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如东

唐廖角咀

송화강 2014. 5. 31. 16:12

点击数:560  更新时间:2010-6-4  【字体: 字体颜色
 
 

踏寻如东“文化地标”系列报道之九

(接上期)王颖院士发现的海底古长江入海通道,虽然经受了上万年的泥沙掩埋,但其形态依稀可见。科学家由此判断:古长江在流经大别山和黄山之后,进入丘陵平原地区,继而从南京东进的过程中,向偏北方向流动,从蓝沙洋进入黄海,最后注入冲绳海槽。

这一结论在史料中也得到考证。据记载,远古时,长江口北岸在扬州、淮阴一线。随着时光的流转,长江口逐渐向东推移,江口两岸的陆地也在不断东扩。商周时期,扬州一带南滨江、东临海,犹如江北岸大陆延伸出的一个半岛,史称为扬泰古砂咀。大约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起,长江入海口大大小小的古沙洲群陆续出水并逐渐涨接成一片卵形沙洲,这就是古扶海洲,意为从海中浮出的沙洲,后雅称为扶海洲。在现代地理学上,扶海洲又称为如东古沙洲。清《扬州府志》记载:“秦汉时,州东百里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后汉忆·郡国志》里也有扶海洲的记载。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西汉时期扶海洲的位置恰在今天的如东境内。

长江奔流入海,所挟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淤积。扶海洲与扬泰古砂咀逐步涨近,扶海洲南长江口喇叭状水域里一些暗沙也陆续浮出水面,其中一些并接成一块大沙洲,这便是公元六世纪就已形成的胡逗洲,即今天的南通市区一带。

一千多年前的六朝末期,随着廖角咀一水之隔胡逗洲的涨扩,中间的水域逐渐演变成一条由如皋石庄,白蒲,如东双南,新店,孙窑一线直到大海的古横江,横江南北最宽处有四十公里左右。

晋朝时期也就是公元265年,长江河口延伸到江阴附近。到唐代,胡逗洲涨扩成颇具规模的一片大沙洲,东西40公里,南北18公里,约在今南通市区和通州平湖,西亭一带。横江随着胡逗洲的淤涨和廖角咀的外扩不断缩狭。唐朝初期,崇明岛浮出水面。唐宋以后,形成了现在的长江河口。

1842年,长江口已有海图。近一百多年间,长江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南北两咀的宽度由118公里缩窄至90公里,水下三角洲则逐渐向海伸展,随着河口延伸,江面逐渐缩窄。历史上,镇扬段和江阴段江面宽都在10公里以上,而今分别缩为2.3公里和1.5公里;南通河段在1915年宽度尚有18公里,1920年在浏海沙河南岸并岸之后江面缩窄到7公里左右;徐六泾河段宽度的缩窄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而长江,也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道过程中。南京大学教授 朱大奎分析改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壳运动的关系,因为长江中心是往南边一点,北边翘起,所以河口往南边移。还有一个原因叫科斯力,在北半球行为表现右侧移动。那么,为什么长江又向南偏移呢?王颖认为,这是由于地球偏转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河流总是向右偏,但这个移动的速度很慢。

唐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横江逐渐淤浅。据宋《太平寰宇记.通州》所载:通州“古横江在州北,元(原)是海,唐天佑(904——907年)间泓涨,今有小江出大海”,至此,横江西端至石港之间的一段缩狭为一条界河。五代的后周世宗年间,胡逗洲与廖角咀淤连,古横江最终消失。石港、马塘地区由原来的滨江之地变迁为临海之域,滨江临海的掘港也终成三面环海而不再临江。

至今,南通等地的许多地方仍得名于近海。如丁堰、黄鱼桥、海河滩等。传说三国时为了防海水从扶海洲西端侵入,经皋东人东吴大司马吕岱倡导,筑丁字型堤堰,“丁堰”因此而得名。可是今天的它们却远离大海遥遥百里。

由于扶海洲与大陆并接,扶海洲替代了扬泰砂咀的地位成为长江口北岸的新砂咀。后人称为“唐廖角咀”,地理学上称为如东古砂咀。如今的廖角咀位于启东寅阳的圆陀角,但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廖角咀却在掘港,长沙一带,西与大陆接壤,南、东、北三面临海。隋唐时期,廖角咀吞江吐海,其毗临水域,既为漕运通道,又为军贸航途,古来水师征战,江海交兵,多发生于此。

廖角咀外,滔滔海水中明沙环布,暗沙隐伏。唐文宗开成三年,即公元838年,圆仁和尚随日本第十三批遣唐使来华时,所乘海船遇到风浪暗沙而损坏,不得不弃船从掘港西南二、三公里处登岸,投宿于掘港国清寺。圆仁和尚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唐廖角咀当年的繁荣景象。

公元79世纪的200多年间,日本向中国派出了19次遣唐使团,作为扬州门户的唐廖角咀亦成为其首先到达的口岸。日本学者阿南史代在《追寻日本的玄奘——圆仁足迹》文章中说,“当年所有到中国的船队都被要求在如东靠岸。如东位于扬州东边的海岸附近,日本16次成功的遣唐使中,有9次走了这条路线”。不难看出,早在唐朝,如东便是中国对日开放的重要门户。

今天的古长江入海口,已成为我国东部又一出海大通道。20081028日,首艘万吨货轮驶进蓝沙洋,洋口港正式通航。附近几处数平方公里潮涨而没的沙洲正在开发利用,其中一处已建成海中人工岛屿。

长江每一次改道,都是一次布沙造陆的过程,新生土地的诞生正是孕育于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扶海洲这块处于江海交汇处的新生土地,现在仍然不断向大海推进。或许,千万年之后,长江又会给后人带来新的发现。(全文完)

 

 

廖砂咀liaoshazui

'地理 > 如东'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廖角咀  (0) 2014.05.31