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刘/上代研究

十三世 끊어진 부분 연구 자료

송화강 2012. 4. 16. 20:10

刘姓的祖源

  1、劉姓的根
  从字形结构看,“劉”字是个形声字,它“从金、从刀,卯声”。从文字学的角度看,
构成“劉”字的这3个偏旁部件中,“卯”是刘字的声符,代表刘字的语音;“金”和
“刀”才是劉字的义符,代表劉字的字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推出,劉字的本义与刀
和金属有关。 “劉”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战斧。在现在最古老的汉语
传世文献《尚书》中,就有关于劉这种兵器的记载。《尚书》的《顾命》篇有“一人冕执
劉,立于东堂”一句。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选用劉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做自己血缘的徽记(姓氏)呢?原来,
斧钺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
为人的重要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 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
一。劉,又正是原始的斧钺中的一种 (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
刘)。
  当然,最原始的劉(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
也许极为粗糙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
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劉这种粗糙原始的石
器,来披荆斩棘、砍伐森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人们也是靠着这种石器才得已抵御猛兽
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劉又成为原始人类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这时,斧头因用于战争又被称做战斧,劉就是战斧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
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
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来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盘
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劉。 你瞧,那原始
的巨斧----劉,是多么的神圣而伟大有力啊!
  原始漢语部落从中亚向昆仑山播迁,后在甘肃与藏缅分家,东向占领汾渭流域,最后占
领华北平原西部,使当地土著(蒙古群)臣服。这些漢族先民中的一支氏族定居刘邑(今河北
唐县),在征服自然和社会阅历中,充分认识和感悟到劉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
于是便用劉来作为氏族的图腾,开始对它顶礼膜拜起来。久而久之,劉便成为该氏族区别于
其他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认同。
  
  2、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神农氏(首都淮阳)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
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
蟜氏。 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 有牛氏与有蟜氏婚姻繁衍
成炎帝部落。 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
  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
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
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 炎帝八世孙榆罔氏
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
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
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
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
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
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
“帝丘”。 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
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
流,黄帝的史官仓颉创制了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后世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黄帝有25个儿子,建立12个姓氏。其中,黄帝正妻嫘祖生两子:长子玄嚣(青阳),被分
封,居住在江水;次子昌意,也被分封,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
生下高阳。黄帝死后,由孙子高阳继位,即颛顼帝。
  颛顼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
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
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颛顼都帝
丘,死后亦葬于帝丘。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
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
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
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
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
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
写成丹陵。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
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
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
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
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 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
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
个瞳孔,头发特别长。
  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
氏”。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
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
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有10子,其中第九子源明(监明),号丹朱,继承了陶唐
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
  尧当上天子后,为便于统治天下,也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胁,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
(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
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
  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
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
活儿。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又命令和
叔,住在北方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后来,尧老了,认为儿子丹朱的德行,做刘邑陶唐氏族首领还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够
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荐了鲧。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
三大支。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
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
为妻,生下禹。鲧后来东迁,返回中原,被尧封于崇(嵩山)。后鲧因治水失败丧失了继承天
子的资格。
  后来四岳又推荐了虞舜。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
慢,但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
行。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
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
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的理顺五伦之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虞舜参与百官的
事,亦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
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 正月初一,舜
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尧帝在位长达98年,于辛巳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领前来
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
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重登天子之位。
  
  3、早期刘姓的演变
   刘累是监明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手掌中就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
是 “累”字。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
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
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因此我们可以称刘累为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因为
他是目前可知的有正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
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
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
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在位的第三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
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
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
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
工作非常满意,于是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
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赐给刘
累作为他的封邑。 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南迁到豕
韦。
  颛顼孙子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唯一的儿子陆终娶炎帝四岳族的一支鬼方氏
的女媸为妻,生有六个儿子:樊、惠连、篯铿、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
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部落;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部落;篯铿封大彭,
后裔形成彭姓部落;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妘姓部落;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部落;季连封
楚,后裔形成芈姓部落。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部落和从曹姓分出的斟
姓部落,合称“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向南发展至河汉之间。
  三子篯铿,又叫彭祖、大彭。黄帝氏族部落联盟以龙为图腾,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
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图腾崇拜。彭祖的得名,与其氏族部落善于养豕及用豕皮
做大鼓有关。这个部落在典礼、祭祀或作战时,都以击鼓为乐,久而久之,便以大鼓为图腾
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声而姓彭。彭祖擅长调养,做的肉汤特别有营养。他因常做山鸡
汤献给帝尧喝,得到赏识,被封于彭城,称大彭国。大彭氏族部落中,有以黄帝的龙图腾为
称号的,也有以大鼓或豕(猪)为图腾徽号的。到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时,彭寿
任彭祖氏族部落长,和禹的关系亲密。颛顼-炎帝共工后裔禹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大会诸侯
时,彭寿亦去参加。禹建立夏朝后,唐尧、虞舜旧国大彭国仍列夏朝诸侯。夏王启十一年,
封于西河(邑城在今山西汾阳,辖地相当于今山西西南及陕西关中华阴、大荔等黄河以西的地
区)的启长子武观反叛,彭寿奉命带大彭国军去征讨。武观投降,回朝(今河南巩义市)向父
王启请罪,被赦免为朝臣。彭寿因功被晋爵为“伯”,其封国亦称彭伯国,是夏代东方的一
个大诸侯国。彭伯国与夏朝同为颛顼-炎帝后裔,一直忠于夏王室,与夏王室关系亲密。后
羿、寒浞篡夺夏政权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来又出兵助少康夺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
康登上王位后,论功封赏,便封彭寿的庶孙元哲于韦地(今河南滑县东南50里的废韦城,今名
妹村)立国。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夏代时,
彭伯国势力大,地位高,其分支豕韦国地位也较高。后来彭伯国迁往今河南原阳,周武王时
被灭。
  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
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
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再次索求龙肉。刘累无法拒绝,又不
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继派人
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
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
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迁到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 刘累的族人,
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豕韦一带。
  刘累因“屠龙事件”逃到鲁山后,原来的刘氏族(即御龙氏)中有一部分随他迁到今河南
鲁山一带居住下来。为了避免招摇,刘累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赐给他们的御龙氏的名号,对
外仍以他们原来的旧氏族名称----刘氏相称。 这支迁到鲁山的刘氏部族,仍然尊尧帝为本
族的始祖。
  迁到鲁县的这支刘氏族,后来又因为某种原因(也许是想进一步隐居避祸吧)而继续迁
徙,最后向北到达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一带,在此定居下来。 于刘氏族长期居住生活于此,
这一带后来出现了一系列与刘氏有关的地名:刘累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刘氏久居之地后
来就叫做刘聚(偃师县南40里缑氏镇之南20里的刘庄),此外这里还有刘亭、刘水、刘涧等地
名。 这支刘氏族的生命力非常强,他们在河南偃师一带以“刘”为族姓徽记顽强地生存下
来,历经夏商周数百年,一直到西周初年才被周成王征服、吞并。但生活在这里的古老的刘
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姬姓周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后
来郑国日益扩张,偃师的刘氏族被郑国吞并,刘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公民。他
们一部分仍留居郑国,另一部分向东迁徙到今山东曲阜附近,并在那里留下了"刘"的地
名。 前712年,东迁洛阳的周平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等4处地方,使之变
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前599年,周定王又将刘封给他的弟弟季子做领地,建立起
姬姓的刘子国。季子去世后被谥为"康",因此又被称为刘康公。季子的后人,以采邑为氏,
称刘氏。于是刘子国的王族是姬姓刘氏,百姓则是祁姓刘氏。
  刘氏家族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子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职,负责周
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 春秋时期,姬姓刘氏又与晋国的范氏世代结为婚姻。姬、
祁两支刘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这也是刘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如,始祖刘康公就娶
范氏为妻,生子刘夏。刘夏,史称刘定公,周景王时(公元前544--520年),刘夏出任周王室
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刘定公也娶范氏为妻,生
子刘挚,史称刘献公。这个时期周朝王室的朝政,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刘氏家族控制操纵。
刘献公没有嫡子,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刘文公。刘卷拥立太子姬猛为周
王(即周悼王),不久,周悼王去世,刘卷又拥立悼王的弟弟姬匄为新的周王(即周敬王)。公
元前510年,刘文公在诸侯的帮助下,修建成周城,将周敬王从王城迁到成周。刘文公的儿
子是刘桓公。刘桓公之后,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
定王时期(前468--441年),刘氏家族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
子国也被王室灭掉。姬姓刘氏家族,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刘子国的祁姓刘氏仍然存
在,成为现在刘姓的先祖之一。
  刘累出奔鲁县后,孔甲就削了他的御龙氏称号,又收回了刘累的封地豕韦,把它重新赐
给它的旧主人大彭族的豕韦氏,而将居豕韦的刘氏族驱逐出境。刘累的这部分未来得及逃走
的族人被赶出豕韦之后,只得重又回到原来的祖居旧地刘邑居住。他们这时已被迫取消御龙
氏的族称,仍旧以刘氏为自己的氏族名称,仍奉祀尧帝。
  夏商鼎革之际,因刘邑靠近商的勃兴地滦河、永定河,且双方同为帝喾后裔,所以率先
归顺商朝,并一起攻打夏王朝。夏桀二十八年,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朝的彭姓豕韦、顾、
昆吾等国,就将留居在陶唐氏旧地的这支刘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
氏族称号。
  但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豕韦氏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
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取消豕韦氏称号,仍回到刘邑。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前
1250─1192在位)中兴,于武丁55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彭
姓豕韦氏亡国后,一部分旧贵族辗转逃到了今陕西扶风县境内,建立了韦方国,依附于以周
原(今属扶风与岐山县交界地区)为都的西周。周武王灭商时,韦国君遐率军参加。这样,经
过几次反复,刘氏族便又从刘邑迁回豕韦(从今河北唐县来到河南滑县韦乡),而且再改陶唐
刘为豕韦氏。
  公元前1160年,商王封自己的小儿子于豕韦,将居住于那里的祁姓豕韦氏(刘氏族)举族
迁移到尧都平阳附近的夏墟(今山西冀城西),与夏遗民杂居,首领仍号称唐侯,国号又由豕
韦氏改为唐。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的一支后裔封于蓟
(今北京市广安门)之后,又将已经存在的亦属尧帝后裔的商朝旧国唐国加以追认,仍封唐
侯。
  周武王为表彰韦伯遐的功绩,便恩准韦方国返其祖先的豕韦故地(今河南滑县东南50里
的妹村),称韦伯国;又准其同宗的彭伯国在今河南原阳县复国。

4、刘姓的正式形成
  西周建立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旧主商人暗通款曲、最后联合作乱,周成王(前1042─
1021年)在位便灭掉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唐国人迁徙到首
都镐京附近的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加以监视,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至此,刘
氏族又从今山西冀城西迁到杜城,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并从此由唐国人改称为唐杜
氏。这样唐杜氏的后人一部分以原居地刘为姓,一部分以官名唐为姓(唐叔虞的后代中也有
姓唐的)。
  周公东征平叛,周成王又迁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荷泽东南成武),去加强对东夷的统
治。韦国历史上数次被商朝-陶唐欺压,幸亏西周帮其复仇,所以一直都忠于周王室,与
齐、鲁共同监视东夷,护卫周王室。东周时期,韦伯国弱小,被鲁国逼迫,又南迁于同宗的
大彭国的故地彭城(今徐州),仍称韦伯国。韦伯国传到周赧王时期,与彭伯国同时灭亡。彭
伯国人由河南原阳逃回故地彭城,与同宗韦伯国人会聚。
  公元前785,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
大多(姓刘姓唐的)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杜伯的儿子隰叔,从杜国逃到晋国避难,在晋国受到重用,先任晋国的大夫,不久又官
任士师(负责掌管法律、刑罚、诉讼)。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隰叔生二子,分
别叫做士蒍、士荐。士蒍字子舆,他继承父业,最初也做晋国的士师,因政绩突出,升任司
空(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晋国君主为了嘉奖士蒍的功绩,特将随地(今山西介休东
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蒍的族人又来到随地定居。士蒍的后人,有一支就以他所封的
采邑随地地名为氏,称为随氏。士蒍的后裔除一支姓士氏、一支改姓随氏外,另有一支又以
士蒍所担任的官名----司空为氏,还有一支则以他的名字士蒍为姓氏。
  士蒍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
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
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
显祖。士会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前636----628年在位)、晋襄公(前627——621年
在位)。前633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
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
幼。大臣们决定废除太子,另拥立襄公的弟弟(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
君主。因公子雍正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人派士
会与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国,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
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的国内政局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620年,以赵
宣子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复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即晋灵公),并
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为此,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
秦军大败。士会不能再回晋国,被迫出逃到秦国避难,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
妻子儿女和和大部分族人随后也纷纷从晋国逃到秦国,与他会合。
  秦国在士会的帮助下,为了报复晋人,多次出兵攻打晋国,夺取了晋国的武成、羁马等
地,晋国军队从此彼于奔命。 鉴于秦国重用士会给晋国造成的巨大威胁,前614年,晋国的
六大臣决定为士会平反昭雪,将他请回晋国。士会返回晋国后,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将军
(晋国三军统帅之一,地位仅次于中将军即元帅)。公元前593年,士会因消灭赤狄有功,被晋
景公封为中将军,并兼作太傅之职,从此开始执掌晋国国政。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
公在其已有的领地随邑的基础上,加封另一个领地----范邑(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范城)。后
来士会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武”,因此史称他为“范武子”或“随武子”。士会
子孙,又随士会迁徙到新的领地----范邑定居。他们的后代,就以新的采邑名称----范,作
为他们的姓氏。
  前614年,当士会和他的大部分族人重返晋国时,他的一支子孙后裔,却继续留在生活
了7年之久的秦国。这支留居秦国的士会后裔,从此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来。他们
因为失去了随、范等领地,又没有司空、御龙、士师的官衔,于是便去掉士氏、随氏的氏姓
称号,而选择他们的著名显祖----刘累的姓氏,正式恢复刘姓。他们就是今日中国第四大姓
刘姓的复姓始祖。
  这样,刘姓自从舜时监明子刘式封刘得姓,至夏朝孔甲改称御龙氏,此后又相继改称豕
韦氏、唐国人、唐杜氏、士氏、随氏,至此正式恢复了“刘”的血缘徽记。纯粹的中华刘姓
的历史,至此才完成序幕,开始进入正场。
  
  5、刘姓的发展
  复姓大始祖定居秦国之后,生子刘明,刘明生刘远,刘远生刘阳。刘明之后,这支定居
秦国的刘姓家族都没有封侯进爵,为官任职,只是作为秦国的一个普通姓氏和普通家族而生
存繁衍下来。他们象一般的秦国百姓一样,要服兵役和徭役。到战国时期,这个刘氏家族在
秦国已传递繁衍了十多代。
  大约公元前3世纪初,有一个当时正在秦国服兵役的刘阳的第10代孙,在随秦国大军一
起攻打魏国的战争中中被魏国俘虏,遂滞留在魏,并且一去不复还。这样,刘氏宗族的一支
又从秦国迁到魏国。 这位刘氏祖先因被俘而迁居魏国后,竟然受到了魏国的优待和信任,
成为魏国的大夫。 魏大夫刘某一家居住在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这位大夫还在
这里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清,就是刘邦的曾祖父。
  公元前231年,秦国灭亡魏国后,就强迫大梁的居民向东远迁到泗水郡沛县丰邑。正是
在这种情况下,刘清又不得不率领这支刚从秦国迁移到大梁不久的刘氏家族,随大梁居民一
起再次从今河南开封远距离迁徙到沛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
砦一带)。中阳里力村疃,东南距离当时的丰邑有12里,原是白银河边的一个地荒人稀、交
通不便的小村寨。后来,因为刘姓宗族在此拓荒创业,此地才渐渐地人烟繁盛起来。
  刘清迁到力村后,为了避免秦朝的迫害(因为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刘氏家族也就属
于秦国要防患的对象),曾隐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后来时间长了,大难已过,
金流便又恢复刘姓,仍名刘清。因曾姓金,又复姓刘,刘氏宗族遂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力村
疃改名为"金刘庄",以作纪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因人们在此挖土筑砦,金刘庄又改称
为"金刘砦"。
  刘清娶妻李氏、程氏,生二子:刘仁、刘发。刘发是燕王刘泽的爷爷。 刘仁,本名刘
荣,字仁,号丰公,是刘邦的爷爷。 传说刘仁善于治家,生财有道。在他的辛勤经营和治
理下,刘家很快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刘丰不但会理财,为人还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
大慈善家。
  刘仁娶妻赵氏、梁氏,生二子,老大名叫刘煓,老二就是荆王刘贾(绝嗣)的父亲。 刘
煓(或作刘湍),字执嘉,就是汉朝著名的太上皇。 刘煓年轻时就仁爱侠义、豪爽洒脱,爱
酤酒卖饼、斗鸡蹴鞠,又喜欢结交市井豪杰、江湖朋友。刘煓平时为人也乐善好施,颇有乃
父丰公的风范,因而深受当地乡邻的敬重,被人们尊称为"太公"。
  刘煓娶妻王氏,名叫含始,史称刘媪。刘媪在汉建立以前逝世,后来母以子贵,被追谥
为"昭灵夫人"。刘煓与王含始共生育了4个儿子:伯、仲、季、交。 刘伯早年去世,其子刘
信封羔颉侯。刘信也无子早死,刘邦就把庶长子刘肥过继给长兄刘伯为嗣。次子刘仲(又名
刘喜),汉朝建立时封为代王,他的儿子刘濞后来又被封为吴王。第三子刘季,就是刘邦。
第四个儿子刘交,汉朝开国后被封为楚元王,南朝宋刘裕就是刘交的后代。刘邦建立汉朝
后,刘煓被尊为太上皇,刘氏家族也举家从古丰邑迁到长安皇宫居住。
  刘邦做皇帝后,接受部下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迁到了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
刘,另外还赐项伯的族人姓刘。 刘邦封自己的部下刘富为红(今安徽萧县西的红亭)侯,刘
富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五代时,吴越王名叫钱刘,那里的刘氏为了避他
的名讳,改刘姓为金姓,成为金姓的另一支。

http://bbs.377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399

 

'姓刘 > 上代研究'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曺子奇  (0) 2012.09.20
尹程-燕行錄  (0) 2012.06.06
刘炟-刘伉-刘宠-刘延平-刘蒜  (0) 2012.04.11
刘氏诸侯国  (0) 2012.04.10
中国上代研究  (0) 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