,他的家族也回至江南京口。刘波归晋后,受到重用,任建成将军、淮南内 史、冀州刺史、都督淮北诸军事,成为一名重要将领。刘波的儿子刘淡,在东晋末年担任庐 江太守。 刘隗降后赵后,留居在京口的丛亭里刘氏受到牵连打击,一度衰微不振,但经过东晋一 个世纪的韬晦阶段后,至5世纪中叶,又昌盛起来。 刘羡的次子刘该,在宋文帝刘义隆时官任征虏将军、青徐二州刺史,成为丛亭里刘氏复 兴的先锋。刘该生四子:刘逊之、刘邕(刘雍之)、刘抚之、刘泰之。 刘该长子刘逊之,宋孝武帝刘骏时(454-464年),官任东平太守。刘该次子刘邕,宋孝 武帝时官任兖州长史,因卷入政变被杀。 刘邕生子刘芳,少时被过继给刘逊之为子,两岁时为了避难,被伯母房氏携逃青州(今 山东益都县),投奔亲戚。后来,又迁到梁邹城(今山东邹平县)。刘芳16岁时,梁邹被北魏 攻占,刘芳又北迁平齐(今山西大同市西),成为北魏平齐县民。后被宦官李丰推荐给冯太 后,任中书侍郎,入授太子经学。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刘芳官任国子祭酒。后随孝文帝南 征,任辅国将军、太尉长史、散骑常侍、徐州大中正,兼侍中。北魏宣武帝时,刘芳官任中 书令,国子祭酒、安东将军、青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刘芳精通儒家经义和文字音韵训诂之 学,著述极丰。 刘芳叔父刘泰之,任刘宋军元帅,率军攻打索虏,后在汝南阵亡。刘泰之的儿子刘承 伯,也是宋孝武帝刘骏时有名望的官员。刘承伯生子刘懋,字仲华,识奇文古字,擅长草书 隶书,孝文帝初期从刘宋投奔北魏,历任尚书兵部郎中、镇远将军、太尉司马等职。刘懋生 二子:长子刘筠,字士贞,历任北魏中散大夫、徐州大中正、秘书丞;次子刘筟,年仅12岁 便因有奇才而官秘书郎。 刘芳的族兄刘元孙,北魏孝文帝时任兰陵太守。刘元孙的儿子刘长文,任鲁郡太守,赐 封为下邑子爵。当时,孝文帝器重丛亭里刘氏,聘刘长文的女儿为太子元恂左孺子。与北魏 皇室的联姻,丛亭里刘氏的发展达到鼎盛。 刘芳伯祖父刘敏(刘羡长子)的后裔,北朝时期也颇为发达。刘敏的后裔刘庆,东魏时官 任东徐州刺史。刘庆的儿子刘轸,北齐时任高平太守。隋唐时期,刘轸后裔更为昌盛。 刘芳的族兄刘僧利,轻钱财重侠义,在家乡很有名声。被孝文帝任命为徐州别驾,后任 沛郡太守,升轻车将军、羽林监。 刘僧利长子刘世雄,官任泰山太守。 刘世雄的弟弟刘世 明,字伯楚,博学多才,历任兰陵太守、彭城内史。曾被梁武帝萧衍俘虏,后被放归北魏。 后历官谏议大夫、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又再次成为萧衍俘虏,萧衍要给他封侯授职,他 坚谢不受,再次被放归北方。此后,刘世明便辞官回到彭城丛亭里,不再过问政事。 刘世明有2个儿子:刘祎、刘伟。刘祎,字彦英,东魏末年官任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刘伟,字世英,北齐时官任睢州刺史。 刘伟也有2个儿子:长子刘瑗,没有官职;次子刘 珉,北齐时官任睢阳太守。 ⊙刘德威兄弟与丛亭里刘氏的持续发展 丛亭里刘氏刘敏后裔、北齐高平太守刘轸的儿子刘通(刘烈),字子将,官任隋朝毗陵太 守、鹰扬郎将、大将军。 刘通生三子:德威、德敏、德智。刘通的这3个儿子,唐朝时期官 居要职,功名业绩远在乃父之上。 刘通长子刘德威,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又以干略见称。隋末为李密的得力干将,后率 部投奔李渊,被唐高祖封为左武将军、滕县公。后因征窦建德、王世充有功,升任刑部侍 郎、散骑常侍,改封彭城县公,还赐娶宗女平寿郡主。刘德威与大唐皇室的联姻,使丛亭里 刘氏再一次名声大震。唐太宗时期,刘德威又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锦州刺 史、刑部尚书、遂州刺史、同州刺史等一系列显要职务。刘德威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去世后 被谥为襄,并被准许陪葬献陵,可见荣宠之极。刘德威的3个儿子,也都很有成就。 刘德威长子刘审礼,袭爵为彭城县公,历任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后官至工部尚 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等要职。后来征讨吐蕃侵略时兵败被俘,去世于吐蕃。 刘审礼也有 三子:长子刘佺寿,太常臣;次子刘侍庶;三子刘易从,历任彭州长史,封任城县男,后被 诬陷而死。刘易从生二子:刘昇、刘晸。长子刘昇,开元时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袭 封任城县男;次子刘晸,官任给事中。刘昇的儿子刘息也官任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袭 封任城县开国男爵。刘息生二子:刘颢、刘颙,刘颢官任殿中侍御史。 刘德威次子刘崇业虽无功名,但刘崇业的儿子刘朏也官任汴州刺史、司农卿、左金吾将 军。刘朏的儿子刘铉,也官任朝议郎、将作监主簿。 刘德威三子刘延景一支,更加兴旺、显赫。刘延景自己官任银青光禄大夫、陕州刺史, 后以女贵被迫赠为左仆射、沛国公,他的子女更有成就。 刘延景有4个儿子:长子刘温玉, 任许州刺史;次子刘承颜,任宗正卿;三子刘瑗(刘玙),任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四子 刘琪,任左卫将军。刘温玉的儿子刘寡悔,也任齐州刺史。刘瑗生二子:刘为辅、刘为麟。 刘为辅官任朝散大夫、岐州司马。刘为辅的儿子刘商,是唐朝大历时期诗人,官任检校虞部 郎中、汴州观察判官。 刘廷景的女儿,则嫁给唐朝第5个皇帝睿宗李旦为妃,此即肃明顺圣 皇后。刘皇后生的儿子宁王李宪,曾被立为皇太子,后让位于庶弟李隆基(即唐玄宗),死后 谥为让皇帝。刘氏家族与皇室的再次联姻,使丛亭里刘氏地位更加荣显尊贵,冠于整个刘氏 宗族。 刘通次子刘德敏,官任梁州都督。刘德敏长子刘崇术,官任隋州刺史;刘德敏次子刘 悦,任凤州刺史。 刘通三子刘德智,任滁州刺史。刘德智生五子:长子刘延嗣,官汾州刺史;次子刘崇 直,任嘉州刺史;三子刘守敬;四子刘守约;五子刘守悌,任刑部侍郎。其中,刘崇直的儿 子刘体微,任谏议大夫、卫尉卿。刘守约长子刘昌源,任秦州都督;刘守约次子刘宅相,任 史部侍郎。 据统计,刘德威的同族子弟在唐朝担任刺史者多达二十余人,家族的显赫,为当时刘姓 各支之冠。 在隋唐时期的彭城丛亭里刘氏甚至整个刘姓中,最优秀的人物,当推杰出的史学家刘知 几。刘知几属于刘芳的族兄刘僧利的六世孙、监察御史刘藏器的儿子、刘知柔(进士出身,历 任国子司业、工部尚书、太子宾客,后被封为彭城县侯)的弟弟。 刘知几20岁考取进士,初任获嘉主簿,后历任凤阁舍人、左史、著作佐郎,兼修国史。 后又历升太子率更令、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职,因修实录有 功,封居巢县子。唐玄宗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安州别驾,同年去世。刘知几自幼笃爱史籍, 登上仕途后,数进史馆,掌知国史二十多年,成为一名职业史学家,得以博览国家秘籍,又 能洞悉史馆利弊。刘知几著述极丰,曾预修《则天实录》、《睿宗实录》、《三教殊英》、 《文馆词林》、《姓族系录》,又撰有《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子主 集》30卷,而他的代表作是千古流传的《史通》。 《史通》20卷49篇,书成于710年。内篇 36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史 通》是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第一部总结性的书,对于唐以来的正史著作家们起了巨大的指 导作用。 彭城丛亭里刘氏传至刘知几兄弟这一代,人文蔚起,兄弟六人均考进士及第,且都成为 当时有名的文人学者。一时之间,丛亭里刘氏名声大震,成为刘姓中最著名的宗派之一。当 地人因刘氏有如此功名,便将丛亭里地名改为高阳乡居巢里。 4、其他祖籍彭城的刘氏 ⊙唐开国元勋刘文静家族 刘文静家族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祖先刘胜原在河北保定,后来其一支后裔迁居彭城, 再后来又从彭城迁居长安一带,形成京兆刘氏。彭城刘氏并非全部是楚元王刘交的后代,还 有很多其他刘姓支派(如汉宣帝子楚孝王刘嚣),所以祖籍彭城的刘氏未必是刘交的后代。 刘衍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第17代孙,晋水部都尉,封关内侯。刘衍的第4代孙刘懿(刘 颖),曾任北周石州刺史。刘懿(刘颖)生刘韶(刘昭\刘禧),战场上殉国,被隋朝追赠仪同三 司。刘韶生有5个儿子:刘文谯、刘文纪、刘文允、刘文静、刘文谦。 因为父亲的关系,刘文静早年承袭仪同三司的官职,后出任晋阳县令。在这里,他与晋 阳宫监的裴寂和任太原留守的李渊父子深相结交,并很快受到李世民的赏识。617年,刘文 静因与反隋起事的将领李密有联姻关系,被隋炀帝下令逮捕入狱。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可以共 谋大事,于是前往狱中探望,刘文静不但力劝李氏父子起义,坚定了李氏的决心,而且就在 狱中制订了李氏谋夺天下的大策。李渊在晋阳正式起义后,开辟大将军府,刘文静担任军司 马。他建议李渊改旗易帜以彰义举,又根据当时的形势,建议李渊暂时与突厥联合以壮大实 力。不久,刘文静受李氏派遣,亲自前住突厥,会见始毕可汗。始毕可汗立即派了两千骑兵 随刘文静一同前往太原支援李氏起义,并向李氏政权献马两千匹。此后,刘文静又在击败隋 朝重要将领屈突通的战斗中建立大功,因此官升大丞相府司马、光禄大夫,受封为鲁国公。 618年李渊建唐,刘文静以开国元勋身份被任命为纳言(一种负责朝廷机要事务的重要职 务,地位相当于宰相)。上任之后。刘文静在隋朝《开皂律令》的基础上创建了唐朝的第一部 法典,为日后的大唐法律奠定了基础。后来,刘文静与昔日好友,唐朝另一开国元勋裴寂关 系破裂,最后受到裴的诬陷,于619年被李渊处死,家产也被抄没,终年52岁。一代功臣, 最后竟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狐烹"的可悲下场。10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宣布为开国功臣 刘文静平反昭雪,并迫恢复刘文静的官职和鲁国公爵位。 刘文静的兄弟也大都有功名,如长兄刘文谯官任大司徒;二兄刘文纪官任刺史;弟弟刘 文起(文谦)官任通直散骑常侍,因刘文静案被处死。 这支刘氏家族的厄运并没有因刘文静的平反昭雪而改变。刘文静生三子:刘树艺、刘树 义、刘洵。629年唐太宗为刘文静平反时,刘树义被受命承袭亡父的爵位,续封为第2代鲁国 公,并被赐予可娶公主为妻的荣誉。但刘树义对父亲的枉死耿耿于怀,竟与他的哥哥刘树艺 一同阴谋造反,结果不但杀父之仇未报,刘氏兄弟却双双惨遭杀身大祸。 刘文静幼子刘洵,官任太子中允。刘洵生子刘樨,官任谏议大夫。刘樨生子名叫刘蕃, 官任洛州刺史。刘蕃的孙子刘庄,官任大鸿胪卿。刘庄生子刘昱,官任户曹。刘昱传5代有 刘思道、刘致道兄弟。其中刘思道官至枢密,他的孙子刘牟官任右骁骑卫大将军。刘致道的 儿子名叫刘仔。刘仔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以明经举进士,历任工部侍郎,封扶危 奉天保国致理功臣,升山东陕西四镇节度兼枢密使,后晋升为太师。 ⊙桂阳刘瞻家族 刘瞻,字几之,其祖先本居彭城,后徙桂阳(今广东连州)。父亲刘景曾就教于诗人刘禹 锡。刘景进士及第,开了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刘禹锡欣然写诗以赠:湘中才子是刘郎,望 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青光。 刘瞻则是于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的。得当时宰相刘琢的赏识,荐为翰林大学士,拜中书 舍人,户部侍郎承旨,出太原尹,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即为宰相。时为唐懿宗九年 (869年)。 刘瞻为宰相时间不长,但有两件事却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一件是同昌公主事件。咸通十一年八月,同昌公主因病而亡,唐懿宗悲痛不已,认为是 御医医治不力。把为同昌公主医病的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多人杀了,还不肯罢休,又把这 些医官的家属亲人三百多人逮捕,关进死牢,准备斩首。 作为宰相的刘瞻闻讯后,立即召集谏官,准备劝阻懿宗这一暴行,但谏官们都畏惧懿 宗,不敢说话。刘瞻只得亲自上疏谏阻。 然而懿宗哪里听得进去,立时便拉下脸来,刘瞻 不顾,仍据理力争。懿宗大怒,把刘瞻贬到了离京都万里之遥的灌州(今越南义安一带)为司 户参军。 再一件就是刘瞻的清正廉洁,为世人所景仰。据史书载,刘瞻正是因为“素有清名”才 入阁为相的,在他为救无辜而获罪于皇帝时,皇帝命翰林学士郑畂草罢瞻宰相制诏。什么罪 呢?郑畂列不出,反而在制诏中表荐了他:“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贿,惟畏人 知” 一个位极人臣的宰相数亩之居还不是自己的私房,而且还能拒绝四方的贿赂,真是难 得的清廉之官。正是因了他的无私,才有了敢于冒犯皇帝的无畏。 在荣誉面前,刘瞻却是躬谦之至。懿宗死后僖宗即位,为刘瞻平反,官复原职。长安的 百姓听说这位贤相又要回长安了,无不欢欣鼓舞,加额以庆。他们还准备在刘瞻到京城之时 凑钱请百戏来迎接这位贤相。这本来是件多么荣耀风光的事呀。但刘瞻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立 即改变了回京城的日期和路线,回避了这一别人求之不得的殊荣。 刘瞻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慕虚荣,与广东韶关南曲江县张九龄相比,毫不逊色。 不幸的是他第二次入相不到三个月,却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5、唐宋望族---河间迁尉氏刘氏 河间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隋开皇初废,唐朝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 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相当于今河北献县、泊头、阜城、武强一 带。 河间刘氏主要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裔,还有一支是西汉景帝之子河间献 王刘德的后裔。 河间刘氏名人辈出,如唐代宰相刘仁轨所在的尉氏刘氏,就是河间刘氏的分支。唐朝时 期,河间刘氏还产生了诗人刘长卿。此外,如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 等,都是河间刘氏。 北魏时,刘开第12代孙刘通,官任建武将军、南阳太守,受封为乐城侯。刘通原籍乐 城,晚年从乐城迁居河南尉氏,后裔兴盛起来,成为河间刘氏的一大分支---河南尉氏刘 氏。刘通生子刘能,北齐时官任冠军将军。刘能生子刘炽,官任淮阳王参军。刘炽生子刘子 威,谱称之为曹州府君。刘子威生二子:刘仁轨、刘仁相。 刘仁轨是唐朝前期的著名宰相。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因受河南道安抚大使、 管国公任瑰的赏识器重,被推荐担任息州参军,从此步入仕途。此后,刘仁轨历任陈仓县 尉、咸阳县丞、新安县令。后因政绩显著受唐太宗赏识,被调到中央朝廷任给事中,参与朝 政。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出任青州刺史。659年,唐高宗东征朝鲜,刘仁轨奉命指挥海军 参战,因失职延误战机被免职,降为普通士兵随军。后来,唐朝大军征服了位于朝鲜半岛的 百济国。但不久朝鲜人在百济王子扶余丰的率领下起兵反抗,将镇守百济的唐朝大将刘仁愿 部包围。这时,唐高宗果断起用被免职的刘仁轨,任命他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率部前人百济 增援刘仁愿。由于刘仁轨指挥有方。唐军很快解除了刘仁愿部的围困,并乘胜全面平定了百 济各部的反抗,征服了整个朝鲜半岛。此后,刘仁轨率部留守百济数年,朝鲜半岛的百 姓"各安其业",各族政权也忠心归顺唐朝。 672年,刘仁轨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他被高宗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 品,兼监修国史,登上了宰相的宝座。此后,刘仁轨历仕两朝,任宰相长达10年之久。期 间,于公元674年以鸡林道大总管身份再次率部远征朝鲜,征服了新罗国。他因此进爵为乐 城县公,晋升为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这次战役中,他的儿子和侄儿有3人也被授予上 柱国的荣誉称号。一时之间,尉氏刘氏名声大噪,中外瞩目。刘仁轨的家乡也以此为荣,将 当地改名为"乐城乡三柱里"以示纪念。 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刘仁轨继续留任宰相。武则天对刘仁轨还大加赞扬,并 晋封他为乐城郡公。第二年,武则天称帝,刘仁轨仍旧担任宰相,改名为文昌左相、同凤阁 鸾台三品。不久,刘仁轨病逝,终年84岁。武则天为他停朝3天以示哀悼,并为他举行了隆 重的国葬,让他陪葬乾陵。又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 刘熙古(903—976年),字义淳,宋州宁陵人,唐左仆射刘仁轨十一世孙。少通经史,也 精于骑射。刘熙古长期沉沦于县令及节镇幕僚。后唐末,入金州(今陕西安康)防御使孙铎幕 下为从事。后晋初,随孙铎至汝州,孙铎死后,改任夏邑令,后任三司户部出使巡官等。后 汉时,任卢氏县令。955秋冬,后周平秦、凤,刘熙古出任秦州观察判官;959年,赵匡胤改 任归德军节度使,刘熙古任节度判官。刘熙古虽是投入赵匡胤霸府的主要幕僚,但还来不及 与赵匡胤建立密切的关系,次年正月赵匡胤即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960年正月,宋 太祖为其主要幕僚们加官进职时,刘熙古虽名列第一,所进官衔为左谏议大夫,也略高于位 列第二的赵普右谏议大夫,这是因为刘熙古在霸府幕僚中资历最高。但刘熙古并没有受到重 用,而是长期出任州、府长官。 自960年以左谏议大夫知青州;11月宋太祖亲征扬州李重进,刘熙古被“追赴行在”从 征。961年,又以左谏议大夫制置晋州(今山西临汾)矾务,当时矾实行禁榷制,由国家专 卖,刘熙古是宋太祖霸府主要幕僚中唯一从事基层财务的官员。963年,刘熙古升为刑部侍 郎、知凤翔府;后改任权知秦州。秦州地近党项、吐蕃族居住区,多边患,刘熙古恩威并 施,边境地区日渐平静。968年正月,以端明殿学士职名权知成都府,以接替回京复职的参 知政事吕馀庆。972年,刘熙古回京任参知政事,在原霸府主要幕僚中是最晚一个出任两府 大臣。次年,刘熙古因足疾以户部尚书致仕。 刘熙古不仅是宋太祖原霸府幕僚中唯一的文武全才型人物,也是唯一的学者,史学、音 韵学、阴阳学皆通。 6、一门三宰相的广平刘氏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 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隋开皇初废。 广平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子赵王刘彭祖之 后。刘彭祖之子刘苍封广平阴城侯。刘苍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刘苍后代到 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刘祥道及其子刘景先,为高宗相;刘从一为德宗相。 ⊙刘林甫祖孙与唐初广平刘氏的勃兴 玄武门事件之后,李世民迅速将自己的心腹将领安插到要害职位上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626年7月,任命原秦王府护军秦叔宝(秦琼)为左卫大将军,程知节(程咬金)为右卫大将军, 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任命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 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又以原天策府兵曹 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中书舍人颜师古、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 左虞侯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侯将军,右 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 在这批新官中,大部分是秦王府原班人马,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房玄龄、长孙 无忌、杜如晦、侯君集、段志玄等。小部分是朝中与他亲善的大臣,如萧瑀、高士廉、宇文 士及、颜师古等。只有封德彝(李渊的人)、薛万彻(李建成的人)、李客师(李靖之弟)、刘林 甫等人不是李世民的嫡系力量而成为太宗朝官员。 唐太宗中书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祥道,麟德初为右相。刘祥道和上官仪都是高宗亲自提 拔的亲信大臣。 刘林甫的孙子、刘祥道的侄子刘令植,是礼部侍郎。刘令植的堂兄齐贤,弘道初为侍 中。 刘令植的儿子刘孺之,是京兆府少尹。 ⊙刘从一与广平刘氏的复兴 刘从一是刘孺之的儿子。从一少举进士,大历中宏词,授秘书省校书郎,以调中第,补 渭南尉,雅为常衮所推重。及衮为相,迁监察御史。居无何,丁母忧。服除,宰相卢杞荐 之,超迁侍御史。居数月,以亲避除刑部员外郎。建中末,普王之为元帅也,迁吏部郎中、 兼御史中丞,为元帅判官。德宗居奉天,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从幸梁州。明年六月,改中 书侍郎、平章事。岁中,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史。上遇之甚厚,以容身远罪而已,不能有所 匡辅。 ⊙刘廼与广平刘氏衰落 7、宰相之族----七大房中的其他家族 ⊙刘祎之与临淮(安徽泗县)迁晋陵(常州)刘氏 临淮郡治所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领29县,辖境包括属于今江苏安徽的睢宁、嘉山、 盱眙、六合、天长、洪泽、淮安、阜宁、建湖、盐城、兴化、东台、海安、泰县及泰州、靖 江等地。 临淮刘氏出自东汉光武帝之子广陵思王刘荆。刘荆的儿子刘平封俞乡侯。平子刘 彪袭爵,彪孙刘熙,仕魏为尚书郎。熙子刘述,任东平太守。述子刘建,晋代任永城令,世 居临淮。刘建的儿子刘会,官琅邪内史,跟随晋元帝渡江,居丹阳。其子孙仕宋,至梁末又 徙居晋陵(今常州)。唐代著名的晋陵刘氏,就是临淮刘氏分支。晋陵刘氏的代表人物就是武 则天宰相刘祎之。 刘祎之祖父刘兴宗,陈朝鄱阳王谘议参军。 刘祎之父亲刘子翼,善吟讽,有学行。隋大业初,历秘书监,河东柳顾言甚重之。性不 容非,朋僚有短,面折之。友人李伯药常称曰:「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贞观元年, 诏追入京,以母老固辞,太宗许其终养。江南大使李袭誉嘉其至孝,恆以米帛赉之,因上表 旌其门闾,改所居为孝慈里。母卒,服竟,征拜吴王府功曹,再迁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 预修《晋书》,加朝散大夫。永徽初卒,高宗遣使吊赠,给灵舆还乡。 刘祎之,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寻与利贞等同直昭文馆。上元 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 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凡千余卷。时又密 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祎之兄懿之,时为给事中,兄弟并居两 省,论者美之。 仪凤二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寻加中大夫。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 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今四川西昌)。历数载,天后表 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转相王府司马,复迁检校中书侍郎。高宗谓曰:「相王朕之爱 子,以卿忠孝之门,藉卿师范,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祎之居家孝友,甚为士族所 称,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则天临朝,甚见亲委。及豫王立,祎之参预其 谋,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临淮男。时军国多事,所有诏敕,独出祎之,构 思敏速,皆可立待。及官名改易,祎之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卫州司马,诣宰相陈诉。内史骞味道谓曰:「此乃皇 太后处分也。」祎之谓先敏曰:「缘坐改官,例从臣下奏请。」则天闻之,以味道善则归 己,过则推君,贬青州刺史。以祎之推善于君,引过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赐物百段、细马 一匹。因谓侍臣曰:「夫为臣之体,在扬君之德,君德发扬,岂非臣下之美事?且君为元 首,臣作股肱,情同休戚,义均一体。未闻以手足之疾移于腹背,而得一体安者。味道不存 忠赤,已从屏退。祎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纳言王德真对曰:「昔戴至德每有善事,必 推于君。」太后曰:「先朝每称至德能有此事,逮其终殁,有制褒崇。为臣之道,岂过斯 行,传名万代,可不善欤!」 仪凤中,吐蕃为边患,高宗谓侍臣曰:「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辑,未即诛 夷。而戎狄豺狼,不识恩造,置之则疆场日骇,图之则未闻上策,宜论得失,各尽所怀。」 时刘景仙、郭正一、皇甫文亮、杨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祎之时为中书舍人,对曰:「臣 观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时扰边隅,有同禽兽,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凭凌, 未足为耻。愿戢万乘之威,且宽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 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 复顾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 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 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 ⊙刘洎与南阳迁江陵刘氏 字思道。初为梁萧铣的黄门侍郎。归唐后,授为南康州(今江西赣州)都督府长史。633 年擢升给事中,封清苑县男爵位。继而调任治书侍御史,崇魏征,倡直言。刘洎上奏:立过 大功的元老们只能以优厚的俸禄给他们酬庸,而不能再担任重职。不久,拜为尚书右丞,重 振纲纪。累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擢黄门侍郎、上护军等。他敢于进谏,曾劝唐太宗 宜与臣下争辩。皇太子李治初立,他认为"宜尊贤重道",上书要太子改变"优游弃日,不司 图书"之习,应"授以良书","披经史,观成败","接宾游,访得失"。太宗喜,敕刘洎与岑 文本、马周等到东宫教育皇太子。644年,升迁为侍中。645年,太宗出征辽东,诏刘洎兼太 子左庶子并检校民部尚书,辅助皇太子李治留守定州以监国。同年九月,因遭褚遂良诬告, 太宗下令让刘洎自尽。 太宗为什么轻信褚遂良赐死刘洎呢?主要原因是当时天下盛传刘姓将主天下,太宗对刘 洎的姓氏耿耿于怀。刘洎之死是中国古代著名冤案之一。唐高宗时,其子刘弘业奏明褚遂良 诬陷刘洎。及至武则天当朝,刘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复官爵。 ⊙刘邺与昙花一现的丹阳刘氏 丹阳郡始建于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17县。辖境 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 区。三国吴移治今南京,以后辖区缩小。丹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孙、江都王刘 非之子丹阳侯刘敢的后裔。 刘邺,字汉籓,润州句容人,丹阳刘氏后裔。刘邺父刘三复,以善文章知名。刘邺少 孤,母病废,刘三复丐粟以养。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奇其文,表为掌书记。德裕三领浙西 及剑南、淮南,未尝不从。会昌时,位宰相,擢三复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 邺六七岁能属辞,德裕怜之,使与其子共师学。德裕既斥,邺无所依,去客江湖间。陕 虢高元裕表署推官,高少逸又辟镇国幕府。咸通初,擢左拾遗,召为翰林学士,赐进士第。 历中书舍人,迁承旨。邺伤德裕以朋党抱诬死海上,令狐绹久当国,更数赦,不为还官爵。 至懿宗立,绹去位,邺乃申直其冤,复官爵,世高其义。进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以 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僖宗嗣位,再迁尚书左仆射。 初,韦保衡、路岩与邺同秉政,为迹亲。俄而萧仿、崔彦昭得相,罢邺为淮南节度使、 同平章事。黄巢方炽,诏高骈代之,徙节度凤翔,固辞,还左仆射。帝西狩,追乘舆不及, 与崔沆、豆卢彖匿将军张直方家,贼捕急,三人不肯臣,俱见杀。 ⊙刘晏与曹州南华刘氏 刘晏(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山东东明县东南),号为“神童”。玄宗天 宝年间,刘晏接任了今山西夏县县令,不督促老百姓交纳赋税,老百姓反倒感恩戴德,主动 交纳赋税。他也应“贤良方正”的考试,补上了河南温县县令。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 川,太子李亨在今宁夏灵武县继位,是为唐肃宗。此时,刘晏避乱逃到襄阳,襄阳的当权者 是玄宗的儿子李璘,他也乘乱招兵买马,借以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料刘晏却拒绝了李璘,却 接受了李亨的任命,去吴郡(今苏州)任度支郎中,管理江淮一带的租赋。刘晏刚到吴郡,李 璘就以“东巡”为名领兵东下,公开叛乱了。当时的江南采访使兼吴郡太守李希言让刘晏去 浙江余杭。不久李希言也兵败退到余杭,刘晏向他陈述了防守计划,发动义兵加强防守工 事。李璘听说刘晏早有准备,便改道晋陵(今安徽灵壁)往西去了,结果兵败身死。 后来, 肃宗调刘晏任彭原(今甘肃宁县)太守,又改官陇(今陕西陇县)、华(今陕西华县)两州刺史, 接着调任为河南尹。当时,洛阳为安史乱军史朝义占据,刘晏只得把治所从洛阳迁到长水 (今河南卢氏),不久他就升官任御史中丞,度支、盐铁、铸钱等使。原来的京兆尹郑叙清、 李齐扬因残暴过度而被免职,刘晏又兼了京兆尹的职务。宰相萧华也嫉妒刘晏,于是刘晏被 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 肃宗死,唐代宗李豫继位,把刘晏调回任京兆尹,兼任户部 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刘晏把户部侍郎一职让给了颜真卿,自己改官 国子祭酒,后来又把京兆尹让给严武,他改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宰相之权, 度支等使职务照旧。他由于和程元振关系不错,元振垮台后,刘晏也受到牵连,被罢免为太 子宾客。不过这次还好,他马上又进官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 常平使,全面负责河南直到江淮的财政事务,这才真正使他得以全面负责国家的财政,充分 显现才能。 唐朝中心在关中—带。随着关中以及北方的人口日益增加,粮食问题日渐突出。这时, 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淮流域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南方调运粮食接济北方已成当务之 急。那时,一般每年都要从南方调运100万石左右的粮食到北方。常走的线路是由淮河经汴 水入黄河,再转渭水到长安。但这条线路有诸多不便。一是从洛阳到陕州(今河南陕县)这— 段约有300里水路,水流湍急,礁石众多,特别是在三门峡行船更为危险,常常沉船。这一 段如果改走陆路,又恰逢山区,也极为不便。当时设置八个运输站,每站四十里,交替接 送,要动用无数民工和车马,运费远远超过粮食本身的价钱了。二是有些水道年久失修,船 速很慢,再则兵匪出没,破坏极大。等到安史之乱爆发,洛阳被占,黄河受阻,江淮粮食被 迫改由长江上溯汉水到洋州(今陕西洋县),再转陆路到长安。这条线路路程远,费时长,运 量又小,这样运费就奇高,京师米价飞涨。那时,农民为了支持军队打仗,只好把尚未成熟 的青谷捋下来上交,连皇帝的御膳房也上顿不接下顿。战乱一停,漕运的问题就成了头等大 事。在宰相元载支持下,刘晏全权处理有关漕运的一切事宜。刘晏首先是疏通河道,淘挖淤 泥。其次是改善运输设备。第三是改进运输方法,把全程分成四段,邗沟、淮水为一段,汴 水一段,黄河一段,渭水一段,在各个河段的接口处设立了四个中转站,即扬州、汴口、河 阴、渭口,每个河段使用各自的船只及船工。第四是改散装为袋装。 第五是加强管理,改 民营为官营。 改革漕运后,京师米价立即得到了平抑。运粮船刚到长安时,代宗派乐队到 东渭桥迎接刘晏,夸赞他是当世萧何。 唐初开放盐禁,不收盐税,使盐商发了大财。安史之乱以后,唐中央财政吃紧,便实行 食盐由国家专卖的制度。这套制度虽然对中央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如盐 官卖盐只收现钱或绢帛,农民一时拿不出钱帛;有些农户居住分散,供应很困难;各级盐业 人员利用职权敲榨勒索等。针对以上弊端,刘晏以户部尚书的身份着手改革盐政。 当时, 许昌、郑州、邓州、汝州等各州以西使用今山西一带的池盐。开封、滑县、唐河、汝南等各 州以东使用海盐。除了山西以及西北的池盐、山南西道的井盐由户部度支直辖,河北、山东 一带的海盐被藩镇管辖,其余广大盐区皆归刘晏管理。刘晏把产盐少的监院一并裁撤,只在 主要产区保留了10个盐监和4个监场。盐监负责收购和管理食盐,盐场负责储存、中转分 销。同时在一些主要城市一共设立了13个巡院,负责管理粮食和食盐的销售,调节市场物 价,打击私盐。这些机构的办事人员,都经过刘晏的慎重挑选,品行端正,有真才实学。 进行了盐政的机构改革以后,刘晏便着手改革食盐的运销体制,他把原来的官运官销体 制改为就场专卖体制。亭户所生产的食盐仍由盐官统一收购,不许私自卖给商人;盐官所收 食盐就近在盐场卖给盐商,同时收取盐税;盐商缴纳盐款后可以任意运销,国家不再限制, 这样形成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一条龙。其结果,官方控制货源及批发,保证了国家的利 税收入,同时控制了盐价,避免盐商牟取暴利。商运商销的方法还使政府能节省大量劳力和 开支,从一个侧面防止了各级经办人员的敲榨勒索。为了照顾偏远地区,刘晏还专门安排了 “常平盐”,如果盐商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就以平价抛售官盐,防止盐价飞涨。此外,刘晏 还在江淮一带的交通要道设立了几千个储存食盐的仓库,哪个地区如果出现食盐脱销的现 象,附近的盐仓就及时调拨供应食盐。另一项改革措施是“以绢代钱”,鼓励商人纳绢。因 为政府对绢的需求量很大,军队做衣服等都需要用绢,刘晏把绢对盐的比价定得稍微高一 些,这样有不少盐商都愿意纳绢代钱,使政府在销售食盐的同时,掌握了不少必需的军用物 质,又省却了政府去转购的麻烦。 刘晏把平抑粮价、防止粮价飞涨作为自己的头号任务。他在运作中掌握最根本的一点, 是粮食的基础价格应由国家控制,市场只能起到调节作用,国家可以通过例如吞吐物资、调 节供求的经济手段来控制粮价,把粮食的价格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他的平抑手段是十 分高明的:粮食丰收的年份,粮价下降,刘晏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刘晏便把这些 余粮储存起来,以备荒年之用;粮食歉收的年份,粮价必定上涨,刘晏又把丰年储存的余粮 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 刘晏进行的另一项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是“均输”,即国家把每年的赋税收入折合成现 钱,在各地收购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转运京师供使用和调节市场,国家从中增加收入和平 抑市场之利。有的时候,关中地区粮食丰收,长安便不需要再漕运大量粮食。这时,刘晏就 在东南地区采购一些土特产品运往长安,像绫绢、瓷器、漆器、茶叶等等。减运粮食,增运 所谓“轻货”,可以大量节省运费,又扩大了东南地区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销路。同时, 也刺激和发展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对于零星的、不值钱又不好运输的东西,刘晏便将这些产 品集中到产铜区销售,卖了以后换回铜、铅、新炭等,就地铸造铜钱,一年之中也能造出十 多万贯,供应了市场流通的需要。 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整顿,恢复工作,唐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总收入增加到过去年份的3倍 多,所增部分十有七八来自江淮盐利,而这并不是靠盘剥民众得来的。安史之乱结束时,中 央所控制的人户只有293万多户,刘晏改革以后全国人口增加到380万户。据统计,所增户数 都增加在刘晏管辖的地区,不是刘晏管辖的地区,户口就没有增加。 唐代宗李豫继位,元载出了大力,但他居功自傲。777年,代宗治了元载的罪,刘晏此 时正任吏部尚书,审判元载一案他自然无法逃避。元载的心腹之一、时任吏部侍郎的同乡杨 炎对自己的被贬职深怀不满,以为是刘晏在害他。代宗死后,唐德宗李适继位。李适开始能 当上太子,多亏了元载,所以他上台后有意为元载翻案,杨炎也因德宗喜欢他写的文章而一 跃成为宰相。德宗做太子的时候,代宗宠爱独孤妃和她的儿子韩王李迥,宦官刘清潭请求代 宗立韩王为太子,当时谣传刘晏也参与了他们的阴谋。杨炎利用谣言中伤刘晏,把他贬到今 重庆忠县去当刺史,同时把与刘晏不和的庾准调到荆南任节度使,作刘晏的顶头上司。庾准 心领神会,就上奏说刘晏谋反。780年,德宗赐刘晏自尽。刘晏的妻子、儿女也被充军发配 到岭南。784年刘晏的遗体归葬原籍。789年,德宗给刘晏平反,并提拔刘晏的长子刘执经做 太常博士、次子刘宗经做秘书郎。 8、中山刘氏的优秀分支--一代文豪洛阳刘禹锡家族 刘禹锡的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中山(首府卢奴,今定州)靖王刘胜。刘禹锡的第7 代祖名叫刘亮,在北魏政府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一家也随之 迁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这支自中山迁洛阳的刘氏家族,世代以读书做官为业,家族 坟墓先在洛阳北山,后北山地狭,又葬荥阳檀山。自大王父以后,昭穆世次都非常清楚。刘 禹锡的曾祖父名叫刘凯,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锽,由洛阳主簿升任殿中侍御史,赠尚书词 部郎中。父亲刘绪,也以儒学著名,并于天宝末年中进土。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一带局势 不安,刘绪为了躲避战乱,举族东迁江浙,居住在浙西的嘉兴(今属浙江嘉兴)。此后,刘绪 “为东诸侯所用”,历任浙西从事、盐铁副使、殿中御史,后罢职归浙西,途中病逝于扬 州。 刘绪娶大族范阳卢氏为妻,生子刘禹锡。卢氏的哥哥卢徵家乡在郑州中牟县。 793年,年仅20岁的刘禹锡少年得志,步入仕途。刘禹锡最初任太子校书的职务,后在 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任记室,受到杜氏重用。后来杜佑回朝出任宰相,作为杜氏老部下的 刘禹锡立即受到提拔,从京兆府渭南县主簿升任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成为同事。 805年,唐德宗李适病逝,顺宗李源即位,改元永贞。韦执谊、杜情出任宰相,王叔文 任度支益铁副使、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王丕任左散骑常侍,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柳宗元 任礼部员外郎。在顺宗皇帝的支持下,以王叔文为首的朝廷大臣发动了一场改革,而刘禹锡 则成为这场革新运动的主要参加者和积极支持者。但不久唐顺宗因病禅位,反对改革的宪宗 李纯登基,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刘禹锡最有名的诗是七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娶妻薛氏,生有二子一女。薛氏于公元813年去世,他们的长子名叫刘成允(刘承 雍),乳名孟郎;次子刘同 ,乳名仑郎。刘承雍,曾考取进士,很有文才。 以后,虽然正史上不见有关刘禹锡后裔的情况,但有很多刘氏族谱上,却都提把他奉为 祖先。如各地的客家刘氏族谱,大都自称是刘禹锡的后代。这是由于刘禹锡是三国蜀汉帝刘 备的族兄的后裔,而客家刘氏是刘备后裔,两者有亲缘关系,所以冒为刘禹锡后裔并不奇 怪。 9、沙陀刘氏与五代刘姓的帝业复兴 庞大的李唐帝国轰然倒塌,中华大地再一次群雄并起,刘族也积极参加争霸之战,试图 恢复昔日的刘氏汉家天下。而最早祭起"复兴汉家天下"大旗的,竟然是来自突厥族的一个分 支--沙陀刘氏。 沙陀突厥,源于西突厥处月部。唐初,处月散居于今准噶尔盆地东南巴里坤一带,有大 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653年,唐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过程中,于处月 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702年处月酋长金山因从征铁勒有功,被授予金满州都督。后因 吐蕃所逼,金山之子辅国率部徙于北庭。安史之乱后,北庭与内地隔绝,该地沙陀取道回纥 来长安者备受回纥暴敛之苦。789~790年,沙陀七千帐附吐蕃,共陷北庭。后吐蕃迁沙陀于 甘州(今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统军。吐蕃攻扰唐边,常以沙陀为前锋。及9世纪上半 期回鹘取凉州(今武威),吐蕃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拟再迁其部于黄河以西。朱邪尽忠和长 子朱邪执宜乃于808年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执宜率残部到灵 州(今宁夏吴忠)塞。唐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执宜为兵马 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以沙陀邻近吐蕃,虑其反复,又以其部众多,将使边境粮食价涨,故当灵盐节度使 范希朝迁河东节度时,诏沙陀举军从徙河东。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 军”,其余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 北),更号“陉山北沙陀”。以后唐又分其众隶诸州,以弱其势。唐宪宗对强藩成德王承 宗、淮西吴元济,武宗对泽潞刘稹用兵以及宣宗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皆得沙陀之助。唐 懿宗时,执宜子赤心率骑兵助唐镇压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后 又因助唐抵御回鹘而迁为鄜延、振武节度使,然为吐谷浑所袭,退保神武川。876年其子李 克用袭据云州(今大同)。唐朝用代北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等及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屡击李国昌父 子。880年,国昌父子败后逃入鞑靼部。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朝招李克用率沙陀、鞑 靼军入援。883年,李克用率军击败起义军于梁田陂,黄巢退出长安,唐擢克用为河东节度 使。唐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朱温得汴,克用得太原,形成朱李纷争的局面,经过长 期攻战,朱温削弱李克用。907年朱温颠覆了唐朝,建立后梁。923年,克用子李存勗灭后 梁,建后唐。以后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和后汉的刘知远亦均为沙陀人。 沙陀刘氏源出汉族,是东汉明帝的第8个儿子淮阳王刘昞的后裔。东汉末年,淮阳王刘 昞的后裔有一支从今安徽向西北迁,定居于太原郊野。六朝时期,太原郊野是突厥属匈奴、 蒙古属鲜卑、金山突厥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刘氏家族因为长期与之相处,逐渐突厥化,唐朝 中后期,沙陀突厥到来后,则逐渐成为沙陀人的一个部落,号称沙陀刘氏。沙陀刘氏随着整 个沙陀突厥的发展而兴旺起来。他们通过与当地的大姓结为婚姻、参加唐朝政府在当地的部 队和积极投身于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而受到世人关注,成为沙陀部族中的主要分支之一。 沙陀刘氏明确可考的人物是唐朝晚期的刘湍。刘湍娶当地望族陇西李氏为妻,生的儿子 名叫刘昂。刘昂娶杨氏为妻,生子刘僎。刘僎娶妻李氏,生子刘典。刘典在沙陀族李氏后唐 时期任一名级别较低的武官。刘典娶安氏,895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知远。刘知远面呈 紫色,目多白睛,可能带有部分突厥沙陀血统。小时候体弱多病,不喜欢舞刀弄枪,常常沉 默寡言。 五代后梁末年,刘知远和石敬瑭一同在沙陀李嗣源手下任职。936年,石敬瑭在太原称 帝,建立后晋,刘知远被任命为陕州节度使,后改为许州节度使。第二年,石敬瑭任命刘知 远与另一将领杜重威一同为同平章事。此后,刘知远先后出任邺都留守、北京留守、河东节 度使、侍中中书令等职。947年,契丹灭掉后晋,建立辽国。当辽军南下之时,刘知远为了 保存自己实力,多次坐视后晋军队不管,拒不派兵增援,相反却招兵屯粮,并大量收编溃散 的后晋军队,为自己日后问鼎中原作准备。 当晋国灭亡的消息传到太原后,刘知远在晋阳守将的拥护下,于947年在太原即位称 帝。五月,刘知远乘辽帝北返之机,率大军自太原南下,消灭了辽国的留守部队,攻下洛 阳,夺回晋都汴梁。正式定国号为"汉",至此,历史上又一个由刘姓创造的王朝宣告成立。 同年闰七月,刘知远在汴梁昭告天下,追尊先祖庙号:以汉高祖刘邦为"太祖高皇帝",以东 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列为庙中永世不祧之祖。这项举措,旨在昭示:自己是汉家皇室 的后裔,是汉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的嫡传子孙;自己称帝建国,也只是恢复昔日刘氏汉家 天下! 刘知远来自相对野蛮的沙陀部落,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既无礼义仁爱之心,更无治国 安邦之能,因此,政治腐败,兵灾不止,人民水深火热。刘知远在位不足一年,就于948年 在汴京病逝,葬在睿陵(今登封县东)。刘知远皇后李氏,生有3个儿子:刘承训、刘承祐、 刘承勋。皇太子刘承训早于父亲一月去世,刘承祐继位,即"汉隐帝"。 起初,隐帝还能依靠大将郭威平定各将领的叛乱,稳定国内局势。但隐帝生性多疑,对 忠臣大加杀戮,最后还秘密派人去杀邺都留守郭威。950年,郭威得到消息,愤然公开起兵 反叛,率部自邺都南下,向汴梁进攻。隐帝在汴梁失陷后,和亲信郭允明、苏逢吉逃到开封 城郊西北的赵村,在这里被郭允明所杀。951年正月,郭威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周",后汉 王朝灭亡。12天后,刘知远的弟弟刘旻在太原自立为帝,定都晋阳,史称"北汉"。 刘旻称帝之后,以报仇复国为己任,勾结契丹军队,不断派兵南下进攻后周。954年正 月,郭威去世,刘旻向辽国借得6万大军,并亲率自己的3万骑兵,联合南下进攻后周。刘旻 的进攻遭到以新继位的周世宗柴荣的顽强抵抗,最后大败于高平。后周乘胜追击,包围太原 达3月之久。954年刘旻死,儿子刘承钧(刘钧)继位。968年,刘承钧死,刘承钧的外甥兼养 子薛继恩继承。薛继恩父亲是薛钊,母亲是刘旻的女儿。后来薛钊伤妻子刘氏,畏罪自杀。 刘氏改嫁何氏,再生一子,名叫何继元。刘承钧皇后郭氏,生二子:刘继文、刘继钦。 968年,北宋大军压境,薛继恩被郭威所派猛士刺杀,何继元继位,契丹军南下救援北 汉,北宋大军被迫南撤。何继元残忍成性,他将舅舅的儿子刘镐、刘锴、刘锖、刘锡、刘继 钦等10人杀戮。沙陀刘氏,在经过何继元的这一次大屠杀之后死亡殆尽,"于是刘氏子孙无 遗类矣"!979年,北汉灭亡。 何继元降宋后,与北汉刘氏亲属一百多人迁到汴京居住,991年病逝。何继元死后留下 一个6岁的幼子,名叫何三猪,在宋朝官任西京作坊副使,后升任右骁卫将军。何继元的表 弟刘继文,与驸马都尉卢俊一起逃往辽国避难,此后下落不明。沙陀刘氏兴起于唐末,昌盛 于五代,灭亡于宋初,若昙花一现。在今天的世界刘氏族姓中,我们已找不到它的后裔踪 迹。
云卷云舒未必空
10、割据南海---南汉王朝与刘氏帝业复兴的最后尝试 在五代群雄割据的时代,一支从中原南迁到岭南的刘氏,也积极加入了复兴刘氏汉家天 下的事业,建立了"南汉"。南汉皇室祖籍今河南上蔡县,是汉高祖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 唐朝晚期,刘交一后裔刘安仁,曾任潮州刺史,从中原迁居泉州马铺。刘安仁因经常到广州 一带经商,后来就又从福建来到广州定居。刘安仁的子孙世居广州,后裔繁荣兴旺,成为当 地的望族。 刘安仁的儿子刘谦,又名刘谦望、刘知谦,字德光,早年任广州牙将。875年,黄巢起 义军攻陷广州,随后又北上进入湖湘。为了恢复岭南地区的统治秩序,唐朝政府任命刘谦为 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刘谦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建立了一支拥有一万多人马、数百艘战舰 的军队。刘谦娶正妻韦氏、庶妻段氏,共生有3个儿子:刘隐、刘台、刘岩。849年,刘谦在 贺江病逝。他的长子刘隐受岭南节度使刘崇龟的推荐,被唐朝廷任命为新的封州刺史。 刘隐继承父业后,又协助朝廷平定叛乱,铲除异己势力,进一步扩张实力。896年,朝 廷任命李知柔为静海军节度使,接替同年病逝的岭南节度使刘崇龟。但李氏尚在赴任途中, 据守广州的将领卢琚、谭弘玘发动叛乱,占据广州和端州,李知柔无法前来上任。在这种形 势下,刘隐决定与朝廷合作。他先利用到端州迎娶谭氏之女的机会,杀掉谭氏,控制端州, 随后又攻占广州,杀死卢琚,全部平定岭南地区的反叛,然后派人迎接李知柔来广州上任。 刘隐因平叛有功,在李知柔上任静海军节度使后,被李氏任命为静海军行军司马。此 后,刘隐还先后为朝廷平定了韶州刺史曾兖、广州将领王怀合等数起地方军阀的叛乱。899 年,刘隐晋升为静海军节度副使,全面负责岭南地区军事。901年冬,静海军节度使徐彦若 病逝,刘隐被徐氏和当地将领公推为静海军节度留后,代理节度使职务,从此开始实际控制 整个岭南地区。4年后,刘隐通过贿赂朱全忠,由朱氏奏请,被唐中央朝廷正式任命为静海 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907年朱温建梁称帝,唐朝灭亡。刘隐因与朱氏关系密切,被朱温 封为南海王。岭南地区是一块较为安宁的乐土,大批中原人士纷纷前来这里避难。许多前朝 被流放来岭南的贤臣名士,也往往有子孙后人留在这里安家立业。还有一些当时正在岭南任 职的中原籍官吏,也因战乱不能返回中原,只得留在这里。这一批人就成为刘氏在岭南的人 才和组织基础。911年,刘隐在广州去世,年仅38岁。917年,刘隐同父异母弟弟刘龑在广州 宣布称帝,建国号为"大越"。第二年,刘龑认为自己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为了表示自己建国 是恢复昔日的汉家天下,于是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这是历史上由刘姓创建的最后一 个王朝。 刘龑继续扩张自己的实力,消灭了高州刺史刘昌鲁等岭南地区的割据势力,攻占了韶 州、高州,容州、潮州,平定了江东道的七十多个寨,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刘氏在岭南的统 治。刘龑还曾派兵攻打交州(今越南北部),但受到当地割据势力吴权的抵抗,无功而还。 942年,刘龑死,第3子刘洪度(刘玢)继位。 当年刘龑与割据湖南的楚国王室马氏联姻,娶马殷的女儿为皇后。刘龑与马氏等共生有 19个儿子:刘耀、刘龟图、刘洪度、刘洪熙、刘洪昌、刘洪弼、刘洪雅、刘洪泽、刘洪操、 刘洪杲、刘洪暐、刘洪邈、刘洪简、刘洪建、刘洪济、刘洪道、刘洪昭、刘洪政、刘洪益。 长子刘耀枢、次子刘龟图早死,刘洪操也在攻打交州时阵亡。 924年,刘玢被弟弟洪熙杀死,刘洪熙(刘晟)继位。刘晟因为弑兄篡位,担心弟弟们不 服,将13个兄弟全部屠杀。刘晟有5子:刘继兴、刘璇兴、刘庆兴、刘保兴、刘崇兴。958 年,刘晟死,刘继兴(刘鋹)继位,大兴杀戮,皇族成员再一次被诛杀殆尽。971年,北宋包 围广州,刘鋹投降。南汉王朝灭亡。 刘鋹和刘氏宗室从广州被押送到汴京,刘鋹的弟弟刘保兴也同到汴京。刘鋹生有4个儿 子,也都从广州迁居开封:刘守节、刘守正、刘守素、刘守通。刘守正有2子:刘克昌任三 班奉职,刘国昌任借职。此后,这支刘氏家族就下落不明了。 唐玄宗时,府兵制已完全破坏,边镇军队却大扩充。722年,改行募兵制,应募的兵 士,自然很大一部分是内附人,充当骑兵更是内附人的专业。将校中也有许多称为蕃将的内 附人。755年,唐玄宗准许安禄山以蕃将32人代替汉将,安禄山所率范阳镇,变成以蕃将为 主,汉族败类为辅的军队,叛乱就从此发生,并且长时期继续下去。 大量内附人居住在高度发展的唐社会里,经济上、文化上都要经过一个融合过程,天宝 年间的腐朽政治,使得融合过程表现为战争的形式。已经融合的内附人,以李光弼(契丹酋 长李楷洛的长子)为代表,成为保护唐朝的重要力量,立功不少于汉将汉兵。未曾融合的内 附人即蕃人以安禄山为代表,一直保持着割据势力,占有河北三镇。唐末,又有内附的沙陀 部落参加割据战争,五代中唐、晋、汉三个小朝廷,都是沙陀统治阶级建立的割据国。最 后,由于内附人融合过程的完成,北宋内部不再有汉族与游牧族的斗争。 安禄山(父中亚雅利安人,母突厥人)、史思明(父突厥人,母中亚雅利安人)二人都居住在 营州,充当互市牙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用二人为小将,使侵害奚、契丹。二人逐渐得到张 守珪的重用。744年,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统率兵马比别镇都多。750年,安 禄山又被任为河北道采访处置使,黄河以北军政、民政都归一人掌握。他收集一批徒党,其 中蕃汉文武全有,以高尚、严庄为首,积极策划叛变。755年,安禄山以惩罚杨国忠为名, 起兵反叛。安禄山攻入洛阳,留史思明守河北。756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分兵攻入长 安,唐玄宗逃到成都,唐肃宗在灵武继位。757年,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为燕帝。唐军收 复长安,出潼关击洛阳。安庆绪弃洛阳逃归河北邺郡。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大 燕皇帝,进兵到河南,取得洛阳城。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燕帝。762年,史朝义 被唐军击败,弃洛阳逃到河北,763年,逃到范阳。范阳守将李怀仙杀史朝义。安史叛乱形 式上算是结束了。 安禄山用来作乱的精兵有曳落河(奚、契丹、铁勒之一部同罗)、六州胡(河曲六州突厥) 数万人。安庆绪失败后,曳落河、六州胡带着大批掠获的人和物,逃到范阳投史思明。史思 明为安禄山攻河北诸郡县时,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物、妇女都被掠夺,壮男被迫当役 夫,尤其野蛮的行为是用刀枪刺杀老幼病弱,作为游戏;每郡置防兵三千,其中杂有监视汉 兵的蕃兵。史朝义逃奔到范阳,随从不散的只有胡骑数百人。这些事例,说明安、史叛军主 要是以杀掠为目的的蕃兵,将领是野心更大、行为更恶的蕃将和一些蕃化了的汉将。所以, 安禄山、史思明尽管死去,留下来的军队依然保持原有的特性,与唐朝处于对立的地位。 史朝义逃到河北,唐军追击,史朝义部将邺郡节度使薛嵩、恒阳节度使张忠志(李宝 臣)、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及田承嗣等人先后投降唐朝。763年,朝廷任命这些降将为节度使。 河北名义上归还朝廷,实际是朝廷承认安史叛军的割据为合法。割据河北的强镇有三:魏博 镇、成德镇、幽州镇。 魏博镇(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田承嗣是安禄山的死党,是蕃化的汉人,他选强悍人一 万充卫兵,称为牙军。812年,牙军废田氏继承人,拥立牙将田弘正(非田承嗣子孙)为节度 使,田弘正归顺唐宪宗。821年,幽州、成德两镇叛。822年,魏博牙兵拥牙将史宪诚(奚人) 反叛,节度使田布(田弘正的儿子)被迫自杀。唐穆宗即任史宪诚为节度使。魏博联合幽州、 成德两镇,又恢复割据。829年,牙军杀史宪诚,拥牙将何进滔为节度使。870年,牙军杀何 氏继承人,拥立大将韩君雄为节度使。883年,大将乐彦祯废韩氏继承人,自立为节度使。 888年,牙将杀乐氏继承人,立罗弘信为节度使。罗弘信依附朱全忠,参加朱全忠、李克用 二人争夺河北的大战,相、卫(河南卫辉)两州民众大部分被杀死。906年,魏博节度使罗绍 威感到牙军的威胁,借朱全忠兵歼灭牙军,凡灭八千家,连婴儿都杀死。魏博镇从此衰弱, 受朱全忠支配。912年,梁将杨师厚灭罗氏。魏博镇自田承嗣至罗氏灭亡,割据凡150年。 成德镇(驻守恒州,今河北正定)李宝臣原是奚人,先后认范阳将张锁高、安禄山为义 父。安史乱时,他投降唐朝较早,被任为节度使,并被赐名李宝臣。781年,李宝臣子李惟 岳继任。782年,契丹人王武俊杀李惟岳,举成德镇投降唐朝。唐宪宗灭淮西、淄青两叛 镇,成德镇孤立。820年,王氏继承人王承元自请归朝,唐穆宗任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822 年,回鹘人王庭凑鼓动牙兵杀田弘正,又恢复割据。王庭凑三传至王熔,王熔依附李克用, 成德境成为梁晋互攻的战场。921年,部将张文礼杀王熔。922年,李存勗杀张文礼,成德镇 自李宝臣至张文礼灭亡,割据凡160年。 幽州镇是安史叛军的巢穴,也是河北三叛镇中最为强大、内部劫夺最剧烈的一镇。李怀 仙原是被契丹役使的中亚雅利安人,后为安禄山偏将,接着被史朝义任为幽州节度使。史朝 义死,被唐朝任为幽州节度使。768年,部将朱希彩、朱泚、朱滔合谋杀李怀仙,朱希彩任 节度使。772年,部属杀朱希彩,拥立朱泚。朱泚774年入朝,朱滔自任节度使。785年,朱 滔死,将士拥昌平人刘怦(朱滔外甥)为节度使。刘怦死,刘怦子刘济任节度使。810年,刘 济次子刘总杀刘济、又杀长兄刘绲,继任节度使。 821年,刘总见河南、北叛镇都被削平, 奏请弃官为僧,唐穆宗任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当年,将士逐张弘靖,拥立朱克融。826 年,将士杀朱克融,拥立李载义。831年,杨志诚逐李载义自立。834年,将士逐杨志诚,拥 立史元忠。841年,偏将陈行泰杀史元忠自立,牙将张绛又杀陈行泰自立。唐武宗用李德裕 策,破例不加任命,别任幽州旧将张仲武为节度使,张绛被逐,张仲武与朝廷发生较好的关 系。849年,将士逐张仲武的继承人,拥立周綝。850年,周綝死,将士拥立张允伸。872 年,张公素逐张允伸的继承人自立。875年,回鹘人李茂勋(唐武宗时回鹘国破败,李茂勋等 内附)逐张公素自立。876年,李茂勋传位给儿子李可举。885年,李可举约成德镇王熔共同 防御太原李克用。李可举使部将李全忠攻易州,被击败,李全忠收败兵回攻幽州,杀李可 举,自任节度使。886年,李全忠子李匡威作节度使。893年,李匡威率兵救王熔,弟李匡筹 据幽州城自作节度使。蔚州守将刘仁恭攻李匡筹,战败,投奔李克用,劝李克用攻幽州。 895年,李克用攻破幽州,杀李匡筹,任刘仁恭为节度使。刘仁恭得幽州,不再听李克用调 遣。897年,李克用攻幽州,大败,兵士死亡过半。刘仁恭发大兵步骑十万,攻魏博镇,屠 贝州(河北清河县),投尸于清水,清水被壅塞不能流。朱全忠发兵救魏博镇,大破刘仁恭 军。906年,朱全忠率兵攻沧州(守将是刘仁恭长子刘守文),刘仁恭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 攻朱全忠的潞州,朱全忠才解沧州围。907年,刘守光(刘仁恭次子)拘禁刘仁恭,俘获刘守 文,自作节度使。913年,李存勗攻破幽州,杀刘仁恭、刘守光。幽州镇自李怀仙至刘守 光,割据凡151年。 刘载,唐幽州节度刘济的六世孙、下蔡(今安徽风台)令刘昭的儿子,后唐进士,仕后 晋、后汉、后周。 刘景,字可大,河间人,唐幽州节度刘怦十世孙、辽南京副留守刘守敬的儿子,辽景宗 (969-982年在位)即位后擢礼部侍郎,迁尚书、宣政殿学士。顷之,为南京副留守。时留守 韩匡嗣因扈从北上,景与其子德让共理京事。俄召为户部使,历武定、开远二军节度使。 刘慎行,刘景的儿子,由辽国膳部员外郎累迁至北府宰相、监修国史。为都统,伐高 丽,以失军期下吏,议贵乃免,出为彰武军节度使。刘慎行有六子:刘一德、刘二玄、刘三 嘏、刘四端、刘五常、刘六符。 刘一德早世。刘二玄终上京留守。刘五常历三司使、武定军节度使。刘三嘏、刘四端、 刘六符皆第进士。刘三嘏、刘四端俱尚主,为驸马都尉。刘三嘏献圣宗一矢毙双鹿赋,上嘉 其赡丽。刘三嘏与公主不谐,奔宋;归,被杀。刘四端以卫尉少卿使宋贺生辰,方宴,大张 女乐,竟席不顾,人惮其严。还,拜枢密直学士。刘六符,政事舍人,擢翰林学士。重熙十 一年,与宣徽使萧特末使宋索十县地;还,为汉人行宫副部署。会宋遣使增岁币以易十县, 复与耶律仁先使宋。六符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宋币至,命六符为三司使以受之。六 符与叁知政事杜防有隙,防以六符尝受宋赂,白其事,出为长宁军节度使,俄召为三司使。 ⊙金朝昌平刘氏的持续繁荣
'姓刘 > 考证资料'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0) | 2015.04.02 |
---|---|
木宫泰彦《 日华文化交流史》(富山房,1955 年) (0) | 2015.04.02 |
卢杞和八学士东迁 (0) | 2014.09.09 |
跨越千年的“遣唐使之旅“ (0) | 2014.08.31 |
刘承备 (0) | 2014.0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