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拼音历史

官话(明清官僚通用语)

송화강 2014. 9. 6. 19:20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95982/14998369.htm

官话(明清官僚通用语)

 

官话,明清时期官僚通用语,因在官场通用而得名。
明朝灭元,“壹以中原雅音为正”,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明朝北京宫廷人员,需要讲标准的南京官话。北京官话在清朝中期形成,影响逐渐扩大。清末卢戆章创制汉语拼音,仍然倡议以南京官话为“各省之正音”,可见南京官话在清末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明朝官话与清代官话不同,明朝官话贴近旧韵,而清代官话则变化较大。[1] 
和之前历朝一样,明朝清朝都编有官方的韵书,如《洪武正韵》、《佩文诗韵》等。但这些韵书都承袭《平水韵》的音系,不能作为分析当时口语的依据。有些私修的描述声韵的册子,不同程度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如明兰茂作《韵略易通》,清无名氏作《圆音正考》。
从明朝开始,陆续有西方人到中国,他们用拉丁字母标注汉字的读音,为语音的实际音值留下了宝贵的材料。如明朝有利玛窦作《西字奇迹》,金尼阁作《西儒耳目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音材料作为补充。
中文名
官话
地    位
官僚通用语
时    间
明清时期
音    系
明清音系
属    于
近代汉语
研究资料
西字奇迹》、《韵略易通》等

1演变史编辑

官话作为汉语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称为官话,清末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大陆改称普通话。而官话一词演变为官话方言的含义。
中国的官方语言早期以中原雅音为正音,即中古汉语时期(主要是)流行于中原(时汴、洛一带)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汉语正音分为南北两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为正统。晋代迁都南京汉族政权第一次转移到南方,而以中原雅音为基础的南京官话则以正统身份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东晋以后又有南北朝的对立,南朝治下的江东崛然而起,赶超中原地区,成为汉民族文化的正统地带。
蒙古征服南宋,北方的北平首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逐渐衰落。明朝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为正”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南京移民之北京四十万人超过了北京人口,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北京官话也逐渐产生,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北方官话的通行范围较小,地位低,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两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南方官话,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期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官话
清代以来,北方官话的影响逐渐扩大。民国初年拟定国语以及京国之争以后,以北京官话为标准的北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基础,这就是今天的国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来历。
南方官话、北方官话都是由西晋以前中原官话演化而来,两者有差异,也有联系。比如明朝迁都北京时,北京城中南京移民超北京本地人口,此后的北京话也大量融入了南京话。相比较而言,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北方官话语音发展变化比较快,以南京话为标准的南方官话则融入了一些吴语方言。

南方官话

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南方官话,不同于广义上的南方地区的官话,是以江淮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南京音为标准,又称南京官话

北方官话

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北方官话,不同于广义上的北方地区的官话,是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又称北京官话

2明朝官话音韵编辑

明朝官话大致属于《切韵》体系,以《正韵》为代表作;而清代官话则脱 胎于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音系,相对于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它有如下的变化:
  • 声母:共21个。全浊声母消失,平声变成送气清音,仄声变成
  • 不送气清音。
  • 韵母:见系开口二等腭化韵与相应三、四等韵混同;闭口韵[-m]并入[-n];入声派入三声之重,[-p、-t、-k]合为[-ʔ],入声韵改配阴声韵。
  • 声调: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全浊上声字并入去声,入声逐渐消失,相应的字派入其他三声之中。[2] 

声母

韵略易通》的创作约当十五世纪,上有一首《早梅诗》,归纳了当时的声母系统,一共四句二十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原诗为: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由此得到明初声母如下表:
早梅诗所反映明朝音系声母表
早梅诗用字 明朝声母 普通话声母 现代汉语拼音
p p b
p
m m m
f f f
v O w
t t d
t
n n n
l l l
k k,ʨ j
kʰ,ʨʰ k
x x,ɕ x
ʦ ʦ,ʨ z
ʦʰ ʦʰ,ʨʰ c
s s,ɕ x
zh
tʃʰ tʂʰ ch
ʃ ʂ sh
ʒ ʐ r
O O y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留下的手稿和书籍用拉丁字母记录了当时的官话语音,他们记录的声母系统比早梅诗多了ŋ和ȵ,但这套语音系统对中古汉语的疑母的划分十分混乱,部分疑母字的确有声母脱落的现象,但同时有大量影母的字被派分了疑母的声母。

韵母

西字奇迹》是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写的几篇文章,《西儒耳目资》是用拉丁字母注汉字音的汇集,两者之间有传承关系,使用了统一体系的拉丁拼音方案。从这套拉丁拼音系统可以归纳出明朝的韵母系统。
明朝音系韵母表
拉丁字母 明朝韵母 拉丁字母 明朝韵母
a a an an
ia,ya ia uan,uon uan
oa ua ien iɛn
o ɔ iuen,yuen yɛn
uo,oo en en
io,yo uen uen
e ɛ in,yn in
ie,ye iun yn
iue,yue am
oe iam,eam iaŋ
ě ɿ,ʅ uam,oam uaŋ
i i em əŋ
u u oem uəŋ
iu,yu y um,om
ai ai im,ym
iai iai yum
uei,oei,ui uei ih ɚ
ao au
  

  
iao,eao iau
  
eu əu
  
ieu iəu
  
  
[3] 
塞音韵尾消失之后,鼻音韵尾-m至此也消失了,因此只剩下元音韵尾-i、-u和鼻音韵尾-n、-ŋ。同时发展出卷舌元音ɚ。

声调

西字奇迹》等书用元音字母上的标号表示声调,一共有5种标号,分表代表阴平、阳平、上、去、入5调。

3清朝官话音韵(18世纪末)编辑

李氏音鉴》(简称《音鉴》)是李汝珍的一部音韵学著作。书成于嘉庆十年(1805)。《李氏音鉴》中归纳出的十八世纪末北京话音系,和今天的普通话音系大同小异。
而到了清末,北京官话(即当时的北京音)的音系已与现代北京话相差无几,与明初的官话相比,产生了韵尾消失、入声消失,尖团合流等重大的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字组的读音有些不同,如“哥”读go/[kɔ],“科何娥”等与此相同;“蒙”读mong/[muŋ],“风蓬翁”等与此相同。

声母系统

李氏音鉴》分声母为三十三个,用一首《行香子》词标出声母标目:“春满尧天,溪水清涟。嫩红飘,粉蝶惊眠。松峦空翠,鸥鸟盘翾,对酒陶然。便博个,醉中仙。”
为便于反切,并能“兼列南北方音”,作者很在意洪音细音的区别,同一个声母如果既可以拼洪音也可以拼细音,就分拆成两个声母,如“满”和“眠”,称为粗音和细音。作者又在“南北方音论”中说:“北音不分香厢、姜将、羌枪六母。”即当时北京话中尖团音已经合流。据此可以简化为22个声母,跟今天的普通话完全一样。[4] 

韵母系统

李汝珍同样把韵母分为粗音和细音两类。粗音圆唇,细音展唇。声、韵母的粗细与四呼有关:粗音声母配细音韵母,即开口呼;细音声母配细音韵母,即齐齿呼;粗音声母配粗音韵母,即合口呼;细音声母配粗音韵母,即撮口呼。
经过归纳,《李氏音鉴》中的韵母与普通话韵母基本一致,只多出了[iaɪ]/iai和[yɔ]/üo两个韵母,少了一个[yɛ]/üe。[5] 

声调

《字母五声图》中,分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入声与阳声韵相配。但作者已在“北音入声论”中说明北京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而是归入阴、阳、上、去四声,与普通话声调一致。
李汝珍设入声,可能有兼列南音和便于学习诗词平仄等原因。[5] 

4明清音系的演变编辑

早梅诗》的音系中古汉语见、溪、群、晓、匣等母的字仍然保持舌根音k、kʰ、x,精、清、从、心、邪等母的字也仍然是平舌音ʦ、ʦʰ、s。但到了清朝,这种局面改变了。清朝后期的《圆音正考》针对当时尖团混淆的现象,要求严格区别尖团音。其序言说:“试取三十六母字审之,隶见溪郡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可见原作k、kʰ、x的细音字,在这之前已经变为舌面音(团音)ʨ、ʨʰ、ɕ了。而且该书写作的当时,ʦ、ʦʰ、s的细音也有混入舌面音的迹象。至此,现代普通话的声母格局就完全形成了。

5民国时期及其后编辑

尽管明清官府并没有对官话正式命名(官话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没有将官话进行推广,但它对中国普通百姓语音的影响是巨大的。
明清时期各地汉语尽管大都与官话差别很大,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官话的影响。越是官话使用频率高的地方,这种影响就越剧烈。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江西景德镇,长期作为官方瓷器供应地,官话在城区盛行,导致当地的方言往官话靠拢,最终出现只有三个声调这种赣语乃至整个“东南方言”极其罕见的现象。[6] 
官话的另一个影响是产生了带方音的官话(下文简称为“方音官话”)。古代非官话所在地的人,要学习官话,往往会受母语的极大影响,从而说出母语特征极浓的官话来,如蓝青官话。方音官话与(标准)官话之间,只是口音之间的区别,而非方言之间的区别。

6官话在现代的遗留编辑

官话在现代仍有少量保留,不过不是在“活的”语言里,而是在戏剧中,而且只保留了某些特定时期的官话。如京剧的语音,仍保留了清末以前官话中的区分尖团的特点;越剧的语音则继承了绍兴的方音官话的音系

 

 

 

 

参考资料
  • 1.   叶宝奎 .明清官话音系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 2.   丁锋 .日汉琉汉对音与明清官话音研究 :中华书局 ,2008

  • 3.   金尼阁 .西儒耳目资 :文字改革出版社 ,1626

  • 4.   林焘 .中国语音学史 :语文出版社 ,2010

  • 5.   杨亦鸣 .《李氏音鉴》音系研究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 6.   辛世彪 .东南方言声调比较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语言 > 拼音历史'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拼音  (0) 2014.09.07
西字奇迹  (0) 2014.09.06
合声字母  (0) 2014.09.06
王照  (0) 2014.09.06
切音字运动  (0) 201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